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品與非標品怎么定義?有什么區別?
本篇文章作者通過買家端、進店關鍵詞、市場端三個方面來告訴大家:如何區分標品和非標品,以及其運營側重點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電商人愛學習。但是,學習是要掌握方法的,方法不對,很容易走彎路。
比如,有很多運營喜歡在網上看直播課。
某天就看到一個大神操作直通車,ROI比自己的店高出幾倍,然后就非常崇拜,聽課的時候記了一堆筆記,出價出多少、加詞加多少,都很細心地記下來了。
課程結束后意氣風發,準備大干一番事業??墒?,在風風火火操作了一段時間之后,卻發現ROI紋絲不動,甚至有的還越做越差了。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大神是騙子嗎?還是說,他有“秘訣”沒有告訴你?
其實都不是。是你的學習方法有問題。
360公司CEO周鴻祎說:
脫離了“人性”談“需求”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我要說,在電商行業,脫離了“品類”談“運營”也是耍流氓。
在線下,我們常說“隔行如隔山”,電商也是一樣。
做電商、做運營,最基礎的認知就是——不同的品類,運營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 做手機貼膜的,想象不到服裝行業退貨率有多恐怖;
- 做家鄉特產的,想象不到奧利奧月銷十萬件有多簡單;
- 做打印機的,想象不到美妝類目毛利率有多高。
而品類的劃分,最簡單、最基礎的形式,就是“標品”和“非標品”。如果連這兩個概念你都無法分清,后面學的再多,只會讓你錯得更多。
這節就說一下標品和非標品怎么區分,以及運營上側重點有哪些不同。
一、如何區分標品與非標品?
關于標品和非標品的概念,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也看了很多人寫的分析,但坦白說,這些分析要么是錯的,要么太含糊。
比如,絕大多數人都將標品的概念概括為“具有統一市場標準的產品”;非標品呢?就是“沒有統一市場標準的產品”。
這就是一句廢話!
什么是市場標準?市場標準是誰制定的?這些搞不清楚,這個概念就無法解讀。
所以,我們干脆拋開這種虛頭巴腦的東西,回到實戰中,來看下兩者的區別。
和商業有關的任何分析,都離不開一個“市場分析三角”,那就是買家、自己和競品。
區別標品和非標品的概念也可以從這三個角度入手。
1. 首先是買家角度。
我們從兩個產品來說,一個是手機貼膜,一個是女裝。
這兩個產品,一個是標品,一個是非標品。
同一個買家,在購買兩類產品的時候行為和態度上會有什么樣區別呢?
首先,當買家要買手機貼膜的時候,它的核心關注點是什么?
是貼膜的功能嗎?
比如:貼膜是什么材質?怎么用?用了有什么效果?
絕大多數不是!買家在搜索這個產品的時候,對于上述問題已經有答案了。也就是說,買家對于產品的屬性是很了解的。
他更加關心的,是型號的匹配度!
找到匹配的型號,他會點開20個產品反復對比嗎?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基本瀏覽3~5款產品就下單了,也就是說,決策效率很高。
那么,再想一下,買家愿意為這個產品付出多少錢?10塊?20?
如果我現在做了一款貼膜,工藝考究、品質優良,但是50元一個,他會買單嗎?恐怕不會。
還有,月銷只有10件的賣得動嗎?
最后,這個買家下次又要買手機貼膜,他會從已買到的寶貝里面找到這個產品,再次下單,還是直接淘寶首頁重新搜索?
另外,他收貨后發現產品也就那樣,不算很滿意,他會退貨還是將就著用?
所以,總結一下以上6點,買家對標品的表現是:了解產品屬性、決策效率高、價格敏感度高、排名敏感度高、店鋪忠誠度差、退貨率低。
符合以上六點的產品還有打印機、品牌手機、獼猴桃、書、男襪等等。
而非標品在以上6點中,買家的表現恰恰相反。我們來舉個典型的例子——女裝。
當買家想買一條牛仔褲的時候,她搜索了牛仔褲,但這個時候她其實對于款式、品牌都沒有明確的指向,她可能逛了100家店,加購了10條不同的牛仔褲,最后卻付款了一件襯衫。
同時,價格、排名對于她的付款決策,影響度比起標品來說要小很多。
而且,在這個瀏覽過程中,如果她發現一家店風格和自己非常匹配,她就有可能成為這家店的忠實顧客。
但是,這類產品由于在收到產品之前無法精準感知產品的質量,比如材質、薄厚、光滑程度等等,因此退貨率往往比標品退貨率要高。
對比一下兩者:
2. 從自己店鋪的角度,看買家進店的關鍵詞
如果進店關鍵詞主要集中在品牌詞、型號詞,比如“三只松鼠”、“惠普M126”,那么這個店鋪一定是經營標品的店鋪。
如果進店關鍵詞更多是屬性詞、長尾詞,比如“純棉襯衫”、“牛仔褲 女 高腰 新款”這樣的詞,那么這個店鋪往往在經營非標品。
3. 從市場角度,也就是競品的角度來看
我們上面說,標品受到價格、排名的影響因素更大,因此馬太效應會更加明顯,也就是說賣的好的會非常好,賣的差的會非常差。
比如“獼猴桃”,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品類沒有品牌,是不是應該屬于非標品呢?
我們先不說答案,先分析一下。
分析什么呢?3點:
第一、銷量差距;第二,價格差距;第三,主圖賣點。
- 首先,我們搜索“獼猴桃”,按銷量排名。看下銷量排名第一的產品,和第一頁最后一名(也就是第44名)的產品,銷量差距有多大。這時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名月銷20萬件,最后一名月銷9千件。22倍的差距!
- 其次,看銷量前10的零售價格,看它們的價格分布。我們發現,獼猴桃下排名前十的產品,零售價都在25~30元這個區間內,價格差距很小。
- 最后,看下競品主圖都在強調什么賣點。很明顯,大家都在強調“價格”。
也就是說,“獼猴桃”這個品類的市場表現是:銷量差距大、價格差距小、賣點更注重突出價格。
我們再看一個產品——“家用電飯煲”,我想這個產品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它是“標品”,究竟對不對呢?我們還是從上面三點來分析一下。
從銷量上,第一名月銷2萬9千臺,首頁最后一名月銷2900千臺,10倍差距。
從價格上,銷量排名前十中,價格最低的39.9,價格最高的379元,10倍價格差。
賣點上呢?有強調容量的、有強調不粘內膽的,有強調功率小的,有強調省電的。
總得來說,“家用電飯煲”在市場中的表現是:銷量差距小、價格差距大、賣點更注重強調產品的差異化功能。
所以,它是屬于非標品品類。
因此,標品和非標品不能簡單地從類目上劃分,不能說哪個類目就一定是標品或者非標品。
一定要從買家、進店關鍵詞、市場反饋三個方面來綜合分析。
同樣一個類目,面對的人群不同,就可能是皆然不同的品類。
比如書。兒童益智書、考試用書就分屬非標品和標品。
4. 受品牌影響
另外,標品和非標品也不是永恒的,這里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那就是品牌。
比如零食,在沒有三只松鼠等品牌之前,這個品類就是標準的非標品,買家想買干果,往往直接搜索類目詞進來,比如“碧根果”,而且往往會經過多番比較、看價格、看評價,最后才下單。
但一旦形成大品牌割據形態,這個類目就開始向標品轉變,買家在搜索時會有很大一部分人群直接搜索“品牌詞”來找產品,比如想買碧根果的時候直接搜索三只松鼠。
而且,從此之后,這類產品的銷量差距也會逐漸拉大,很多小賣家,原來依靠產品特色能夠有些銷售的,但是后面就會被品牌擠占掉生存空間。
二、運營側重點的區別
再說下兩類產品不同的運營側重點:
在標品行業,有句流傳很廣的話說“一個爆款吃三年”。
說的是,由于標品的銷售受價格波動和排名影響非常大,做標品,降價銷量會馬上上來,而且排名靠前的產品會一直保持非常好的銷售量,后面進入的商家很難逆襲。
所以,做標品,首先在選款的這個環節,要先看下市場情況,如果已經有非常強勢的品牌或者店鋪在運營,那么你就要慎重考慮是否要做這個產品了,因為你作為后來者,想要賣好,就要做好打價格戰的準備,那這個說白了是考驗你供應端的實力。
我們看京東的成功,是在運營上嗎?很顯然不是。
京東的視覺效果、推廣、活動策劃其實都比較簡單粗暴,它的殺手锏就是價格和物流。
3C類產品,絕大多數屬于標品,京東自營的銷售價,有的時候比經銷商的拿貨價還要低。
所以,做標品,前期不管通過什么手段,把排名先做上去,之后可以聯絡其他賣家一起漲價。
而做非標品,前端運營要做好產品的差異化,圈定特定的買家群,保證店鋪的風格、價位一致。后端要做好庫存的管理、讓供應鏈變得更加靈活。
做標品起步難,但一旦排名上去銷售就會比較穩定;非標品,起步容易,而且定位做好了,可以有很大的溢價空間,但是很難做到贏家通吃。
總結
這節我們說了一下什么是標品和非標品,以及如何從買家端、進店關鍵詞、市場端三個方面來區分。
另外,給大家梳理了一下兩者運營側重點的不同:
- 標品前期的關鍵在于沖量、卡排名;后期要想辦法提升利潤,比如通過產品延伸、關聯銷售等方式。
- 非標品前期的關鍵在于差異化定位,圈出目標人群;后期要注重老客戶維護,比如通過定期上新、會員折扣設置、節日關懷、禮品贈送等形式。
本文由 @青眉煮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看完了,果然不是產品經理寫的文章。
如果按你這樣去分的話,電商的商品管理系統就做不出來了。。
第一次看到這么好,這么用心的老師分享干活,期待有更多類似這樣的文章!
針對第四點,我再做一點延伸,品類可以分標品、非標品;但是我們在運營上,可能可以有一點變化,非標品按標品來玩,比如AJ鞋 某個款式 復古款,鞋屬于非標品,但是AJ XX款式 就限定范圍是 XX款式 框架下, 我們做關鍵詞 下精細化操作, 在這個精準詞下 做卡位第一, 我們有可能獲得豐厚利潤(利潤看市場容量,看獲客成本,看自己財務成本構成等等),那么標品我們按非標品來玩, 比如單一功能的電煮鍋, 這時有IP定制款,普通???,垃圾公版款,OEM貼牌款,等等, 在價格29-59之間,這個時候價格,銷量就不是絕對唯一標準, 普通???9元,銷量5000個;IP款59元,銷量2w+,OEM貼牌款,銷量500+,垃圾公版款,銷量5W+,這個時候消費者人群畫像在電煮鍋類目就已經足夠細分,但電煮鍋還是屬于標品, 我們做IP款就是非標品的玩法,社交屬性優于使用屬性。
那我們回到產品運營上,我們能做可能是順勢而為,何以理解順勢而為,就是我們跟著大盤干, 這個類目 靠爆款,靠卡位能賺到錢, 我們就想辦法 卡前面, 這就是為什么標品只有頭部商家(比如美的分銷,整個全網1個三級類目,可能就前3個店鋪賺錢,其他都是虧錢)拼死做到前面,因為做到前面對于消費者來說 購買決策越容易,即購買成本越低,大數據,而非標品,服裝鞋包一百幾十銷量也能活得很好,爆款法則跟全店動銷的思路區別。 以上4點,為本人拙見,歡迎有空交流,zh帆哥闖天涯。
好比銷量第一的 某款耐克/阿迪/李寧板鞋,你可能買,也可能不買,買的前提,有幾種原因,如1、款式ok,是你的喜歡風格;2、較多人下單,產品質量可信度高;3、價格ok, 4、滿足個人社交地位等等,這里會有不同優先次序,但1可能是最優;你也可能不買,因為原因:如1、你喜歡鶴立雞群,2、產品性價比不高,3、你可能喜歡絕版款式;等等等,你就可能不停翻頁,找到自己喜歡的,而不考慮卡位第一個的產品。
回過頭看老師的文章,蘋果手機、貼膜、電飯煲、獼猴桃、兒童益智書、考試用書,這些都可以歸為標品, 功能屬性(蘋果手機、貼膜、電飯煲);食用屬性(獼猴桃)、閱讀屬性(益智書、考試用書)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不隨你個人意志改變的,這些都是更多看價格、銷量、品牌影響力,需要靠卡位 來獲取更優解;衣服、鞋包等,這些還是可以歸為非標品,即使比如阿迪的鞋,耐克的球衣,李寧的衣服,雖然有品牌的加持,但是消費群體最終的購買決策,更多是會隨個人主觀意志改變,無論那個牌子的產品,都能滿足其使用屬性,衣服用來遮蔽身體,但是另一個屬性,如社交屬性,是依靠個人喜好變化的,那么這個時候,眼緣就大于其他影響因素(相對,沒有絕對一說),銷量、價格、品牌也會影響,但卡位并不是最終影響購買決策的,這是判斷為非標品的重要依據。
一直想著要不要評論,最終,經過反復思量還是想發表下意見,標品,非標品看似一個簡單概念,但是真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應該每個人群的認知及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對該品類認知,比如我是熟悉數碼產品的工科男,看手機可能就看功能,她是不熟悉數碼產品的女生,看手機可能就是看款式(放在20年前,蘋果還沒出來時候),那時候手機可能按這個定義就是非標品,但是20年后現在,大部分人眼里手機就是個標品,我個人拙見,標品是用途屬性(吃、功能、穿等等都是屬于這歸類,不隨主觀意識改變的,客觀的,唯物的)“權重得分(暫想不到更好的詞)”大于 款式外觀等不限于此(會隨個人喜好、認知水平變化的、主觀的,唯心的),我們可以歸類為 標品,這樣可能就比較好解決, 電飯煲是不是標品的 爭論, 反之 我們就可以歸為 非標品。
我怎么覺得你是唯心主義啊,評了一大堆,思路不清晰,像極了作者開頭所描述的那些對標品與非標品的論述的那些人一樣
手機殼是標品,日系風手機殼就是非標品了
有些寫的挺好的,但是電飯煲是“非標品”這個觀點我不能接受,其實“標品”與“非標品”區分的最核心原則,應該是能否能被市場的其他產品輕易取代,如果是,那就是標品
感謝干貨分享!
這個角度還挺新穎的, 不過怎么去落實呢,比如買家端如何去落實不同的業務品類的標品和非標品的定義呢,是不是可以考慮量化?另外行業標品本身存在個別有共識的認可,基本上幾大平臺的標準就是圈內標準其實也是可以作為標品定義的一種方式。
這是對于標品非標解讀最正確的一位老師。在這位老師的理論基礎上如果較為粗糙的去定義標品與非標品:我的理解是能夠細分出不同人群的產品就是非標品,無法細分出不同人群的產品就是標品。
干貨,值得學習
希望up能繼續更新文章,同時有電商方面的好書也可以推薦一下哈!
特地注冊了一個賬號來評價的,首先很感謝up主的細心講解;我認為根據銷量差異來判斷非標品是不對的,有的標品銷量差異大的是因為頭部產品的權重高,獲得了更多的曝光。
總結的很到位,很有道理啊,推薦更多的產品了解,了解電商行業的規則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