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起新浪微博是如何一步步衰退的,這里可以有一個比較好的解釋:?社交效應-蒸發式降溫 Evaporative Cooling
一個社交圈子的群組人數愈多、時間愈長,就會出現【蒸發式降溫】。新浪微博亦是如此。
引用美國網絡一篇名文,它借用科技名詞「Evaporative Cooling」,此名詞是在講某種冷氣機技術,中文翻作水冷式冷氣,或直翻為「蒸發式降溫」。這位作者將這個名詞用得活靈活現,拿它來形容人類的「社交圈」的有趣現象。同樣也可以拿來用在微博、「LINE群組」或「Facebook社團」上——每一個月,我們總會參加一些「社團」活動,有時幾個朋友相聚,有的是在夜店固定一起圍一桌,有的在奶茶店也是圍一桌打牌,有的則是更大群人固定有獅子會那類的聚會……。
通常LINE群組、或臉書社團,也都是一群認識的人組成的。比方說,一群鄰居,或是一群校友,還是同一部門的同事,一起組成一個LINE群組。
所謂「蒸發式降溫」理論是說,這些群組、社團、聚會,無論在線,還是線下,最后都不免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有些人」總是熱心的發表一大堆激情言論,過了一陣子以后,其他人很希望他可以「閉嘴」,但卻不敢大聲說出來,于是,大部份的群組里,這些人永遠不會閉嘴。
「有些人」喜歡介紹一些他的新朋友進來這個群組,過了一陣子以后,其他人真的希望他不要再介紹新人了,但大部份的群組里,沒人敢公然這么說,于是他繼續的介紹新人進來、永遠不會停止。
「有些人」很積極的想和你私下繼續保持聯絡,其他人當下難以拒絕,心中卻滿是不舒服卻又不敢告訴對方,于是,這些人繼續的來打擾你、讓你每天都不太舒服。
作者說,由于以上的特性,你會發現,每一個社交的組織,從一開始大家加入「很熱鬧」,過一陣子,人數多了、時間久了、討論久了,就會發現,「熱度」突然「降溫」了。
作者將此現象稱為「Evaporative Cooling」(蒸發式降溫),大家會開始發現,咦,怎么原本那些重要的人,都不發表任何東西了?于是「溫度」降下來了;次重要的人也慢慢覺得沒趣了,于是溫度再降下來了……最后,到現在還在積極討論的人、還在積極拉人進來的人,繼續在里面po文。這些人,都是其他人不想再去多交流的人,于是這個地方,一點一點的,淪為那種「你不想參加的群組」,你先將通知設定關掉,你也不再點入看訊息,最后,你一看到有人退出群組,也就默默的跟著退出了。
有趣的是,那些原本群組里面很重要的人物,也是每個群組里面讓人最想「在一起」的人物,離開群組以后,都跑到哪里去社交了?
這位作者說,他們往往另外開一個群組,自己去聊去了。
而且,這些人經過幾次群組里的「蒸發式降溫」之后,都會嚴格限制人數,不讓群組增加「任何」新的人。
這篇文章有價值之處在于此作者以罕見的切入點,簡單又沉重的點出了社會社交圈的奇特現象,這個現象不只在實體的社團里面,在在線的LINE群組或Facebook臉書社團,也都是一樣的情形。
最后,發生什么事?
最后的結果就是,有些人,你再也無法輕易的透過群組去找到他們,因為他們早已自己去開另一個更私密的群組了,一般人(包括你)不得其門而入。而你被允許加入的群組,往往都是「蒸發式降溫」得很嚴重的群組,里面只有那些倚老賣老的人,還有一堆還不知道狀況的新人(包括你)。
一般人總覺得,加入好多群組,就可以學到好多東西,然而,「蒸發式降溫」現象告訴我們,加入一個群組,不如加入一個「人」,跟著正確的人,你可以看到更多更多「隱藏的群組」,或許,你的社交圈也到了另一個層次了。
來源:知乎 ?作者:劉景長
參考文獻:
[1]本文轉自mr.6,有修改動。
[2]社交網絡中的“蒸發冷卻效應”
[3]http://article.yeeyan.org/view/betty/293169/
這個效應早年就接觸到了,凡事社交、社區相關的,或者說是和人相關的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工具性的應用或者網站更加明顯。
微博是廣場形式的,而微信時巷道一樣的。微信目前正在過多的將用戶價值變現,而破壞了現有的平衡,體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想鏈接世界。微博目前還在探索,當然前年微博就遇到了發展的瓶頸,廣場——巷道 的轉變也很艱難。個人認為,微博還沒有找到自己在廣場上的明確定位,如果找到了,主打廣場的戰爭也會有機會。不過我也有擔心,巷戰是持久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