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客戶端的內容運營邏輯

0 評論 23324 瀏覽 40 收藏 12 分鐘

做任何事情,只有理解和做好三個環節,才算是成功,即知道做什么,誰來做和怎么做,否則就容易淪為淺薄和自大。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說,我要做啥啥,結果因為各種限制而做不到,這些限制歸結起來,不外乎上述三個環節有短板?;蛘邲]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做,或者知道怎么做但無資源去做。簡言之,做好一件事,見識,手段和資源缺一不可。

這三個環節中,知道和理解做什么最為重要,知道做什么就是知止,知止而后能定、能靜、能慮、能得。否則就是迷惑,迷惑就會混亂,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作一團,最終什么也得不到。

關于內容運營,到底是做什么的?有人說,是寫文章;有人說,是編輯文章放到要聞處;有人說,是把好的文章分享到微博微信,分發給用戶。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不夠準確,沒有抓住本質。馬克思曾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來概括社會生產總過程,其實,內容運營也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內容運營的“做什么”或者內容運營的本質,那就是,內容的生產、整理和分發。

知道了做什么,然后就是誰來做的問題。誰來做?自然是能夠生產、組織和分發內容的主體。這些主體主要有三類:工程師、運營者和用戶。對應的怎么做也就有三大類,即技術怎么做,運營者怎么做和用戶怎么做。下面以做什么為綱領,以誰來做為細目,具體回答怎么做這個問題!

一、內容生產:從無到有

內容生產的本質其實就是內容的從無到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內容的從無到有,首先需要技術人員做好相應的工具和功能來,主要是文章發布功能、抓取功能,評論功能、調查工具、自媒體管理平臺,等等。

技術創造的這些工具不僅僅是給編輯和用戶用的,它也會直接參與抓取內容。早期,在內容的生產采集上,編輯的作用很大,但現在,像樣點的網站,都會通過技術直接抓取別人的內容。也就是說,技術的進步解放了編輯的采集功能,同時也節省了網站的人力成本。編輯的作用也就順勢轉移到原創上來。因為原創需要花費時間和人力,因此編輯的原創要能有起到補充和品牌效應,否則不如直接抓取了。說句題外話,我曾在A、B兩個網站呆過,他們都有原創編輯,A網站的原創內容只放在首頁展示,與眾多別的內容一起埋沒了,B網站的原創每天一期,放在固定的位置,有專門的欄目,他們做了幾千期,形成了品牌效應。同樣的人力,A網站的原創編輯干的活只有補充效應而沒品牌效應,挺讓人遺憾的。

機器抓取需要解決內容源的問題,否則會被告侵權;而編輯原創則受限于人力和成本;因此最好的情況是調動用戶,讓他們參與到內容的生產上來?,F在自媒體如火如荼的發展,各大網站都在大搞自媒體平臺,就是看中了用戶的生產能力。這方面做得好的是微信公眾號、搜狐新聞客戶端、一點資訊和今日頭條等。至于未來誰能勝出,就要看誰能幫助用戶做好分發和盈利了。

二、內容整理:從無序到有序

內容整理的本質是使內容從無序到有序。所有有序,就是內容之間相互聯系。通常而言,相互聯系的東西被歸到一類。所以,內容整理也就是內容的歸類。報紙電視時代,按版面、頻道整理歸類;互聯網門戶時代,按頻道、欄目、專題整理歸類;搜索時代,按標簽、關鍵詞整理歸類。內容整理不外如此,關鍵是要明確誰來做以及怎么做最劃算。

因為標簽和關鍵詞有成千上萬個,所以只能通過技術來做整理。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一點資訊。一點資訊的搜索即訂閱,截至目前還沒哪家做過,未來如何就不清楚了。

技術主要通過關鍵詞來做整理,編輯整理的維度應該更豐富些,例如可以按文章的屬性、時效、用戶的興趣、內容的形式等維度來整理。另外,技術整理的目的是創造無數個長尾頻道,編輯整理的目的則是做精品、做品牌頻道,否則還不如直接交給技術來做。

除了技術整理和編輯整理,就是用戶整理了。目前的一些自媒體號稱內容生產者,其實大多數做的是內容整理的事。但他們通常需要在web端進行操作,因此場景受限,效率很低。應該學一學pinterest和Flipboard,允許用戶創建開放式收藏夾–專輯。這樣一來用戶就可以隨時隨地地整理內容。

從無序到有序,不僅僅是歸類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機器通過關鍵詞過濾,編輯通過手動審核,用戶通過投訴反饋,一同來凈化內容提高內容的質量。

三、內容分發:從無人看到有人看

內容分發的本質是讓內容從無人看到有人看。沒人看的內容等于存在的無,沒人看的產品等于失敗的產品。

內容分發主要指分發文章、聚合和消息。

關于分發文章,技術做的主要是個性化推薦和訂閱功能;編輯做的主要是推薦和置頂;用戶做的是社交分享。關于個性化推薦,這里詳細說下。一提到個性化推薦,大家都覺得很有技術含量,其實它的邏輯很簡單。首先是用戶畫像,機器探測用戶是性別、年齡、職業、興趣等等;然后是機器給內容打標簽;最后則是匹配和推薦。當用戶畫像和內容標簽匹配后技術就把內容推薦給用戶,當然,技術不會武斷地推薦,而是根據算法來推薦。因為,武斷的推薦會導致泥沙俱下,而算法推薦則是推薦優質的文章。算法推薦的依據主要是點擊率、收藏率、喜歡率、評論率等客觀數據。

關于分發聚合,技術和產品通常的做法是做訂閱中心,但用戶往往不買賬不點擊。目前編輯推薦聚合的方式也很簡單,即在訂閱中心推薦一些好的頻道,效果也不好。其實完全可以讓編輯和用戶去做頻道卡片,審核后放到卡片池里由技術通過個性化推薦的方式分發出去。很遺憾,截止到目前,沒有哪家網站或應用足夠重視卡片。

關于分發消息,主要是指個性化push消息和人工push消息。個性化push,首先得有個優質的內容池,其次是做到去重,用戶已經看過的就不要再推了。人工push主要是推送重大突發新聞。

內容分發是內容生產和內容整理的歸宿和目的,因此是內容運營的重中之重,但往往內容運營在此是無力的,因為分發通常取決于產品。某種意義上產品即分發。所以好的產品一定是圍繞分發來組織框架的。

因此,我們需要總結下,到底有哪些主要的分發方式或渠道。

我們認為,到目前為止主要有三大分發方式:

首先是推薦分發,包含個性化推薦和編輯推薦。個性化推薦做得好的就兩家,即一點資訊和今日頭條兩家。門戶網站基本上都是采用編輯推薦的方式分發內容。

其次是訂閱分發,最早的訂閱是RSS訂閱,現在都沒人做這個了。目前大一點的資訊客戶端都有頻道訂閱功能,就不舉例了。

最后是社交分發,提到社交分發,大家都會想到微博和微信,但那畢竟是人家的地盤,但凡有點野心的資訊客戶端都想在自己的地盤里搞社交分發。雖然很難,但值得嘗試,萬一成功了呢。

其實,未來可能還會出現一種分發方式:輻射性分發。這需要內容和LBS結合起來。就不細說了。

四、內容生產、整理和分發應該平臺化、生態化

內容的生產、整理和分發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間要能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有好的內容生產而沒有好的整理,就不會有品牌效應;有好的整理而沒有好的分發就不會聚攏優質的內容生產者;有好的分發而沒有好的生產,就不會有用戶。

打通內容的生產、整理和分發,需要構建一個生態化的內容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機器能全網抓取和精準推薦內容,用戶能自由和方便的生產、整理和分發內容,編輯的作用是維護公平、干凈的環境。編輯可以做運動員,但主要是作為裁判而存在的。

只有內容平臺真正生態化后,內容的生產、整理和分發才會生生不已。這需要產品、技術和運營共同努力,尤其要搞好產品。人們常說騰訊以產品取勝,阿里以運營取勝,百度以技術取勝,移動時代,微信正領先百度和支付寶,大概可以說明產品的重要性了。其實微信的訂閱號和朋友圈正在往內容平臺化和生態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

本文為作者丁道庸投稿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并附帶本文鏈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