如何實現“圈層裂變”的產品增長?
把社會的人群區分三六九等,往往同等級的人只能和同等級的人成為朋友,每一個等級層次都是一個圈層。一個產品在誕生前,就應該想好這個產品對應的圈層是哪類人群,人群的特點是什么,從而設計產品模式。
負責過APP推廣的同學們都知道,互聯網的紅利已經基本消失了,新的互聯網產品想要獲得大量的流量,已經無法再通過當初的方法獲得成效;而付費推廣更是壓力山大,分分鐘一輛又一輛的寶馬往外扔,實在不是初創公司可以承受的。
在過去,我們大多都是通過媒介傳播來做營銷;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末端,用戶的注意力已經被各種場景分散,傳統媒介已經無法起到關鍵作用。聰明的互聯網從業者們,開始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傳播介質從傳統的核心媒介,轉換為以用戶為核心的自主傳播,極大的提升了傳播效率。
最近我們都知道騰訊封殺今日頭條的抖音,抖音起訴騰訊不正當競爭,看起來是兩家公司的打打殺殺,實際上是背后流量枯竭的表現。
當然競爭姿勢是必然存在的,實際上,現在的項目如果沒有微信生態,沒有了朋友圈,有幾個能活下來呢?我們在朋友圈看到的各種刷屏事件,不都是利用了朋友圈的社交關系進行擴散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大家都非常喜歡把朋友圈的瘋狂傳播事件成為病毒營銷,這么說也對,但不夠準確。你想想看:一個LOW到爆炸的設計圖的營銷,會被你們這樣的文藝青年閱讀并轉發嗎?
顯然不會,甚至可能看都不會看一眼。所以病毒營銷的根本是:在一個特定的圈層下進行營銷。能夠瘋狂傳播,主要是依靠于每個人的朋友圈的好友基本上和自己都是一個圈層,所以我更愿意把這類朋友圈的刷屏事件成為“圈層裂變”。
那到底什么是圈層呢?
把兩個字拆開就很好理解了:圈子+層次。你所處的圈子的層次就是圈層,滴滴司機的圈層,大多都是滴滴司機;外賣小哥的圈層,大多都是外賣小哥;我們的領導的圈層,大多也都是領導或者創業者這一類中產人群。
簡單說就是:把社會的人群區分三六九等,往往同等級的人只能和同等級的人成為朋友,每一個等級層次都是一個圈層。
一個產品在誕生前,就應該想好這個產品對應的圈層是哪類人群,人群的特點是什么,從而設計產品模式。
很多創業者早期是沒想清楚的,大多都是有一個感覺然后就去干,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逐步調整,雖然最終也可以走上正軌,但中間的成本損耗還是比較大的。
提前想明白也有另一層意義,就是“營銷前置”。
營銷前置指的是在規劃產品階段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根據營銷目在產品中增加一些營銷誘因,比如:設計有爭議的功能等,等產品上線后,配合市場打出一套利用社交網絡傳播的組合拳(以后我們專門來講這個)。
回到正題,看完了圈層,再來看看裂變:裂變比較好理解,就是A傳播給B和C,B又傳播給D、E、F……無線往下延伸。
圈層+裂變也就是在圈層中形成裂變,我們先來看幾個案例,然后講講如何結合項目來應用。
案例一
17年下半年發現朋友圈里的女性們開始發一些漫畫人物,沒錯就是那四個養不起的野男人。
《戀與制作人》是網易出品的一款養成游戲,分別以女性對四重典型男性的人社幻想塑造的虛擬人物,產品內的對話橋段,海報設計,都在不斷激發女性用戶的情緒,從而產生分享行為帶來產品的社交媒體自傳播。
《戀與制作人》在早期確實有過廣告的投放,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擁有如此優秀的成績實則是依靠用戶的自發傳播帶來的,這款游戲在傳播上的成功,要歸功于它完美的切入到了年輕女性用戶的圈層,通過機制和內容的設計,使女性圈層的用戶們欲罷不能。
案例二
“這一杯,誰不愛,luckin coffee”
從18年開始互聯網從業者,以及其他行業的白領階層都會注意到的一個咖啡新零售品牌,真是火得不要不要的,成功的營銷也直接讓該公司的營銷負責人名聲大噪。
其實早在瑞幸咖啡創立前,就已經有了相同模式的“連咖啡”,連咖啡和“瑞幸咖啡”都為產品設計了分享機制,連咖啡更為豐富,擁有贈送、團購等等,卻依然沒有抵抗住小藍杯的進攻。比起連咖啡,小藍杯品牌價值更加深入新中產和偽文藝青年群的內心世界,而咖啡品類的核心消費群體就是這兩類人。
鏈咖啡整體過于快消品化,過于打造普世化,所以不管對那一類人群來說都不痛不癢,從產品角度講就是沒有找到核心用戶群體。
兩個項目是近年的代表,都是通過社交媒體的裂變獲得了產品冷啟動,用極低的成本快速大量獲客,并且用戶極度精準,主要原因是他們在設計產品裂變前,就早已確定了傳播的用戶圈層,在設計傳播機制的時候根據人群的特點,進行設計就會起到極大的效果。
如何為我們自己的產品設計病毒傳播機制,從而抓住這根增長的救命稻草呢?
這里我要著重說明一下,本文所說的是產品中的一個機制,機制是長期持續且有效的,簡單點可以理解是產品中的一個功能,并非是市場部策劃的某一個營銷事件。事件是短暫的獲取一時利益的,比如“丟書大作戰”、“逃離北上廣”這些都叫做事件,我們不在本文中探討。
定義圈層
定義圈層分兩個維度,一方面是企業方要思考主觀想要哪一類用戶圈層,另一方面是產品機制天然適用的用戶圈層。
比如:一個二手電商項目,企業可能更希望進來一些具備一定消費能力的用戶群體,大多是白領和學生圈層,可是我們都知道,往往是低收入群體更需要二手。
前者是企業方的主觀意識,后者就是天然的適用用戶。
或者,一個陌生人社交軟件,作為產品方,我們必然希望產品的女性用戶居多,女性在社交環境中是稀缺資源,有了女性用戶男性還會很遠嗎?而推向市場后,男性用戶作為天然適用群體,肯定是蜂擁而上的。
那我們要怎么做,才能清晰的定義好我的營銷方式呢?
剛剛我們說的陌生人社交的案例,如果女性資源過于匱乏,天然的男性用戶進入后必然得不到需求的滿足,就會逐漸流失。所以陌陌早期的用戶拉新以及投放大多是針對女性用戶的,說這些事什么意思呢?
其實圈層的定義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主觀決定的,我們在當下的產品策略中需要哪一類用戶更多一些,或者說更急切一些,我們就可以把產品目前階段的圈層定位,向主觀的方向上去偏移。
定義好了圈層我們需要在深挖一步,大概去了解這個圈層用戶的具體畫像,包括不限于:主要性別、年齡、收入情況、基本情感特征、普遍教育情況、普遍共有愛好等,了解的越細致,越容易在設計傳播機制時觸發用戶情感鏈接。
但是僅僅定義了圈層就行了嗎?
當然不是,下一步就是要根據圈層設計相應的規則了。
裂變機制
上面我們已經清楚了我們產品的圈層用戶,以及用戶畫像,那么現在我們需要根據這類用戶的特點,來設計相應的裂變機制。
談到裂變我們到底是在談什么呢?實際上并不復雜,裂變機制是指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用幾乎為零的成本去擴散我們的產品或服務,達到獲取用戶與品牌傳播的目的。
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把它稱為病毒傳播的原因,裂變就像是一個病毒,每一個用戶都是被感染的細胞,被感染后又傳染給下一個新的細胞。
根據病毒的特性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想要讓我們的傳播目的最大化,就需要增加病毒的覆蓋面——也就是這個裂變機制的覆蓋面積。這里不要忘了圈層這個前提,絕大程度上你設計的機制只能在一個圈層下進行大規模傳播。
如何讓覆蓋面積最大化就是產品經理,要著重思考的關鍵問題,影響覆蓋面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觸發引擎,另一個是感染率。
先來看看觸發引擎,在各大產品中我們都看得到分享功能,這就是一個最基本的觸發引擎,通過分享行為來成為一次傳播的觸發開關,比如:我在B站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鬼畜視頻,不假思索的轉發到朋友圈,這就完成了病毒傳播的第一步。
很多電商項目會把簡單的一個分享功能,包裝成各種各樣的形式,目的就是最大化的完成這第一步,觸發用戶分享,比如:下圖。
通過邀請好友給紅包的形式,激發用戶觸裂變。
有了裂變就要看下一個因素,感染率,我們光有分享肯定很不夠的,得有人看啊,還得參與進來吧。所以感染率其實就是轉化率,是傳播的起始點啟動裂變行為后,以起始點為節點,對其他人的轉化程度。
往簡單了想就是:如何提升轉發出去的裂變病毒,最大程度上的提高它的轉化率——也就是讓更多人感染。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通過優化落地頁,優化分享文案,優化視覺設計等等的方式,去不斷通過改變和數據反饋來優化。
我想重點表達的其實是圈層,提升轉化率一定要建立在圈層的基礎上,比如說:審美這件事,一個人一個審美,同樣的設計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觀點,這是個沒有最大公約數的東西。
所以圈層就是在提升轉化率的核心維度,設計好不好看不是某一個人來評論的,而是由我們的圈層用戶決定的,大可以出兩到三個版本的設計風格,分幾個版本或通過灰度測試的方式,來驗證結果。
總結一下,裂變機制的設計要建立在圈層人群的基礎上,去設計一個強有力的觸發引擎,同時不斷優化感染率,讓覆蓋人群最大化。
記不記得前陣子火起來的沖頂大會,可以分享給好友進行關聯,關聯成功后能獲得復活機會。在沒有任何渠道的情況下,沖頂大會通過利的贏現金的益點,配合符合圈層的設計圖片,再加上本身就很具備話題傳播屬性的各種奇葩問題,以及最后得獎的炫耀心里,形成了一個順暢的流水線。
有分享誘因,當別人看到你分享自己賺到的錢,這就產生了很高的感染率,最后你答題答到一半死掉了,復活的機會就成了觸發分享的剛需。
這就是一套觸發引擎與感染率的組合拳。
總結
看完本篇文章,大家可以結合目前正在負責的項目,來通過圈層概念重新定義一下傳播價值,為產品設計增加一套全新的圈層裂變模式。如果已經有了類似的功能,重新來思考一些是不是最優的,還能不能繼續通過圈層裂變理論來進行優化。
大倫寄語:僅有的勤奮已經無法讓你在這個時代成為高手,主動的深度思考和無所畏懼的心力才是成就自我的唯一方式
作者:張大倫,公眾號:張大倫(ID:zhangdalun010)
本文由 @張大倫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