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產品,如何實現長周期級別的用戶增長與留存?
工具性產品,要如何突破工具性產品增長乏力,留不住用戶的窘境?
相信做過工具性產品的朋友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個產品好不容易從0到1做上線了,但是想進一步發展總會遇到重重阻力。用戶增長乏力,活躍度低,最重要的是用戶流失速度比增長速度還要快。如何突破工具性產品增長乏力,留不住用戶的窘境,今天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下。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工具性產品為什么無法留住用戶,而且發展一段時間后用戶增長會變的極為困難?
這個首先和產品特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工具工具,顧名思義,就是用完即走,只有下次需要的時候才會重新使用。因此工具類產品天然具有用戶不會時時刻刻都在使用的特點,等到下次用戶再需要使用時,可能已經過了很久或者甚至忘記咱們家的產品。比如:藍犀牛、鏈家這類的產品都會有這樣的情況。
那么應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互聯網產品一直有個非常著名的原則就是:養成用戶的使用習慣。只有用戶長期使用你的產品并形成習慣,才會對你的產品有好感,建立信任,進而對外推薦。
所以現在很多工具性產品的突圍之路往往都是加入社交,加入資訊,或者通過游戲吸引用戶這類的“高頻”元素,本質上都是希望用戶多多使用,養成習慣。
那這類“突圍”玩法效果究竟如何呢?
墨跡天氣曾經在天氣界面加入資訊內容,但是用戶活躍、留存數據幾乎沒有太大改變。超級課程表一直希望產品可以增加更多的社交屬性,但是真正在里面社交、聊天的人寥寥無幾,只有一些運營數據。
那曾經爆火一時的滑屏類軟件加入資訊和游戲后呢?
現在整個行業都是奄奄一息,沒有一家有亮點的企業。
為什么這些曾經成功的工具類產品無法再次脫穎而出?他們的思路錯在哪?大家可以站在用戶視角仔細思考下,他們為什么要用墨跡天氣、超級課程表這類的產品?
用墨跡天氣的本質是為了看天氣,進而為自己的出行做好準備,僅此而已。如果要看資訊,用戶會去更多的使用資訊類的軟件。
現在的產品基本都喜歡加入資訊或者push功能,用戶的注意力以及手機內存都是有限的,面對通知欄里每天密密麻麻的消息,即便不卸載用戶也會更多的選擇取消通知的權限,這樣不僅無法積累用戶好感,反而適得其反。
課程表就更是這樣了,同學們要社交微信、qq、校園bbs產品有一堆,使用都很方便,誰會跑到課程表里去社交。
綜上所述,想必你已經明白,產品最重要就是滿足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特性,而不是滿足公司自己的。工具類產品擁抱高頻,拓展使用場景的思路我一直認為是正確的。只有養成了用戶的使用習慣,才能進一步贏得用戶的信任,進而讓用戶主動推薦。關鍵是要抓住正確的拓展點,抓住用戶的核心心理,讓用戶主動去做。
舉個例子: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區塊鏈錢包產品應該如何打造并運營比較好,因為現在整個行業錢包產品非常多,目不暇接,但是沒有哪款產品特別的脫穎而出。大家能提供的多是存儲、安全這樣的功能,哪個錢包更勝一籌很難判斷。同時錢包又是典型的工具類產品,用戶的核心需求就是安全存儲,活躍度更談不上。
那么該如何做才能實現長周期級別的用戶增長與留存呢?
首先在區塊鏈行業,交易依然是現在用戶的核心訴求,即便是放在錢包里,也是為了保證資產的安全性或者為了長線交易時“管住自己的手”。一旦看到好的機會,用戶還是希望可以及時交易。這時傳統的做法就是從錢包提出去到交易所,然后再買賣,整個過程周期較長,很有可能錯過行情。
那么我們為什么不開發一個可以及時交易的錢包功能呢?
用戶看到好的行情可以第一時間交易,就像交易所一樣。有了交易功能,那么下一步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幫用戶更好的交易決策。因此項目方的資訊、圈子以及產品本身就必不可少,只有用戶真正了解這個項目才能決定是不是要投資。
此外,即便了解項目也不一定能確定項目好壞,專家或者其他朋友的建議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適時引入專家行情解讀、互動提問環節(有點類似于知識星球)以及項目社交圈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此,一款本來就是起到安全存儲作用的錢包就演變成了“存儲+交易”的錢包生態,人們為了交易決策而去看項目資訊,了解項目產品。人們為了交易決策而去與行業專家互動,而去主動進行定向社交。
進一步,交易理財功能可以上線,就像傳統金融領域的托管。幣生幣等一系列玩法也可以設計,在幫助用戶完成賺錢的過程中順便達成自己的拉新目標(比如:拉新挖礦、創世居民)。這樣的一個錢包產品,用戶不會去高頻使用嗎?
更重要的是,在產品以及運營層面,項目本身只需要做好自身的錢包設計和交易所功能,交易數據有火幣、幣安等上百家交易所可以直接爬蟲;資訊等信息有上千家獨立的媒體信息可以提供;決策專家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名譽會主動擁抱平臺,用戶為了自己的交易決策會去主動社交,為了自己的利益會主動和平臺一起成長。
一個好的產品模式的設計,關鍵在于每一要素都直接打向用戶直觀希望主動去做的事情。一個好的運營模式的設計,關鍵在于讓里面的每一方都主動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實現平臺本身希望他做的事情。
工具性產品本身無法留存用戶的原因在于工具本身的特性,用戶完成這件事情本來就不需要這么久,這么高頻。但是通過延伸產品本身的上下游,通過合理連接更多的高頻真實使用場景,用戶對你的產品依然會愛不釋手。
比如:針對墨跡天氣,用戶使用它看天氣,那接下來呢?如果是陰天是不是需要買傘或者找附近的共享雨傘呢?(電商或者另一個工具)是不是需要一些雨天的注意事項呢(資訊)?如果是酷暑是不是需要遮陽傘、護膚膏、綠豆湯這類的產品或者防暑的注意事項呢?
進一步,簽到功能只是平臺希望用戶完成的行為,如果換成“每天一猜天氣”這類的玩法是不是更好呢等等。
總之,就是延伸用戶使用場景的上下游,切入高頻特性。只有這樣用戶才會主動愿意接受并長期使用你的產品。這里面一個核心原則是自己把控關鍵環節,其余環節更多考慮資源合作的形式,用戶可以換量,用戶也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主動幫你去做事情。
思路保持一致,但是形式可以經常更換,維持用戶的新鮮度。由此,長周期級別的用戶增長與留存才會有可能。
本文由 @王宇庭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看了下,有個疑問,作者說錢包是工具,為了提高用戶活躍,錢包提供資訊、專家解讀等信息,但這些信息去交易所看不是更好嗎?錢包+交易,是說錢包本身可以充當交易所的功能?直接在錢包里就可以交易貨幣?但是目前的交易所都有自己的錢包,如果是獨立的錢包,是打算自己開發交易所,還是在自己錢包引入別的交易所進來?錢包的交易所交易功能怎么實現?
真心覺得作者好有想法啊,學習了,真正的為用戶需求考慮的創新
正在做類似的事情,能不能留個聯系方式交流一下。
我的微信是13019524581
?? 點贊寫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