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用戶運營?你首先需要知道這些……

18 評論 13415 瀏覽 122 收藏 24 分鐘

如果想要搞社群,產品本身必須具備連接的屬性。

7月份的時候,我在上海參加了一項跟運營有關的課程。同組的學員中,有一位女士是廣告行業出身。

在課上,她問了主講的老師一個問題:互聯網的運營和傳統的marketing(營銷)有什么區別?

老師是騰訊出身,很規范地給了一個標準答案:運營以用戶需求為導向,marketing以營收為導向。

老師說完,女士皺皺眉,沒有繼續說話。顯然,她并不滿意這個回答。

我也不滿意這個回答,因為前段時間我剛從上家公司裸辭,在尋找下一份工作的面試道路中,有五家以上問了我同一個問題:你覺得運營是什么?

我入行的時候,帶我的老師就告訴我,互聯網的產品只有兩個象限,需求頻次和價值。

產品最好的狀態是處在第一象限并且以正比(需求頻次高、價值高)趨勢攀升。

而這張圖對我運營方面的啟發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運營工作想要做好,就一定要滿足用戶需求。

產品的創造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某個問題,而運營則是嗅探問題所在的雷達。所以當面試官問道我運營是什么時,我的回答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連接用戶和產品的橋梁。

然后面試官搖了搖頭,說:運營應該以數據分析為工具,以結果為導向。

我問,什么結果?

面試官輕輕吐出一個單詞,revenue。

在這一刻,我不禁深深懷疑起自己一直以來秉持的信念。任何一個行業,如果以revenue去衡量最終結果,怕是很難形成行業自豪感。

所謂營收,只是我們在追求某項目標時,現階段的選擇、工作和境遇的數字體現,但現在我們卻倒果為因,把數字作為目標來追求。

面試過后我想了很久,我還是堅持自己的初衷,我沒辦法去拿一串數字當成是工作目標去奮斗。所以在后續的幾家面試中,我還是堅持了原先的答案。

其實這篇文章本來是準備講用戶運營的,但我為什么扯這么多呢?無非是想構造一個語境。

現在的大環境是:幾乎每家公司都以KPI去衡量工作結果,這也造成了在執行層面員工的急功近利。尤其是數據分析如此盛行,用戶本身被分解為一串數據,呈現在屏幕上。運營的工作就是每天盯著數據,去思考它為什么波動,有哪些點去刺激它上升。

我們每天去跟數據打交道,卻對用戶身為人的屬性避而不談。這種情況下,去做用戶運營,能成功才有鬼咧。我當然不是說數據不重要,人類太復雜了,騙起人來連自己都怕,而數據是唯一不會騙人的東西。

但正因人的復雜性,我們才更應該去親身接觸,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搜集行為數據以外的心理數據,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式,使最終得出的結果準確化。

接下來,我大概會以比較長的幅度去闡述如何搭建用戶運營的體系。這個體系適應于產品運營,但新媒體運營的同學其實也可以從中截取所需,畢竟大的范疇是相通的。

一般而言,在一款APP中的,都會存在一個入口:用戶反饋。用戶反饋是運營貼近用戶的最快方式,通過這個入口,運營可以搜集用戶對產品的吐槽、建議,甚至能夠成為建立社群、發布小范圍公告的種子地。但很bug的是,很多產品把這個通道隱藏到二級頁面,損失了不少搜集意見的機會。

從傳播學的角度講,單項傳播效率快,但溝通效果差;雙向傳播效率慢,但溝通效果強。用戶反饋雖然有反饋-回復的機制,但由于跨度較大,其實屬于單項傳播。

單項傳播的好處不單在于效率快,還在于用戶敢說真話。我們都知道,人總是喜歡在背后說別人壞話,因為當面時道德感會讓其產生羞恥、不好意思等情緒。

當用戶通過用戶反饋的入口反饋意見時,處在一種“對空言說”的狀態下,這種情況下他的羞恥感極大減輕,很多真實的情緒得以表達。用戶的每條反饋,運營人員在后臺都可以看到,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反饋分門別類,匯集到自己的表格中。

繪制表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表格的精確度決定了用戶意見搜集的價值。有些運營同學,因為處理用戶意見的枯燥與無聊,大多一目十行,只求該項工作盡早完成,卻憑白浪費了這項工作最大的好處:了解用戶。

在運營工作中,誰對用戶最了解,誰就最有發言權。新手想要追趕老鳥,最快的方式是建立自己的用戶反饋表格。

麥肯錫咨詢顧問巴巴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曾提出過一個很重要的原則: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分析法。

MECE的中文意思即是:相互獨立,完全窮舉。在制作用戶反饋表格中,要竭力從多維度去分解它,維度之間不能重合,而在各個維度下,要盡量想到多的因素,力求做到無一遺漏。

在創建用戶反饋表格中,有三個最基本的元素:時間、問題種類、頻次。

時間即按線性順延,并可按照活動時間、普通時間、異常時間做出顏色標注。問題種類則可粗略劃分為技術故障、產品交互和運營策略三方面,各方面下又可劃分小的層面,如技術可按照各功能模塊進行細分。至于頻次,則是各個問題出現的頻次,這影響著產品調整的排期和整個運營活動的節奏。

常規的用戶意見搜集表格到此就足夠了,但如果想要更近一步的話,還可以嘗試兩個步驟:自我解析與競品分析。

自我解析即根據用戶反饋的搜集,從運營的角度給出相應的解決的方法,這實際上是在小組討論之前提前進行產品思考,培養自己的獨立解決能力。當然,自己的解決方法是否可行,就需要競品分析來檢驗了。每一個產品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產品總是不斷迭代,而頭部的產品早已告訴我們解決方法。

但需要主要,在拆分競品的時候,要弄懂它的產品邏輯,而不是全盤照搬,要去逆推它為什么成功,在自家產品的問題點上,它是怎么做的?為什么這么做?如果自己的產品要這么做,需要有哪些改變?

當這一套思維邏輯搭出來以后,再回看自己的解決方案,有哪些不足,又有哪些優點,再相互結合,取長補短。

這之間的思維過程,就是自己運營能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在小組討論中讓人刮目相看背后的努力路徑。

如果說用戶反饋表格是數據層面的積累,那么對用戶反饋的回答則是與用戶建立關系的良好方式。

當我們躲在電腦背后,敲出一個個回復文字時,其實在用戶的感知中,我們就是產品本身。

很多運營人員依據模板對用戶進行回復,在大批量的工作中,模板當然是很有必要的,但一味地濫用模板,會白白浪費塑造產品形象、提升用戶粘性的機會。

我們想象這樣一個產品:當你在玩一款棋牌游戲時,你甩出一對王炸,馬上要carry全場,突然游戲自動退出了。當你再一次回到游戲時,系統認定你無故退出,扣了你一萬金幣。于是你義憤填膺地去用戶反饋入口,憤怒地打下一連串文字。第二條一早,你收到回復:您的意見已收到,很抱歉給您帶來這樣的體驗,我們會繼續改進,謝謝您的支持。

你會不會炸了?

就我自己的經歷而言,是的。我會憤怒地卸載游戲,大罵游戲的運營人員,并投身另一個棋牌游戲中去。

對此,運營者一無所知。

因為依據模板回復,該款棋牌游戲在用戶的感知中成了一個漠不關心用戶體驗、機械而教條的存在,最終導致流失。流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用戶不是流失到空氣中,而是流失到競爭對手那邊。

Double 的損失。

如果運營者換一種口吻,以人類而非機械的口吻回復:小伙伴你好,我是小拖,很抱歉給小伙伴帶來不好的體驗,小拖會催促程序猿小哥哥加緊修復bug的呢。小拖知道小伙伴的傷害已經造成了,但小拖決定從自己的零花錢中抽出1萬金幣作為補償,希望小伙伴稍微開心點哦。

或許玩家的怒火會稍微平息一點,畢竟,伸手不打笑臉人。

一般而言,女性化、親昵化的口吻會讓產品形象化,并讓玩家生不起謾罵之心和迅速消滅怒火。當然,在遇到用戶反饋時,要根據性質進行分類:正面、中性和負面。正面反饋即夸贊、中性一般是建議、負面則是謾罵。對問題進行回復時,要根據不同性質予以回復,并建立相關獎懲機制。

  • 用戶有好的建議,則予以激勵;
  • 用戶出口成臟,則予以懲罰。

一般而言,相關的解決措施有普通回復、虛擬貨幣激勵、深入溝通(手機、微信)、反饋客服等。

這里引入心流(heart flow)的概念。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認為:

心流為一種將個體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游戲中的任務裂變即心流的實際應用。心流產生之一的因素是有立即回饋,而運營對用戶反饋的回復則決定著心流是否能夠產生。

用戶產生心流,則心情愉悅,下次遇到問題時仍會反饋,從而產生正向激勵趨勢。當然,用戶反饋的收尾仍然是以建立模板為主。模板化不是機械化,而是因時制宜,在實際活動積累中,用生動、貼己的語言去回復用戶。

如果實在不知道說什么,不妨想象一下用戶就坐在你面前,他怒氣沖沖地向你抱怨產品的諸多毛病,如果你沒有練過跆拳道的話,想不挨揍,該怎么做呢?

是時候展現我們的求生欲了。

簡單回顧一下文章脈絡:

  1. 搭建與用戶接觸的渠道,這個渠道可以是app中的用戶意見反饋,也可以是微信公眾號的后臺評論,甚至是自建的社區、同類競品的相關渠道。
  2. 整合用戶意見表格,這個表格的設置要遵循MECE法則,盡可能多地包含獨立的維度。在表格完善以后,要自己先獨立思考如何解決用戶提出的問題,再從同類競品中尋找解決方案。
  3. 用對話的口吻撰寫回復文案,讓用戶感受到產品背后-人的真實溫度,而非冰冷的機器。同時要實行一定的獎懲機制,讓用戶陷入心流狀態。
  4. 將意見表格和積累的回復文案結合,搭建出屬于自己的回復話術模板。

這四步其實已經涵蓋了用戶運營的基本套路,下一步就該升級成社群運營了。

社群運營是個很奇怪的物種,它雖然名字里帶了個運營,但其實根本屬性跟產品掛鉤。社群運營的火爆起源于小米和邏輯思維,正是由于雷軍和羅振宇的風生水起,才讓一些人驚覺,原來互聯網經濟要這么玩。但很可惜,這幾年社群運營混得好的,屈指可數,而且多數是知識付費、k12教育等領域。

這也難怪,現代人整天抱怨孤獨,每個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島,搞個社交都困難,更別提在群里積極踴躍。所以社群運營這幾年的現狀就是:一個人在無風的天氣里放風箏,剛開始靠奔跑讓風箏離地,可很快就跌落在地。

有的人則會以PLC(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解釋,認為一個群就像產品一樣,從初生到興盛到衰落,總是這樣的過程。

是,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消逝的時候,但消逝時間短至十幾天…是在下輸了。

咋就不能承認多數的社群運營都是在強行續命?

舉個例子:一個賣打火機的廠商,他看到小米那么火,也想去搞社群,于是他成立了一個打火機社群。

我承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收集癖,說不定有的人就喜歡收集打火機,他們或許對這個社群很感興趣。但問題是,這個廠商賣的打火機只是幾塊錢一個廉價貨,而收集癖的社群成員,并不是該款產品的受眾。

或許在這個老板耗費心力,投入資源之后,社群建立起來了。然后呢?他怎么去兜售自己的打火機?

社群是為營收服務的,但顯然,這位老板給自己挖了個坑,社群真的只是個社群而已。

所以社群的重點是什么?

產品。

如果想要搞社群,產品本身必須具備連接的屬性。

小米的火爆,在于它連接了對性價比和發燒有追求的人群;邏輯思維的風行,在于它連接了對現實焦慮,擔心上升通道關閉的人群,但最大的產品是人,人也是最好的連接器。

社群運營搞得最好的是哪一波人?

是自媒體。有的自媒體靠觀點,有的自媒體靠美妝指南,有的是穿衣搭配。很多人覺得,我們關注這些自媒體是因為他們輸出干貨。不是的,是因為他們有趣嗎,不然我們就會去看知網,而不是網紅老師;就會去看柳葉刀,而不是丁香醫生。

我們總是先喜歡上這個人,才開始愛屋及烏,雖然我們最先看到的是烏。

小米、邏輯思維雖然是因為產品,但如果沒有雷軍和羅振宇,它們在同類中也并不突出。而想新世相、十點讀書等一批大號,雖然作者迥異,但“新世相”、“十點讀書”已經泛化成虛擬人格的符號。換句話說,我們在看它們的文章時,會潛意識把它們當成一個真實的作者:一個叫新世相,一個叫十點讀書。

人類信任人類,所以產品越來越假裝成人。

上面是我畫的渣渣關系圖,產品以人為內核,包裹在產品功能、價值等等的外表下,而旁觀者第一眼看到的卻是人。當用戶運營發展到一個階段時,下一步思考的應該是搭建自己的渠道,還是去做社群運營?

渠道就是工具化的社群,一些裂變手段,常常借著活動的旗號,讓用戶加入微信群、QQ群,以后則借助這個群去傳達一些產品相關的消息。

這樣做雖然低效,但也算是拓寬了一條到達用戶的道路。它的好處在于當管理者@所有人的時候,它會直接跳到聊天的一級頁面,堪比服務號。當然,它還可以在朋友圈中占據一席之地。但借助群來發布信息,必須掌握好度,發的信息盡量不要帶充值之類的信息,它應該更多去帶來產品新的動態、能夠對用戶產生幫助的信息。

社群運營就復雜了,再小的社群也必須有基本的組織架構,如誰是社群的管理者、規則制定者、日常信息發布者、日常話題發起者、活動發起者?如何活躍群里的氣氛,并讓群中的話題跟產品相關?

這些不是一兩篇文章能夠說清的,有志于社群運營的同學,推薦去看K.勒溫的《拓撲心理學原理》,了解下他開創的群體動力學和場論。本篇文章著重強調的,是渠道和社群的選擇問題,自己運營的產品是否具備連接的屬性,借助社群是否真的能更好地提升用戶留存和粘性?

如果選擇了社群運營,那么首先要確定社區屬性,以及用戶導入路徑(產品內部導入、活動外部導入),接著就可以躍入學習的海洋了。

用戶運營的最后一個步驟是撰寫用戶運營手冊。

任何一套實操,如果不能以成體系化的方式輸出,說明實操本身是有欠缺的。撰寫用戶運營手冊,既是對自身工作的總結,也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

這其實很有趣。

當你在思維導圖的正中央敲下“用戶運營”這四個大字時,你就必須得思考它的二級脈絡。這時候,還原工作中的實際行為,按時間順序梳理成線。在梳理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有的地方可以更好,有更多創意的點子;有的地方則完全可以省略。

某種程度上,撰寫手冊就是你的工作復盤。而復盤則是你對最大且最忠實的用戶-自己的最好回饋。

當然,有的同學從未寫過類似手冊,心中也沒有大體框架,這里就給大家提供幾種簡單的框架:

第一種:5w模式

所謂5w模式,則是傳播學中的基礎模式,包括傳播者、受傳者、渠道、信息和效果反饋。

如果把5w當成二級脈絡,傳播者篇則可囊括傳播主體的行為屬性和自然屬性,受傳者同上。而渠道則可包括傳播渠道的特性、性價比等;信息則是文案撰寫方面;而效果反饋則包括傳播手段、表格整理等。

雖然有些削足適履,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更改,但最重要的是整體的邏輯框架能夠自恰。

第二種:用戶體驗地圖

這一種方式是我自己在工作中經常用到的,它的宗旨只有十個字: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

現在,我們想象自己正在打開一款app,當我們點擊桌面圖標的那刻起,就開始與產品接觸了。

接下來,我們開始摸索、注冊、使用,而終于有一天,使用出現了障礙,然后我們會怎么做?

吐槽;提建議;甚至卸載。

當終于有一天,你在n次使用之后,把app從手機上卸載了,那么產品的生命周期對你而言就到頭了。

好,現在回歸運營者的狀態,你看到了一個用戶使用你們產品的“一生”,你掌握著他在各個場景下的不同行為。現在,你需要根據當時的反應給出補救措施。

當你按照各個場景寫出補救措施時,用戶運營手冊的雛形就誕生了。相比那些動輒幾十頁的標準手冊而言,你的手冊或許只薄薄一頁,但那卻是獨屬于你自己的方法論。

囿于個人經驗,用戶運營這一塊目前只能到此為止了。不過人生漫長,我們總是不斷迭代成長著。希望我們共同優化自己的運營手冊,成為一個優秀的運營人。

 

作者:善寶橘,知乎與微信公眾號同上,一個崇尚多元學科思考的運營策劃與終身學習者。

本文由 @善寶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想請教作者:用戶反饋表格,有沒有模板可以參考一下的。

    來自廣東 回復
  2. 有一點意見不同。
    為什么要把數據和人性對立起來?數據有兩個切入點,第一,驗證業務猜想,第二,發現問題,并歸因到業務。
    不論哪一點,最終都落在業務上落在人的上面。

    也有認同的地方,運營通常會做出兩個結果:創造用戶價值和消耗用戶價值,創造價值就是讓用戶感到方便,預約,需求得到滿足。消耗價值就是推銷,變現,利潤收割。能把創造與消耗結合起來,也就是在創造用戶價值時獲得利潤,才是理想的運營。

    回復
  3. 對于數據,就用戶運營層面來說,還是要依托數據進行用戶分層,不同層級用戶要區分,有針對性的運用不同的運營手段,達到用戶價值的最大化

    來自上海 回復
  4. 說下我個人的感悟吧,在我看來用戶運營就是以數據為工具,通過探尋數據背后的深層原因來提高產品給用戶帶來的價值,進而提高revenue

    回復
    1. 嗯嗯,很對。但很多時候數據是沒有導向的,而擊中人性的往往都是七宗罪,所謂幫助用戶成長有時會被數據表象迷惑

      來自浙江 回復
  5. 有句話說得好,人性是復雜的,而數據不會說謊,所以數據分析是重中之重

    回復
    1. 是的 ??

      來自浙江 回復
  6. 數據分析是工具,但是把用戶化成數據,就會少了人情味,運營也會少了溫度

    回復
    1. 最重要的是,數據分散在各部門,從本質上是不全的,用不全的數據逆推用戶行為,只會南轅北轍

      來自浙江 回復
  7. 認真看完,寫了兩大頁筆記

    回復
    1. 厲害了喲

      來自浙江 回復
  8. ?? 很認真的看完了

    來自北京 回復
  9. 其實以營收為終極目標很正常,關鍵是很多人急功近利,老想著快點變現,不考慮用戶體驗。用戶體驗和營收應當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營收也沒法給用戶提升體驗,沒有用戶因體驗而沉淀自然也沒有營收。

    來自北京 回復
    1. 是的哦,尤其是游戲產品,直接以付費為導向,每個點都卡的死死的,有時候明知道產品體驗可以優化,但就是故意卡付費點。

      來自浙江 回復
    2. 哈哈哈這個也正常啊,有的產品就是用體驗作為盈利點,無可厚非

      來自北京 回復
    3. 游戲運營的本質就是讓用戶沉迷于游戲,并且心甘情愿為之付費。

      回復
    4. 哈哈,我覺得游戲的本質是第九藝術,是讓玩家爽的同時自己也有成就感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