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快餐式消費下,如何確保用戶存留率?

0 評論 8355 瀏覽 0 收藏 16 分鐘

對于我是歌手這類現象級綜藝節目本身有著線性的生命周期,即需要在下一秒給觀眾創造驚喜與懸念,主創團隊需要有預設的環節上的爆點創新而不是依賴過去原有路徑。

今年元旦期間,各大衛視2015年全新綜藝均強勢開播,包括《我是歌手3》《最強大腦2》《中國好歌曲2》,國內最強大的兩大娛樂綜藝衛視:浙江衛視和湖南衛視再度開啟對決模式。

而《我是歌手3》首播也再度拔得頭籌,在明星陣容上,包括內地音樂實力唱將孫楠、韓紅,中生代歌手張靚穎、胡彥斌、香港流行歌手古巨基也紛紛強勢加盟,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第三季迎來了開門紅,收視率近40%。

但與此同時,我們看到,與中國好聲音連播三季之后呈現收視上呈現疲態相比,這檔節目也面臨著創新瓶頸與人氣下滑的隱患。從互聯網產品角度看,我是歌手的流行基礎與局限性在哪兒?

推出全新賽制產品,挖掘潛在用戶需求

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來講,產品需要打到用戶的痛點并制造用戶的期待感。我是歌手對于受眾即用戶的誘惑性在于,全景呈現歌手的臺前幕后,營造真實感與緊張感,給成名歌手真刀真槍的生死對決的機會。即用戶的隱秘需求點在于,剝離偶像與明星的外衣之后,作為一個歌手,你到底有幾斤幾兩?

在普通用戶看來,已成名成家的偶像或者實力歌手,一般不會輕易參與這類節目,因為一旦淘汰出局,粉絲傷心,歌手面子上掛不住,歌手也會考慮,如果自己稍一不慎,暴露了自身在聲線與演繹上的局限性,是否會讓自身籠遭著光環的身份與品牌瞬間跌落神壇呢?

所以,在過去,普通用戶是沒有機會看到成名實力歌手、明星之間的PK賽,但這種潛在的用戶需求是存在的,而湖南衛視卻讓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因此可以認為該產品(我是歌手)是一種全新的賽制規則與對決模式去挖掘用戶潛在需求。

也可以說,該產品規則的核心是將“成名歌手”置于險境,通過每期歌手不同排位與淘汰機制來引發用戶期待。從產品角度來講,該產品通過創造全新的機制,挖掘潛在用戶需求,具備了足夠多的爆點。

快速迭代,在用戶審美疲態下呈現新的爆點

選秀節目經歷了快男超女多年的市場培育,芒果臺的制作團隊也通過一種草根明星培育的模式形成了娛樂選秀當之無愧的霸主地位,但相同的流程與節目策劃,年復一年的雷同模式,觀眾對快男超女“流程式”的選秀節目已經審美疲勞。從產品角度看,該產品亟待持續迭代,給用戶新的爆點。

因此,中國好聲音作為一種全新的轉椅模式創新選秀形式,是恰當抓住了選秀模式產生審美疲態的這個時間風口,以一種全新的選秀模式顛覆了原有的選秀規則,甚至對于芒果的地位造成了巨大沖擊。

而《我是歌手》則是芒果臺基于已經僵化的選秀產品的一種快速迭代,絕地反擊對中國好聲音再次形成了顛覆,筆者在《從產品角度看好聲音的局限性》一文中曾提到:“在《中國好聲音》吸引夠足夠風頭時,湖南衛視卻迅速敏捷的推出一款同樣是彰顯實力的歌唱類節目《我是歌手》,而且通過到位的營銷宣傳、歌手唱功實力、品牌包裝與噱頭,燈光、舞美與音效凸顯了專業功底,成功實現卡位?!?/p>

芒果臺也通過制造一種讓觀眾與導師均參與到技巧、聲線、情緒感染力的品評,并拉升用戶對于綜藝選秀類節目的品味與需求,甚至也通過一種專業的點評模式拔高了歌唱選秀類節目的標準。

用戶定位:以專帶廣,主打用戶層覆蓋老中青三代

我是歌手的流行基礎不是單純的偶像選秀,而是專業歌手的技巧與聲線品評,而且為了確保收視,每一界所選歌手都覆蓋了老中青三代群體,比如第一季的齊秦主打的則是70、60后的中老年用戶群體,而林志炫主打80后一代的懷舊情結,楊宗緯、周筆暢主打80、90后。

第二季也是類似,鄧紫棋的《泡沫》是唱給80、90后,而韓磊大叔的鐵漢柔情則符合中老年的審美情趣。節目的定位則是走高端、專業路線、曲風的實力的品評路線,從整個節目的氣場來看,音響、舞美、制作團隊、實力歌手全部到位。

從本質上來看,該產品以定位高端而又頗具實力派的歌手競技營造專業大氣的氛圍,邀請不同年齡段的歌手主打不同受眾群。即以產品的專業度與歌手定位帶動廣泛的受眾群,拉動不同年齡層的粉絲參與,瞬間引爆話題。

快餐式消費下,如何確保用戶存留率?

從另一角度看,該節目(產品)的局限性明顯。娛樂歌唱類節目說到底是一種快餐式消費,從互聯網產品的規則看,快餐式消費往往會一招鮮,一波死。

這類似于現象級產品的生命周期,當在玩法與看點上不斷重復的時候,單調的死循環會成為節目用戶存留率(收視率)的死敵,也就是說,快餐式消費下的用戶存留率往往很慘淡,這取決于在用戶審美疲勞的時間節點,在市場上是否有更為創新型的節目出現。

一旦外部出現創新型的直擊用戶痛點的顛覆式創新產品(歌唱選秀類娛樂節目),往往會對原有節目形式造成根基性的顛覆,比如我們看到《中國好聲音》對快男超女選秀的顛覆是根本性的,快男選秀節目目前已經淪為小眾節目,用戶在不斷逃離(收視率不斷下滑,相關媒體數據顯示,2013年好聲音收視率是同期快男3倍)。

目前來看,正處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尾端,用戶存留率慘淡。在選秀規則固化的時間節點,如何確保用戶存留率是我是歌手未來的一大難題與隱患。

內容分享傳播平臺與產品本身分離,話題熱度不受控

另外,我們還看到,雖然湖南衛視內部正擬出臺一套包括收視數據、網絡熱度傳播指數、媒體新聞熱度在內的“大數據評價體系”,但我是歌手這類節目缺乏一個話題引爆與維護的自有傳播平臺,在社交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我是歌手》、好聲音的這類節目已經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關聯十分緊密,因為目前的節目分享與傳播機制發生了變化。

也就是說,用戶需求與習慣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邊看節目邊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上分享話題正成為一種用戶觀看模式一種新現象與習慣,而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的傳播主要是依賴比如QQ空間、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互聯網社交媒體的口碑引發。

而綜藝類節目的產品未來的趨向是需要大量的話題量推動產品的生命周期的演進,而湖南衛視缺乏一個由粉絲參與的內容分享傳播的社交媒體平臺,也無法控制節目的輿論與話題的口碑走向,一旦話題消失,節目熱度也會隨之沉寂。

從本質上來說,其內容分享傳播平臺與產品本身分離是其一大隱患所在,所以我們看到湖南衛視要做芒果TV與APP,但目前芒果TV的傳播規律又與互聯網開放精神相違背。

產品價值鏈短:既定賽制規則亟待突破

喜新厭舊是人性本質,而歌唱比賽類娛樂節目的產品價值鏈短,是一種現象級產品的玩法,它的服務與產品均是淺層次,一招鮮無法吃遍天,無論是中國好聲音,還是我是歌手,事實上都迎來了產品亟待創新的時間窗口。而這種創新需要其針對節目流程與模式向縱深擴展,對原有規則進行突破,制造新的玩法,進而產生新的爆點。

因此,從應對外部環境與市場需求變化來看,我是歌手依然欠缺精準把握用戶需求的互聯網產品思維,產品思維的本質要求是以用戶為中心,注重用戶體驗和價值,進而挖掘需求,超出用戶期望。

而我們看到的是,《我是歌手》經過3年的發展,其賽制流程已沒有新鮮元素,缺乏新的爆點。而中國好聲音持續火爆對于湖南衛視而言,如鯁在喉,卡位與威脅因素依然存在。

事實上還可以看到,用戶對于這兩檔節目逐漸進入了下一個用戶審美疲勞期。因此,這兩檔目前最受關注的娛樂歌唱類節目,誰能率先突破賽制創新瓶頸,誰就能在爭搶用戶眼球上贏得先機。

從互聯網產品角度看,引爆潮流必須在創造中前進,對于我是歌手這類現象級綜藝節目本身有著線性的生命周期,即需要在下一秒給觀眾創造驚喜與懸念,主創團隊需要有預設的環節上的爆點創新而不是依賴過去原有路徑。

流量入口收縮,不利于推動產品傳播空間的最大化

前面提到,芒果TV的傳播規律與互聯網開放精神相違背。由于湖南衛視2014對《我是歌手3》的版權采取了不分銷的策略,用戶要通過PC或手機端觀看,就必須通過芒果TV平臺。曾有人說過,湖南衛視是最懂互聯網思維的電視臺,我們看到芒果TV網站的視頻化體驗與移動端App的推出,也是其互聯網思維的一種展現,他們重視體驗模式,深諳互聯網產品運作模式與話題制造規則。

從產品傳播角度看,這這種獨家版權策略雖把芒果TV的app推到了視頻類第一名,但同時也收縮了流量入口,壓抑了各大視頻網站網絡渠道的話題傳播。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芒果的野心越來越大,從獨家版權下發模式到版權不分銷,直接為芒果TV導流,不斷收縮流量入口,但這種策略雖然短時間內為芒果TV制造流量高峰,但這種策略與節目推廣與品牌普及本身則是矛盾的。

因為從長遠看,節目生產的邏輯和節目傳播的邏輯不對應,網絡獨播即僅有一個互聯網視頻入口的模式遠遜于多個互聯網視頻網站播出帶來的傳播與話題效應,而社交媒體產生全民話題的基礎在于,視頻流量與傳播渠道分散化。我是歌手節目品牌目前則處于收納用戶階段,用戶的忠誠度尚有待形成。

前面提到一旦話題消失,節目熱度也會隨之沉寂。而傳播觀看渠道的單一化無疑使得話題量收縮,受眾面收窄,也是對我是歌手品牌與話題普及度的一種傷害。

在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強勢突襲下,湖南衛視通過打造《我是歌手》強勢翻盤,讓芒果重回國內娛樂綜藝的霸主地位,成功遏制了外界的唱衰論調。它的意義也類似于微信對于騰訊的意義。在亟待創新與突破的時代,使得湖南衛視逐漸平庸、單調、老化的選秀模式煥發了新枝,甚至有業界人士認為,這檔節目帶動了芒果TV?APP開始逆襲視頻網站。

但事實上,雖然湖南有著多年娛樂綜藝運作的積淀,節目的制作把控能力相當老練,但一個節目注定支撐不了電視臺,另一方面,芒果臺爆紅的節目(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都是從國外引進,只不過是在芒果臺強大的節目操控力與對用戶需求的理解力上的基礎上,使產品成功實現了本土化落地,但其基于優秀節目的原創精神長期缺失。

從產品的角度來看,在目前電視節目創新層出不窮的今天,平庸與創新瓶頸的無力突破是芒果臺最不愿意看到的。它跟互聯網戰場上的拼殺性質無異,當行業發展到頂端,當競爭對手的實力差異性不太明顯的時候,唯有以創新來突圍衰落命運,這也往往會成為兩強相爭的產品對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專欄作家#

王新喜,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從業者,百度百家、艾瑞網專欄作家、虎嗅網、鈦媒體認證作者,關注IT熱點背后的本質,窺視TMT行業精髓,分享有價值的觀點。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