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廣告真用上了大數據?

2 評論 14538 瀏覽 11 收藏 10 分鐘

微信朋友圈廣告的事兒過去幾天了,眼看各路大神一波一波的評述事件,在揣摩數篇大作后,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一下。

第一個疑問:擁有了很多的數據,就是大數據了么?

微信擁有11億以上用戶,4億多活躍用戶,每天產生的數據量是天文數字,這些自由發布,沒有導向的社交軟件產生的數據,在這次朋友圈廣告中到底用來干嘛了呢?

以這次的廣告商在朋友圈里的發布,用幾種常見的大數據應用方式,我們來揣測一下:

模式一:

這個模式使用的是微信用戶的海量數據,篩選出與廣告商的定位一致的群體,例如用腎的,例如關注奢侈品、名車的,用各種標簽條件定義用戶,進而推送廣告。

模式二:

利用微信各種用戶數據勾勒出屬性,如用戶的收入,年齡,區域,教育水平,所處行業這類基本特征,比對廣告商的產品定位人群屬性,以屬性相近的部分,加上事先做推廣測試時候的用戶反饋參數,如預告時右上角的是否感興趣選項,再篩選出來的群體,進而推送目標。

模式三:

當屬性不全的時候,就要應用第三種模式,以用戶的偏好為分類條件,如曾發布喜歡旅游,喜歡科技產品,喜歡吃喝玩樂等等,就成為了定義條件。以這些偏好進行排序,篩選出前20最受用戶關注的偏好,再以這些偏好跟廣告商的客戶定位進行比對,以相似度最高的部分為推送人群。

上述三種常見的大數據推薦模式并不涉及到社交屬性。其實,如果精準分析能夠到用戶消費行為和傾向這個層級,社交屬性是可以弱化的,因為后者的實質作用是擴大受眾群體而已。

以微信的用戶體量,精準分析出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寶馬潛在用戶應該不是難事,但這次推送并不是一對一推到用戶的對話框,而是在朋友圈利用社交屬性來進行傳播,那還是Feed流廣告的路子,并沒有將大數據的精準能力應用到位。因此,微信擁有海量數據不假,但微信是不是在做大數據分析要看在海量數據上做什么。這次推送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數據行為。

第二個疑問:這次的廣告效應,幾乎是以事件炒作,利用用戶的轉發而形成的,那么跟大數據有什么關系呢?

產生這個疑問,就是因為這次三家廣告商,都投放的是品牌廣告,并不是具體產品的宣傳,提高的是品牌的認知度。而在微信的用戶體量下,加上“高中低廢”的人群分類話題炒作,應該歸入事件營銷的路子上,沒看出來跟大數據應用有什么關聯,因為最終消費轉化還是靠廣告商的自我努力。

有這么多用戶數據為什么不利用呢?我們大膽的再假設一下:

1、微信對它的11億多用戶并不全了解,否則它應該把11億用戶里面哪些是真土豪、真屌絲找到,相應地推寶馬或者可樂,精準跟事件營銷又不是沖突的。

2、微信從“高質種子用戶”開始做設定,隱含的前提是:活躍度高和參與廣告互動的用戶以及他們的社交脈絡跟寶馬、vivo和可口可樂的廣告受眾有相當的重合度。這個設定顯然從一開始就準備從事件炒作角度進行,并沒有以精準為根本。

那么不難看出微信是以社交屬性為廣告推薦的根本,并沒有應用基于內容、協同過濾、規則、效用、知識上的大數據能力,關注的并不是人和物之間的強相關性(例如偏好、購買、意圖等)。

從這兩個疑問能推導出來的結果,我們發現,這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炒作,是一次PR事件,是一次傳播效應的驗證,壓根沒有大數據什么事兒。

那么真正的大數據推薦到底是什么呢?

從數據庫里面找到某個微信用戶的所有朋友,這跟大數據沒什么關系,大數據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分析不同來源、不同性質的數據信息。例如,把微信用戶信息和寶馬用戶信息合在一起分析,這才是典型的大數據應用場景。專業上,這是大數據的多樣性屬性(Variety)。

而大數據推薦的目的是發現表面上可能不相關、實質上相關的兩個實體。這樣的隱含關系在小數據范圍內都不容易,在大數據的情況下難度可想而知。我們把這個問題拆成幾個步驟來說明:

第一步,要解決“什么樣數據可以被納入分析?”因為數據量太大,把無關的東西納入進來,不但會增加無謂的計算量,也會產生很多干擾。因此,去噪(noise reduction)是第一步。以微信這次的朋友圈廣告商寶馬汽車的例子說明:

如果某個微信用戶聲稱自己昨天買了寶馬,但寶馬的購車用戶列表里沒這個人,那么這個用戶該不該被剔除將會影響接下來的步驟。

第二步,定基準數據(benchmarking)。我們要分析兩個實體相關與否,關鍵是看它們的相似度。有的人說,80%的相似就可以了,有的說超過50%就OK。那么該怎么定這個相似度呢?交由專家判斷是一個方法,交由統計結果判斷是另一個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大數據模型能夠自我學習去判斷這個基準。

第三步,數據降維(dimension reduction)。所謂降維,就是把不需要考慮或者不重要的因素從推薦系統中去掉,從大數據到小數據。例如,微信用戶跟寶馬用戶之間可能存在很多的相關點(電話號碼、城市、年齡、土豪級別、付款記錄等),不是所有的相關點都對推薦有用的。比如,富二代18歲就開寶馬了,普通人可能要30歲才能開上,因此年齡可能并不是分析的關鍵。

總之,降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計算方便,規避天文數字的數據分析,至于如何降維和降維的算法,容以后細說。

第四步,選擇合適的推薦算法。上文提到的推薦算法是應用最廣的,也各有優缺點。選擇哪種算法,要考慮解決怎樣的問題、數據量大小、特征選擇等因素。也就是要將人事物的背后關聯,用數據的方式聯系起來。

第五步,大數據推薦在很多情況下要考慮實時推薦的問題。例如,一個新用戶進來,你要推給他寶馬、vivo還是可口可樂。這個涉及推薦相同的效率以及該用戶的信息,大數據框架的設計必須足夠完整。

此外,大數據推薦的結果,通常也被稱為“大數據預測”,應用場景從足彩到股票,不一而足。能夠做好大數據預測的公司,才是真正的大拿。

據以上推論,大數據下的推薦系統并不簡單等同于社交關系的推導,必須是基于更為嚴格的需求分析和更復雜的系統設計。微信擁有天然的條件(巨量數據、資金、團隊等),但在這次廣告推送中,表現出來的大數據應用并不到位,雖然說用了大數據能力,但更像“大數據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的包裝手法,實在是可惜。

 

原文鏈接:http://www.bmker.com/zxyx/606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