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的在線外語教育App,靠什么增長到3億用戶?
本文作者深入研究一下這款APP,主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是“知識免費”靠什么商業模式賺錢;二是實現從0到3億的增長,其核心策略是什么。enjoy~
筆者最近和國內不少知識付費公司都聊了一遍,發現國內的知識付費市場還是相當野蠻的。除了爭相模仿和同質化的競爭,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
目前,絕大部分知識付費公司的核心指標是銷售量和銷售額,這就導致公司必然是銷售和營銷導向型的。這也導致大家更注重對課程的包裝,而不是質量,變相地使得完課率和復購要畫個問號。賺錢的秘密武器自然是收割用戶的焦慮,而這種行為也容易被人聯想為割韭菜、收智商稅。
只有少數公司將完課率和課程效果作為核心指標,而這樣做的問題在于服務和運營成本會變重,賣課的數量反倒不一定能多起來。最終導致認真打磨課程的公司可能賣不過那些營銷做的好的公司,成功實現劣幣驅逐良幣,最終使得知識付費行業的市場變得混亂。
不過,目前來說頭部公司還是那些用心做產品的,例如國內英語類的知識付費產品——薄荷閱讀。他們就屬于深耕英語教育行業,又專心打磨用戶體驗和產品內容的那種,所以自然也成了大家競相模仿的對象。
知識付費到底還有什么玩法?我們不妨放眼全球,來看看國外教育類App下載排行榜榜首之作——Duolingo (多鄰國)。
這是一款神奇的語言學習APP:沒有買過付費廣告,僅通過游戲化的設計和口碑傳播,七年時間在全球做到3億用戶,2500萬月活,并在去年估值超過7億美金。多鄰國的用戶還包括很多大咖,例如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
如果只是這樣也就一般神奇,更神奇的是:這家公司的口號是學語言永遠免費,不收用戶一分錢!
于是,我決定深入研究一下這款APP,搞清楚兩個問題:
- “知識免費”靠什么商業模式賺錢?
- 實現從0到3億的增長,其核心策略是什么?
1. 價值觀和商業模式探索之路
2009年——從知識付費到知識免費
神奇的公司必然有神奇的創始人,多鄰國創始人Luis von Ahn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教授,曾經做過一個驗證碼公司reCAPTCHA后來賣給了Google。
reCAPTCHA這個系統,使得驗證碼不僅可以驗證用戶是否為真人,同時這些人填寫的驗證碼還能幫助機器識別難以辨別的文字。最終,大家的眾包勞動,會把一些老舊而經典的書籍給數字化,正所謂一箭雙雕。
賣掉公司后,Luis開始尋找新的市場,而他看中的是外語學習的“知識付費”領域。
在2009年,美國市場上混的風生水起的外語學習軟件是Rosetta Stone。他們于2009年上市,公司年營收超過2.09億美元。
但Luis并不喜歡這樣的模式,這里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他意識到這樣的商業模式想象的空間小,市場有限,一眼就望得到頭。(畢竟之前一箭雙雕,要求有點高)更重要的是,這樣簡單粗暴地賣語言學習課并不是他的目標,他想做更加普惠的語言教育。 這也是他的聯合創始人Severin Hacker(并且也是他的學生,名字里自帶黑客)一直以來想要做的事情。
他們會這樣想,也是源于他們兩個人自身的“痛點”:
Luis來自危地馬拉,位于加勒比海沿岸,他們那里有很多人想要去美國學習和工作。但是對于動輒上千美金的外語學習資料來講,這實在是許多人一輩子也不可企及的夢想。而Severin來自瑞士,一個有4種官方語言的國家,在他成長過程中有一段很困難的學語言的時期。
所以他們不想把自己圈在知識付費軟件的條條框框里,而是決定通過“知識免費”切入更廣闊的增量市場。
可以說這是個超越時代的想法。不過,從這些年的谷歌趨勢可以看出來,多鄰國確實是比Rosetta Stone更具成長性。
2011年——宣布永遠免費的外語學習產品
“We believe true equality is when spending more can’t buy you a better education.”
永遠免費,成為了Luis在創辦多鄰國的時候立下了一個flag。競爭對手還在銷售昂貴學習軟件的紅海里拼得你死我活,Luis開始把腳步邁向了“知識付費”的進階版“知識免費”。
這大概和當年360開始免費殺毒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付費軟件你死我活的時候,免費就是最好的獲客手段,然后再想辦法開發出“二級火箭”的商業模式來掙錢。
2009年Luis把reCAPTCHA賣了,正在尋找新的項目;而付費英語軟件Rosetta Stone剛好在同年上市,生意如日中天。Luis留意到教育行業的火熱,但又不認可這種昂貴付費學習軟件的商業模式,就開始自己搗鼓產品。2011年,終于有了多鄰國Beta版本可用于測試,而如何冷啟動一個產品?還是最小化可執行產品,這又是一個難點。
這里要給創業老手Luis點個贊,他深知PR的玩法,尤其是如何發布一款全球性的、免費的語言學習工具。對于這么有前瞻性和話題性的產品,TED演講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渠道。
于是Luis以一個創業者的身份登上了TED演講,上來先闡述了自己之前一箭雙雕的reCAPTCHA項目。之后,他順著reCAPTCHA的邏輯,講了自己想要做的新項目,這個社區有可能成為免費學習英語的網站。不僅如此,你在學習一門外語的同時,還在翻譯全球的網頁內容。
在那個線上軟件和線下紙質書都很貴的時代,免費學習加全球協作翻譯這個概念引起了轟動的效果。
該視頻當時在網絡上就被觀看100萬次(七年后累計達到300萬),這個零成本的“冷啟動”最終篩選到了10萬種子用戶,并且有多達50萬人在排隊(waiting list),效果可以說是完美。
2013年——模仿reCAPTCHA,開始眾包翻譯
既然承諾了用戶“免費”,那就必然要想辦法嵌套一個二級火箭的商業模式來掙錢,有過reCAPTCHA眾包經驗的Luis早已準備嘗試“眾包翻譯“這個模式。
體驗過多鄰國的朋友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多鄰國的基本學習邏輯就是“母語和目標語言互譯”,通過單詞、句子和圖片的翻譯達到練習和強化記憶的目的,從而掌握一門語言。
它一開始會讓你翻譯一些簡單的單詞和句;到了學習的高階,它會將CNN(美國CCTV)上的新聞報道拆分成小章節交給用戶翻譯,通過多個用戶對同一素材的翻譯得到精準的翻譯結果,再整合成一整篇賣給媒體。
這種“眾包”的模式不僅不會傷害到用戶體驗,反而讓用戶感知多鄰國的語料素材豐富且擁有相當高的時效性。而多鄰國自己,把翻譯內容“眾包”出去,降低了翻譯的人力成本,讓價格有很大的競爭力。
一般的翻譯公司給的價格是6-10美分一個詞,而多鄰國可以壓到4美分,且由于用戶數量大,產量可以保證平均每天600篇,這才讓CNN和Buzzfeed(美國今日頭條)都來和它合作。
于是,這個模式成功地跑了起來。
2014年初——開始做外語培訓的認證
雖然翻譯業務可以讓公司有一定的營收,但整個公司并沒有停止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暗自決定縮小翻譯業務的規模了,具體原因后面會介紹。
那有什么新的盈利方向可以參考呢?大家可以想一下傳統教育行業是如何為結果負責的。
那就是先不管你學沒學到,最終來一場考試,通過了就給你發證書,而且證書認可范圍越廣越好。
一份獨立的調查顯示,多鄰國的英語測試結果跟托福分數有很強的聯系。此外,全球有8億人希望獲得一個英語水平驗證以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是標準的英語能力測試,如托福、雅思對于普通人來講太貴,并且還要負擔去考試中心的差旅費。
獨立調查報告鏈接:https://s3.amazonaws.com/duolingo-certifications-data/CorrelationStudy.pdf
基于這些內部和外部的調研,多鄰國上線了測試中心,只需要托福考試的10%價格 —— 20刀就能在家里考試(現在已經漲價到49刀了),通過了考試即獲得英語學歷證明。
可是,一個App開出的認證資格,別人認嗎?
不要忘了,Luis可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教授,又是被Google收購過的創業者。有愿景,有實力,有過硬的產品和用戶口碑。你沒有看錯,這個認證資格從一開始就聯合了大公司、高等學府和機構。
Uber、哈佛繼續教育學院、哥倫比亞政府等紛紛站出來給它站臺,測試既有權威性,還順便拓展了一下“職場人士學外語”這個細分市場。
2015年初——砍掉眾包翻譯業務,拒絕銷售導向
根據Techcrunch(世界最大的科技媒體之一)報道,多鄰國在15年初又獲得Google領投的D輪融資,此時他們已經有一億用戶了!
在這篇融資采訪稿中,讓大家沒想到的是,Duolingo的發言人透露其實他們一年多以前就已經沒有再去擴大翻譯業務,只留下了CNN一家合作伙伴。
他們認為如果全力去做翻譯業務,會需要更多的人員去把控翻譯質量,并雇傭更多銷售。這樣的商業模式有悖于做普惠教育的初衷,且極有可能傷害用戶體驗。
2015年——做B端的外語教學工具
在拿到融資后,多鄰國又開始探索新的增長方式和盈利模式。
在和企業、學校、機構打交道的過程中,Luis又看到了和B端合作的巨大潛力。
當D輪融資后多鄰國把團隊從30人擴大到了50人,終于可以騰出手來去開發一個呼聲很高的功能 —— Duolingo教育版。
很多教育機構、企業、政府都曾經向多鄰國提過需求,說希望發布一個供機構使用的Duolingo版本,方便老師統一管理學生的學習進度。
多鄰國據此開發了一個新的版本Duolingo for Schools,幫助老師建立錯誤答案看板以及學生學習進度表。
這本是個掙錢的機會,但是Luis最終還是堅持了“免費教育”的初衷,最終決定對老師和學生端完全免費。
這個嘗試雖然沒有給多鄰國帶來任何收入,但是給多鄰國帶來了別的收獲——爆發式用戶增長。因為良好的體驗、免費的價格、長期用戶使用習慣的培養,多鄰國一下子打入學生個人市場,在廣大的學生群體中間流行起來。
同時也在企業用戶中流行起來,類似Slack(國外企業版qq群)的增長方式 —— 與機構合作,通過機構層面切進用戶使用場景,培養用戶習慣。
幾個月后,教師端用戶數從0增長到10萬;與此同時,在16年年初,多鄰國的用戶規模突破1.5億。
17年——上線App內購和廣告
經歷過這么多商業模式的探索,多鄰國一直在堅持自己的承諾——不向用戶收費。
不僅如此,之前App內也沒有任何道具內購和廣告。
只不過,在團隊擴招后,考試認證和翻譯那點營收似乎不夠看了。17年4月的一篇報道中(前往查看),CEO Luis說公司已經有多達150人,每天需要花費約4.2萬美金,于是他們選擇了App變現的一些常規方式:
- 免費版App中加入了廣告,用戶可以選擇觀看獲得額外獎勵。
- 同時上線了付費版(Duolingo Plus),每月9.99美金訂閱可以取消廣告,并且可以離線學習所有內容。
- 加入了游戲化道具的內購,生命值、寶石等等,可以幫助你加快學習進度。
App內的廣告還是比較克制的,比如在課程結束后,會出現廣告頁面,有兩個“按鈕”可以選擇:“觀看加倍你的生命值”和“不看,謝謝”。
廣告一般是一個20s的手游推廣,右上角有倒計時告知你廣告進度,左下角還可以關掉聲音。
雖然用戶多少會有些抱怨,但是絕大部分用戶還是表示可以接受的,他們的IOS App Store評分還是有4.7分之多。
那么,“知識免費”究竟能賺多少錢呢?Luis在最近的采訪透露,多鄰國2018年的營收估計會達到3000萬到4000萬美元,公司有望在明年實現盈利,希望在最近2-3年內上市。
2. 以留存為核心的增長策略
從12年上線到18年8月9號,多鄰國用戶突破了3個億,雖然營收沒有做的那么漂亮,但是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用戶增長效率,而且關鍵是沒有燒錢買量。那么,多鄰國是如何用具體的技巧和策略來推動增長呢?
多鄰國擁有一支頂尖的增長團隊,幾乎所有內容都經歷過AB測試并且在不斷優化。
多鄰國的增長總監Gina Gotthilf曾在Growthhackers.com(世界最大的增長黑客社區)舉行過一次問答活動 – 就連“增長黑客之父”肖恩·埃利斯都借機說明自己是多鄰國的“上癮”用戶,并向她請教:多鄰國究竟是如何做增長的?
Gina坦言,他們的增長策略就是:
- 將留存和完課率的重要性放在首位
- 采用游戲化的產品設計
- 數據驅動,用A/B測試等實驗來增長各種指標
教育應該是以“結果”為導向,產品關心的指標應該是“留存”、“完課率”或“復購”等一系列持續使用的行為,所以在多鄰國的增長策略里留存才是是核心。
但是,學習是反人性的,讓人長期堅持并掌握一門語言,難度是超乎想象的。全球都在研究的,也是被認為最有效的留存手段就是Gamification(游戲化),多鄰國的增長團隊甚至參考了消消樂和憤怒的小鳥這些游戲的原素,讓用戶愛上學習,上癮學習。
多鄰國將產品游戲化放到了僅次于產品免費的戰略地位上,甚至在官網清晰的展現了自己這種理念:
比如,眾多游戲化設計中,每日連續學習(Day Streak)是多鄰國最重要的一個用戶留存的手段,圍繞它有很多玩法。用戶每天完成10分鐘的打卡訓練,獲得升級條(Streak)作為憑證;升級條作為連續的系統,如果間斷一天不練習,前面的升級條也會失效,而且還會失去“特別獎勵”。
為了讓用戶堅持每日學習,團隊煞費苦心做出了這些有趣的產品功能。但用戶究竟買不買賬?這些功能真的能提高用戶留存嗎?
在增長總監Gina的帶領下,多鄰國貫徹了增長黑客最經典的策略:高頻實驗 – 針對產品的各個模塊循環進行“試錯 – 分析 – 改進”,從而達到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推動留存提高的目的。
多鄰國做實驗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在一次采訪中,Gina表示,增長團隊大概每天會做5-8個增長實驗。而在Gina的帶動下,整個公司都產生了一種熱衷實驗的習慣 – 在增長團隊之外,其它部門也會主動去做各種實驗,全公司加起來甚至能達到每天80次!
Gina坦言在多鄰國,他們幾乎測試每個細節,只要能上線AB測試的,不多啰嗦,直接上線測試、觀測結果、作出決策。
下面,我們就來看三個提升留存的有效策略,以及它們背后的實驗細節:
(1)善用推送信息
用戶萬一真的一狠心“前功盡棄”,就真的不會再回來了。所以Gina的增長團隊決定給用戶適當的提醒,讓用戶成功地回歸。
比如他們在一個法語課程的推送文案中,他們做了一組善惡分明的測試。
善良版:嗨!友情提示,親愛的你應該練習法語了!
刻薄版:喂傻子,為什么不治好你的懶癌,去練習那該死的法語呢?
但是這兩種推送效果都不理想,收到“善良版”的用戶數量在一周后開始明顯下降,而收到“刻薄版”的用戶數量在一天后明顯下滑。
所以團隊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把文風保持在“善良”和“刻薄”之間,于是就有了這條充滿“喪文化“的推送——
“反正給你發提醒也沒用,再不來學我們就停止給你推送了?!?/p>
這招還是挺奏效的,用戶數量維持了三周才開始出現明顯下滑,不少用戶被這條“傲嬌”的自殘式推送嚇到了,趕緊拿起手機學習。但這個“被動積極”的方式畢竟用力過猛,像“狼來了”的故事講多了就不嚇人了,所以“有效”也“有毒”,基本上用過幾次就沒什么用了。
(2)周末保護盾牌
多鄰國從數據洞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周一到周五大家都是精神飽滿地學語言,但一到了周末,DAU平均下降9%,并且有一部分人在周末擱置任務之后永遠地流失了。這時他們提出了一個“周末保護盾牌”的實驗想法。
用戶可以并且只能在周五買到“盾牌”,盾牌可保護用戶在周末不上線的時候“每日連續學習”(day streaks)狀態不會丟失。這個盾牌的效果就是它把7天的留存率提高了2.1%、14天提高了4%。
(3)徽章制度
徽章是游戲化很常見的一環,團隊自然也做了大量測試。
一開始,他們試圖在用戶注冊的時候就送徽章,但這個數據結果差得令人影響深刻,日活無變化,14天留存無變化,其它數據也都沒有變化,于是團隊就把這徽章設計這部分擱置了一年。
但在這一年中他們參考了大量其它打卡類app和游戲化設計,比如國外的大眾點評“FourSquare”,感覺這個“徽章”項目還有的做,在一年之后的一次增長會議上,團隊提出了70多條優化建議,決定再優化一次。
相比于上一次只測試一個徽章在一個場景的使用,這一次團隊引入了多個徽章,并且分為不同等級,安排在App不同場景測試。比如在這些不同場景可以獲得徽章:
- 鼓勵完成學習任務
- 邀請朋友
- 在App內體驗更多產品功能和經驗
但不同行為都有一個導向——讓用戶在app內留存久一點。
實驗結果竟然與原來有驚人的不同,徽章剛上線不久,日活上升了2.4%;用戶開課率提高了4.1%;完課率提高了4.5%。另外,上線徽章還有預料之外的收獲:
- 虛擬商城購買率增加了13%
- 加好友的行為增加了116%
- 他們復盤一年前的實驗,發現當時疏忽了以下幾點:
- 使用場景不對,用戶在剛進來注冊好的時候發徽章沒有成就感
- 徽章數量太少,徽章的背后是收集的邏輯,單個的徽章對留存作用不大
- 人們喜歡與朋友攀比徽章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都會有個疑問:Gina提到的三個策略,都在強調留存環節。那多年來,新用戶究竟是從哪來的呢?畢竟冷啟動只有幾十萬用戶,后期幾乎也沒有營銷預算,為何會有源源不斷的人來使用這個App?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首先畫出了多鄰國的用戶增長曲線:可以看出,它的病毒系數k值約等于1,曲線平穩上升,而不是幾何級數式爆發。根據我的經驗,這意味著多鄰國一直保持著有效且長期的“裂變”,用戶增長的驅動力來自留存的老用戶持續帶來新用戶 – 不靠各種花哨的拉新活動,而是靠產品本身的自傳播。這樣一來,不僅獲客成本極低,用戶還非常精準,從而實現了正向循環。
因此,多鄰國的留存策略確實是增長的基礎。而合理的自傳播設計,卻是另一個重要的增長要素。Gina并沒有提到這點,所以我簡單調查了一下,發現多鄰國的自傳播機制還是歸結于游戲化。
多鄰國設計自傳播的理論基礎是:“輕量化”的小游戲可以幫助增強社區內“人與人-點對點”的聯系,他們常??梢酝ㄟ^大社區的人際關系網絡來加速小社區的成長。有人曾對多鄰國的facebook傳播網絡進行過可視化分析,如下圖所示,是很明顯的“由小到大”:
鏈接:https://medium.com/@jensenloke/duolingo-a-user-retention-case-study-7ebabf6c8853
舉個例子,在多鄰國內玩小游戲,你不僅可以邀請現有的好友來玩,還可以從更大的通訊列表(比Facebook 通訊錄)中邀請朋友,召喚玩伴。就像小游戲里常常鼓勵分享,并邀請你的微信好友加入,即從大的流量平臺里導流。
除了小游戲,多鄰國還把推薦內嵌到其它功能里面,比如前文提到的“徽章”。用戶只要邀請朋友加入多鄰國,就可以獲得徽章一枚,比起起早貪黑背單詞,這種動動手指就能得獎的方式豈不更好?
用大社區帶動小社區、呼朋引伴、分享趣味,其實跟我們現在的教育類產品付費是同樣的邏輯。只在自己封閉的生態中實現用戶增長是不行的,要打通與更大社區間的聯系,從那里穩定引流。
正如我們上次做的增長實驗復盤《微信裂變一定要刷屏才好嗎》,增長不一定要刷屏才好,把K值穩定在1左右,有助于觸達到更精準的用戶、注重服務和品牌口碑。
最后,我們可以總結:多鄰國增長策略的核心是留存+自傳播的強效配合,是K=1的“長期裂變”。同時又將游戲化的各種增長的技巧應用到這兩個環節,以測試循環來不斷優化。微小的改變能對用戶增長帶來強力的拉升作用,比如:
- 優化打卡文案使學習學習效果更明顯,提高了1%的DAU;
- 推遲強制注冊頁面提高了20%的DAU;
- 優化推送文案使用戶平均留存時間增加了3周;
- 上線徽章功能提高了2%的DAU,雙周留存提高了2%,App內購收入增加了5%;
- 引入打卡對賭功能,14天日活提高了5%,App內購增加了600%!
我做了一張圖進行簡單的總結:
多鄰國的產品一直保持著“小步快跑”的迭代速度,在每一個微小的改變中打磨產品,在關鍵節點上提高轉化漏斗效率,才有了當前3億規模的用戶體量。
3.“知識免費”的啟示
多鄰國從10萬用戶漲到2億,7年估值7億美金,堅持不收用戶一分錢,旨在向全世界想學語言的人提供免費的線上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它一直在優化用戶體驗、打磨產品,變現就是個順水人情。那么,對于國內的在線教育、知識付費來說,能夠從多鄰國身上得到什么啟發?
3.1 價值驅動,以用戶為中心
B2B的翻譯業務既輕松,又有一定營收,多鄰國卻放棄去擴大它 ,而是回歸到為用戶創造價值。教育不能以銷售為導向,而是要為用戶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賺快錢的想法永遠要放在第二位。我用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案例來類比一下:不久之前,羅振宇曾經談到,自己曾想過給得到App做一個付費會員制 – 只要一次性付一年的錢,就可以全平臺聽課了!這一方面是部分用戶的建議,另一方面,會員制非常賺錢 – 有羅振宇自身的背書,售價可以賣的很高。但是,羅胖最后放棄了這個想法,他說:
以to B業務為導向,就必然會讓公司重心向銷售傾斜,團隊自然不再有熱情去打磨產品。而多鄰國的愿景是為全世界提供免費的、高質量的語言教育,用戶的體驗才是真正的核心和驅動力。
3.2 長遠來看,留存>獲客
短期來看,很多知識付費販賣的是焦慮。這就導致,獲客環節聲勢浩大,但完課率和留存率十分慘淡。如果用戶在后續學習過程中沒有獲得足夠好的體驗,這只能是一錘子買賣 – 再有新課,很可能他們就不會來購買了。
我們經??吹降牧炎兎咒N,確實是有效的獲客手段。但我們需要深刻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在下游承載這么多用戶?課程質量是否經過了驗證?售后服務是否能跟得上?
過度追求拉新規模、只看重裂變系數K,這是“收智商稅”的典型表現。K值過高的最大缺陷,就是帶來大量不精準用戶,嚴重影響留存。一時沖動的消費,雖然能化解焦慮,卻不能真正創造價值。我個人認為,真正健康的模式是通過低頻的拉新活動,吸引精準的目標用戶,然后依靠超高的留存以及合理的分享機制,讓產品實現自發傳播,從而能在長期內將K值穩定到1左右。“老帶新”的前提是不論新老用戶,都對產品價值產生了認可。
我觀察發現,大家都很熟悉用戶獲取的指標監測,比如K值、裂變層級等等,但很容易忽略留存的關鍵指標:用戶滿意度和NPS。各位回想一下,在課程結束后,普遍會給你一個二維碼,讓你加客服、加群,或者推薦其它課程,卻并沒有問你對課程是否滿意,愿不愿意推薦給朋友等等。課后的調查問卷,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 根據用戶洞察,我們才能對產品做到心里有數。
3.3 從小處著手,逐漸積累優勢
很多人十分看重爆發式增長:課程一定要裂變出幾萬人才算成功。但很多時候,這是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從細節入手,慢慢改進產品,才能真正讓用戶滿意。A/B測試和數據驅動,就是最強大的武器。
多鄰國是高度實驗導向,數據驅動的。通過微小的改變,持續不斷的優化,多鄰國一點點地積累起增長和留存。這些微小的改變可能在當下看來是個不值一提的提升,但是每天提升的那百分之幾,成就了他們7年增長2000倍。
“高頻實驗”的策略已經被硅谷眾多增長團隊驗證過,不論是facebook這種巨頭,還是airbnb這些獨角獸,每天都用驚人的速度在做測試。
回歸到知識付費領域,除了產品本身,其實最容易入手測試的地方就是裂變海報。大家是否還記得今年鑒鋒團隊操盤的“網易微課”?看起來似乎是一夜之間就刷屏了,但實際上他們預先對4種不同的海報進行了測試,最后挑選了裂變層級最高,也就是傳播潛力最大的那張(第一張)。
3.4 快速的商業轉型
在硅谷流行的精益創業理論中,有個概念叫做pivot(本意:中心點、支點、樞軸) – 這里是商業模式的轉型。創業公司一定要擁有及時“掉頭”的能力。
做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當時多鄰國一直守著B2B業務的模式不放手,那結果會怎樣?
他們可能會建立企業級銷售團隊,攫取用戶價值來保證翻譯數量?反正不可能打磨出現在這款有趣又有用的產品的。
在商業模式探索上兼具靈活性和實驗性,讓他們能夠在關鍵時刻不拘泥于自己的成就,做出重大的變革,推動公司向前。
一個好產品,有靈魂才能生長!
作者:AngryAlan,微信公眾號:增長黑盒
本文由 @AngryAla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牛逼Plus的商業分析
樊登讀書估計也會變化味道。目前,樊登讀書的質量開始出現了下滑,管理類書籍的質量也不如以前。
精彩,很有啟發
羅振宇得到現在不是收費了?
365聽書?
喜歡不錯,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