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紅利:消失是不可能消失的,一輩子都不可能的

5 評論 8610 瀏覽 23 收藏 24 分鐘

人口紅利真的消失了嗎?互聯網的優勢僅僅在于人口紅利嗎?

一、

現在很多分析文章,開頭即言: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人口紅利消失。

所謂人口紅利,從社會學角度講,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

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則不同,指的是互聯網用戶不斷增多,企業可以用較小成本快速獲得流量。

這類紅利主要分為兩撥:PC時代和移動時代。

如果把1968年阿帕網的誕生作為互聯網起點,那么直到2017年第一代蘋果誕生的這一段時間,都可以算作PC時代的紅利時期。

但隨著智能手機這個新物種的誕生與普及,其便攜性、豐富性逐漸打敗了傳統PC端,移動互聯網紅利逐漸顯現。

但人口紅利只是互聯網擴張初期的特殊現象,人的攀升速度怎么拼得過以光速運轉的網絡?

從數據上來看,截止2018年6月,手機上網用戶已達7.88億,占全體網民的98.3%。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在現階段已接近飽和。

就此,一些分析家開始唱衰互聯網,認為相對傳統獲客方式而言,互聯網已不具備突出優勢,而在巨頭壟斷、資本占據的狀況下,互聯網企業反而更難崛起。

千團大戰、滴滴大戰快的、摩拜 VS ofo,互聯網上的三大戰役,證明了資本為王的真實法則。

分析家的邏輯是:在互聯網紅利存在期,中小企業可以借助這股紅利,用小成本快速擴張流量;但隨著紅利消失,獲客成本增加,互聯網不再具備優勢。

如果拆分一下分析家的邏輯鏈條,可以得出如下公式:互聯網獲客成本增高=人口紅利消失=互聯網優勢不再(嚴謹一點的話也可以用“→“導致符號)。

據此,本文提出兩個問題:1、人口紅利真的消失了嗎?2、互聯網的優勢僅僅在于人口紅利嗎?

二、

人口紅利分為:增量和存量。

增量

中國最新人口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口總人數約為13.9008億,而手機上網的用戶僅為7.88億,仍有將近5億的人群沒有觸網。

沒有觸網的人群中,主要可分為老齡人群、幼兒群體和貧困群體。

在三者中,貧困群體的解決方式在于經濟層面,只要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工資福利水平到位,貧困群體自然不會傻到脫離時代。這部分的人群屬于自發人群,只是缺少上網條件。

但指望企業去創造上網條件無異于天方夜譚,企業選擇互聯網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其獲客成本,而創造上網條件卻在變相增加成本。因此,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只能依靠政策和公益。

老齡人群則囿于觀念、面子、無人指導等原因,對互聯網望而卻步。即使在一二線城市已有部分老人熟悉使用智能機,但也只是掌握簡單的微信聊天、瀏覽新聞等功能,對于網絡游戲、電商、打車等功能還尚未觸及。

傳播學家卡茨曼的“信息溝”理論認為,新技術的采用所帶來的利益對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并不都有是均等的,接觸和使用新媒介技術和傳播內容需要具備相關的知識,這對現有獲取信息能力較弱的人是不利的。

對老齡人群而言,互聯網并不是他們的原生環境,對于新生事物的恐懼勝過互聯網的便利性,使他們成為互聯網的頑固抵抗者。

企業想要擁抱這部分人群,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和成本去培養用戶習慣、改變用戶觀念,這顯然也是不劃算的。

幼兒群體則更加特殊,由于本身心智發育并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擾,且電子產品的輻射影響成長,所以幼兒的監控者-家長少有為自家小孩配備手機。

無論是出于教育或是道義角度,幼兒群體都不應該成為為利驅使的目標(稍微特殊的可能就是k12在線教育)。

分析過后,不難發現,此三類人群都屬于戰略攻殲地帶,換句話說,超出了這個時代所能賦予的范疇。想要把互聯網更加普及,只有等待經濟水平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進一步建設,以及大批中產、網生一代漸漸成長,整個社會才能真正“浸入”網中。

但這并不代表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因為目前的分析樣本僅僅代表中國。

互聯網是一件全球化的事物,互聯網企業也不應該僅局限于國內。國內紅海一片,但在印度、日本等東南亞、東亞地區,以及非洲等互聯網化欠發達地區,大批的人口紅利仍在此處。

小米在印度、俄羅斯的進擊;抖音在日本、歐美的突起;支付寶在境外的普及…這些都證明了一件事:紅海不紅,只是眼光太小。

生活在江里的魚,以為江河就是整片天地,但它不知道這條江連通著大海。

互聯網即戰場,在戰場上存活下來的企業,大都具備非凡的戰斗力和可實踐的運營策略,完全可以以高頻打低頻的策略,將這套模式復制延伸到其他國家。

這是一片廣大的增量市場,并且小企業在其中也存在機會。以我熟悉的一家創業公司為例,這家公司連通了日本的民宿市場,替他們搭建小程序及微信平臺。

這里誕生的新場景是出境游(連通國內和國外的新交界地帶),目前攜程等OTA平臺雖然獨占鰲頭,但由日本本土自發衍射出的要求,卻處于尚未開墾的處女地。

此類的新場景還有很多,雄霸非洲的傳音,瞅準了非洲手機市場升級的態勢,找到了它的增量客戶。

存量

如果把互聯網用戶群體粗略分為三撥,大體應該是中、青、少這三代人群,分別對應40-60歲以上、18~39歲、13歲~17歲。

該分段方法主要依據兩個指標:購買能力和上網能力。

實際上,一二線城市家庭的孩子,兩到三歲時就已接觸網絡,但這部分群體并不具備購買力,即使如孩子王之類的孩童品牌,其真實針對用戶是30~60歲的父母代。

而60歲以上的人群,雖然具備了網上購買能力,但在上網能力(尤其是上網消費能力)上有所欠缺,老齡化雖然愈發嚴重,但針對老年的電商、廣告卻收效甚微。

所謂存量,實際上更偏向那些擁有網絡消費能力的用戶。

過去兩年,微信公眾號整體打開率下滑,便有人唱衰公眾號,認為它的紅利期已經過去??蓪嶋H上,這兩年涌現的頭部大號依然存在,衰落的只是那些本就質量不高的存在。

正是大浪淘沙。

雖然互聯網用戶總量的增長陷入緩慢期,可仍有如拼多多這樣的產品快速竄起,在短短兩年內實現上市;也有如趣頭條一樣下沉到三四線城市,靠利益誘惑增加流量;始終大火的抖音,也不過在近兩年躥紅。

真正無法享受人口紅利的只有微信、淘寶這類巨無霸產品,因為它們才真正摸到了整個互聯網的流量天花板,成為當之無愧的國民級應用。

在存量中,想要獲得人口紅利,有兩個要點:新的場景和新的方法

一個新的場景,就會帶動新的需求,從而帶來新的用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上街購物時,可能會在耐克、阿迪等多家品牌店比較,最后選擇自己滿意的品牌。

這種情況下,場景是在商場購買衣服,這是一個紅海場景,因為有兩層樓的衣服店同時競爭。

現在有兩家衣服店的店主,衣服的銷量都不是很好。A店的老板有些喪氣,因為商場的人流量幾乎趨于穩定,不會有增量人群;B店卻看到商場里缺少奶茶店,而商場的人流量保持穩定,于是他毅然轉行開了奶茶店。

對B店店主來說,現在場景發生了改變,由衣服變成了奶茶,而在這個場景下,卻是一片藍海。

實際上生活中,熟諳新場景之道的品牌很多。譬如從白酒行業中殺出來的江小白,它主打的實際上不是酒,而是年輕人悲喜哀怒的心情,酒只是這種心情的載體;

又如在抖音上火爆的答案茶,主打的也不是奶茶,而是喝茶時的小樂趣?,F在大家都是有閑階級,很愿意為商品屬性之外的附加價值買單。

再如升級后的漢庭酒店,主打的其實是“干凈”。漢庭的標語沒有說出差住漢庭,而是說愛干凈住漢庭。實際上每個住宿的人都在于酒店的干凈,但沒有商家拿它當整個品牌的slogan。但漢庭這樣做了,干凈就成了酒店業的藍海。

發現新場景,進入藍海,憑借先發優勢占領用戶心智,這中間的秘訣在于發現。

其實在現階段的互聯網,最大的藍海在B端。大量的傳統企業、小微企業想要尋找轉型,但卻觸網無門。互聯網在實踐中完成了它的神秘化,卻無形中提高了自身的門檻。

幫助傳統企業轉型,為他們搭建平臺、提供建設方案和運營支撐,幾乎是前景可見的事情,但這方面需要援助者具備技術門檻和運營能力,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有贊和新榜。

有贊替商家提供標準化SaaS平臺,讓中小型企業能夠以低成本快速開店;新榜則偏向于流量對接和價值變現,讓廣告主和流量主交換彼此價值。

本質上都是為他人賦能,屬于孵化器類目。

新場景另一個重要的元素在于渠道,新渠道則意味著新流量。

最古老的渠道是搜索和網站,前者從后者的身上薅羊毛,但由于前者的聚合性,所以流量傾斜度遠超后者。

百度、Google都是搜索渠道最大的獲益者。

第二代的渠道是門戶和博客,網易、新浪、搜狐是門戶時代的典型代表。搜索畢竟是主動行為,用戶在大多數情況屬于“無所事事”的狀態,門戶網站更適合他們消遣。

而博客正是內容業的旗手,韓寒、痞子蔡等一大批博客寫手,憑借著先發優勢聚攏粉絲,相較于線下由雜志社、出版社把手的出版渠道,博客渠道擁有流量多、速度快、互動強等多種優勢。

當然,互聯網的最重頭戲-社交也在早期冒起萌芽,聊天室不知孕育了多少網戀的新聞。

在這個賽道上,騰訊憑借QICQ、QQ直至如今的微信,成長為了一個市值超5000億美元的超級帝國。

時至今日,互聯網早已形成馬太效應,分散的渠道流量無法形成聚攏優勢,散兵游勇的狀態導致大家只能各自為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娛自樂。

想要在大范圍引起關注,只有選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知乎、B站、斗魚、映客等頭部流量集中渠道。

每一個渠道都意味著新的用戶,抖音捧紅了西安,小程序帶火了拼多多,用戶還是那群用戶,但用戶在不同渠道的接受心智是不同的。

如果說奶茶和衣服的差別是小場景迭代,那么新的渠道就是大場景轉移。

資本豐厚的企業可以新造渠道,例如今日頭條孵化抖音,小商家則必須具備靈敏的眼光,早一點進入新的賽道,就能早一點降低成本。

三、

如果說場景屬于宏觀戰略,那么戰略想要達成,還必要有新的方法。

主流的方法有三個:增長黑客、流量池和裂變分享。

增長黑客的核心理念是數據和迭代。需要注意的是,數據反應的不是產品好壞,而是用戶對產品的接受度。

拿落地海報舉例,每一個設計師都有自己的風格,但用戶不一定都會接受。所以設計師可以設計多款海報,投放到用戶群體,根據相關轉化數據判斷用戶接受度。

需要注意的是,海報投放的時間、選擇的群體需盡量保持一致,避免大的誤差產生(譬如分別在用戶高峰期和低峰期投放,海報的接受度會受到用戶總數量的影響)。

通過比較最后的轉化率,選擇最優海報,完成一次迭代。當然,產品的設置一定要具備可試錯性,all in的狀態往往導致孤注一擲而功敗垂成。

流量池的玩法更多集中于留存階段。運營通過拉新將用戶引進來,通過社群運營提升用戶對產品的依賴度、信任度。社群培育成熟后,將其作為一個再傳播點,通過活動等手段促使起傳播產品,達到再拉新的目的。

連咖啡的個人咖啡店玩法就是一種巧妙的流量池玩法。用戶進入連咖啡小程序,可以免費開設屬于自己的連咖啡店,并且可以選擇多種風格的店面,同時,用戶還可以選取自己喜歡的咖啡種類,拜訪到自己的咖啡店中。

這一段階段是社群運營,但連咖啡妙在直接讓用戶成為連咖啡的一員,從身份上直接綁定。

用戶開設好屬于自己的咖啡店,就會自發地將其發布到朋友圈或是微信群中,一旦有好友通過咖啡店下單,連咖啡就會配送相應訂單并返還部門利益給開店者。

這樣,連咖啡不但完成了社群用戶的自傳播,還通過返利的激勵措施,再一次強化了用戶和連咖啡之間的總店-加盟商關系,完成一次興趣-驚喜閉環。

裂變分享則更多偏向于對用戶心理的揣摩,靠得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最早的裂變手段是病毒營銷,而病毒營銷最早源于冰桶挑戰。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冰桶挑戰的盛行源于兩個因素:名人發起、社交貨幣傳播。

因為由名人發起,冰桶挑戰帶有天然的話題性,而由于它的正面意義,對于被點名者來說是一次很好的社交貨幣積累,正向激勵機制便得以產生。

每一位被挑戰的名人都自帶流量池,所以名人接力活動便是一條龐大的流量鏈。

在冰桶挑戰中,裂變的引爆點在于社交貨幣,這幾乎是任何一起成功裂變的必備要素。社交貨幣即談資,即隱形財富。

但產品裂變與公益活動不同,想要引起用戶的興趣,產品本身必須具備足夠的價值。

一款nike鞋,原價999元,現在只要分享到一個群,就能砍100元;分享到兩個群,再砍50元;通過階梯狀的分享砍價機制,這款鞋最終能降到400元左右。

對于nike的用戶群體來說,這就很有吸引力。

可是假如onemix(nike代工廠自有品牌)也搞一摸一樣的活動,可能參與者就不會那么多。

根本原因在于onemix的品牌價值遠低于nike,它給用戶帶來的實際效用低于砍價分享帶來的損失。

現在很多商家搞裂變分享,失敗的多,成功的少,根本原因不是在于裂變手段不行,而是在于產品本身。一款岌岌無名的產品,不應該上來就搞什么裂變手段,而是應該踏踏實實把質量做好,把口碑搞起來,只有形成了用戶群體,才能夠形成品牌認同,裂變才能真正達到效果。

所以AARRR模型(拉新、促活、留存、營收、轉化)其實是一個過程,各個階段中存在著時間順序。拉新、促活、留存是一個階段,營收和轉化是另一個階段,只有前一個階段夯實了,后一個階段才能展開,甚至更多適合后一個階段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狀態。

畢竟,用戶不是傻子。

四、

說完了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就該聊聊互聯網的本質紅利了。

互聯網紅利僅僅等于人口紅利嗎?就我的觀察而言是不?;ヂ摼W自誕生之初,就始終是一個連接器,而人類史就是一部連接史。

愛情是最古老的連接器,它把男人和女人連接在一起;生育則使最基本的三角單位成型(父、母、孩子),三角單位的不斷結合和傳承則誕生血緣,把過去和現在連接起來。

家庭聚集成部落,戰爭則使得部落連接起來。于是,最早的人類圖景開始呈現。直至古羅馬帝國崛起,成為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帝國,也成為三洲之間的連接器

歷史上,每一個大帝國的出現都意味著新的出現,民族也是如此。古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蒙古帝國等皆是如此。

等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旅行,世界的全貌就開始真正顯現了。但真正讓地球成為地球村的卻是互聯網。

互聯網的真正意義在于連通,而連通意味著人類生而自由、平等的權利被進一步保障。

在互聯網尚未普及時,個人想要維權難上加難,而現在只需要在社交論壇上發布帖子,就會有媒體跟進,有輿論討論,相比于以前,互聯網更大地拓展了公民的個人權利。

非但如此,互聯網還具有網絡外部性。

所謂網絡外部性,即指連接到一個網絡的價值取決于已經連接到該網絡的其他人的數量。連接到互聯網上的用戶越多,互聯網的既有用戶越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這也不難理解。一款新產品的誕生,假設需要1000的成本,這款產品的原有用戶數是100,每人分攤的成本就是10;現在又新增了100用戶,那么每人分攤的成本就是5;最妙的是,對新進入的用戶來說,他們一開始需要承擔的成本就是減半的。

可謂是共贏局面了。

互聯網現在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未來的走向一定是萬物互聯(IoT)。把互聯網簡化成低成本勞動力的連接裝置,無疑是抹殺了它對傳統行業的效率和思維的改造。

讓我們想象這樣的畫面:你站在海邊,海上一片迷霧。在迷霧中,孤島林立,想要登島,只能靠每天一艘的渡船??墒呛鋈挥幸惶欤粭l電纜將各座島嶼連通,島間開始互通有無,修橋搭陸,島與島之間連成一片。

你還是需要渡船才能登島,但只要你登上一座島,剩下的路程就逐漸輕松。

關鍵是那根電纜。

在整個過程中,它只是一個扳機,但正是因為它,島間開始熟悉。

人只對熟悉的事物敞開懷抱。

 

作者:善寶橘,知乎與微信公眾號同上,一個崇尚多元學科思考的運營人與終身學習者。

本文由 @善寶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挺好

    來自廣西 回復
  2. 寫的很好,受益匪淺啊!看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想到一些,感覺歷史都是在重復進行。包括互聯網的這種攻城掠地,到百家爭鳴,再到現在的三分天下,后面要怎么進行,真的好像人類的歷史。我決定再去仔細研究一下人類歷史,感覺能找到未來發展的一些端倪!

    來自上海 回復
    1. 人類的歷史總是重復,因為基本的思維模式并沒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來自浙江 回復
  3. 第一段 是2007第一代蘋果的的誕生,并非2017.

    來自廣東 回復
    1. sorry,筆誤,感謝指正 ??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