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給創業公司的三注品牌/營銷“清醒劑“
我將從品牌-市場細分-營銷,三個層面,依次講述。
一、沒有品牌的公司是沒有靈魂的、活不久的
我接觸過一些創業公司。不少創始人和我說: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顧不上品牌建設。對他們而言,”賣得出產品”(銷售)才是最關鍵的。于是,這兩年,我們看到了一種”偽品牌”現象。比如:國內很多創業公司,醉心于讓產品名稱乖張怪異,或大肆渲染工作環境有多舒適:有懶人沙發、免費按摩椅、可以帶寵物上班、可以向老板叫囂等等。但是這些真能稱為品牌元素嗎?即使勉強是,能為品牌建設打下牢固的地基嗎?它們有實質內涵嗎?起作用嗎?創業公司是肩負同一使命的一個團體,品牌取決于內涵。
比如:前不久,我看到一款衛生巾被命名為”護你妹”,公司名稱是:”護你全家”。
我讀完《從0到1》后,有這么一段話讓我很感動:
“有才華的人不需要為你工作,因為他們有眾多選擇。你應該自問地再直截了當一些:為什么放棄去谷歌獲取高薪和威望的機會,而去你的公司做第20個工程師呢?唯一的好答案必須針對你的公司量身定制,因此在本書里你找不到答案。但有兩類好答案:一類是關于公司使命的,一類是關于團隊的。如果你能解釋為什么公司使命激動人心,那么你就能吸引你需要的員工。在薪酬福利上你可能比不上2014年的谷歌,但如果能就公司使命和團隊給出好的回答,你便與1999年的谷歌站在同一高度。”
這又回到一個原點性問題:你為什么創業?我知道答案有很多種。不管你是為了自由、理想;還是被逼的,走投無路了;想清楚:公司的使命是什么?我的品牌要和目標受眾建立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從創業的第一天開始,著手建立品牌資產。在立竿見影的銷售利益誘惑下,請依然堅持品牌的價值實現。
就如同Peter Thiel所言:”一家公司最顯而易見的壟斷是對自己品牌的壟斷。”
二、不要自以為是:你找到的就是”細分市場”!
Peter Thiel在《從0到1》里反復強調了一個觀點:”要做壟斷型公司”。這意味著:不要試圖取悅每個人,要在一個利基市場里站穩腳跟,成為領跑者。這和Trout的”定位”觀如出一轍。即:做第一個搶占消費者心智的公司。
但是,如今,不少創業公司有點”物極必反”了。他們沒有跟風建立一個毫無特色的企業,但卻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就是那個空白市場的填補者。創始人在向投資人講述自己的創業項目時,總洋洋得意地強調:自己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有巨大潛力的”處女地”。
為此,《從0到1》提出了:到底什么是利基(細分)市場呢?書里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建議創業者們反復琢磨:
“假如你想在美國加州的帕洛阿爾托開一家英式餐廳,你可會這樣找理由:”沒人在那里開英式餐廳,我們擁有整個市場。”除非這個市場明確需要英式食物,否則你說的就是錯的!如果現實是本地餐廳市場占主導,怎么辦?如果附近城鎮的所有餐廳是市場的一部分,又怎么辦?
這些問題都很尖銳,但是更大的問題是你內心根本就不想問自己這些問題。當你聽到大多數新開的餐廳在一兩年內就關門了,你的本能會告訴你–你的餐廳肯定不會這樣。你會設法向人們證明你是個例外,而不是認真思考是否真是這樣。你最好停下來,思考一下在帕洛阿爾托是否有熱衷于英式食物的消費者,而很有可能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消費者存在。”
這個例子也再次印證了:前期市場調研的重要性。當然,創業公司沒有財力請傳統市調公司做諸如”焦點訪談小組”的調研,但可充分運用社交媒體,找到你認為的目標消費群,看看他們真如你所想嗎?
如果你只看到你的產品那些細微的特色–也許你認為這個產品很棒,因為它是你家的祖傳秘方,因為它是你家鄉的獨有特產……–那么,你的生意很可能無法持續。
Peter Thiel說:”非壟斷者通過把他們的市場定義成各種更小市場的交集來夸大自己的獨特性。”
三、不要過于迷信”自營銷”
2014年,”互聯網思維”刮遍大江南北,談及這種思維,很多都聚焦于:產品要如何完美?產品要怎么注入”自營銷”基因?仿佛一個完美無缺的產品橫空出世了,就能自動博得滿堂彩。那些我們熟悉的創業產品,真的沒有營銷嗎?真的就是”自營銷”嗎?
事實上,營銷和產品同樣重要。
《從0到1》里寫道:
“工程師的夢想是生產足夠優良,”可以自銷”的產品。但是這樣描述實際產品的人是在撒謊:他不是異想天開(自欺欺人),就是正在設法推銷某種東西(而這會造成自相矛盾)。與此截然不同的商業舊談提醒我們,”最好的產品未必會常常獲勝”。經濟學家將此歸因于”路徑依賴”:不管質量如何,特定歷史環境決定了哪種產品廣受歡迎。這不假,但這并不是說我們當今使用的操作系統和我們打字的鍵盤布局僅僅是隨機勝出。將推銷作為產品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更為妥當。你發明了新產品卻沒有有效的方式推銷,那么你的生意將很難做下去–無論你的產品質量有多好。”
此外,Peter Thiel還指出:”現在,不少創業公司總認為:銷售策略越多越好,傾向于使用”大雜燴”的營銷方式,卻發現并不起作用。”這在社會化營銷上也體現在:只要是熱門的社交媒體(微信、微博、豆瓣、知乎等等),就想在上面”安營扎寨”,卻沒有整體戰略,也不明白:最終想在社交媒體上獲得什么?僅僅是聲量?但是有有效到達率嗎?現實就是:多數公司沒有有效的、社會化營銷戰略,導致它們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不是產品差,而是糟糕的營銷。
來源:小圈梨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