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產品的本質-制造熱鬧
最近在公司牽頭做了一個蒼蠅大小的垃圾APP,以后打算往社交方向去做,迭代了幾個版本之后稍有感觸。
下面就來講些淺薄之言。
我認為社交產品的核心本質就是熱鬧。
為何這么說呢?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說起。
記憶中好像每個小鎮上都有這么一家人,熱情好客,人緣極好。于是乎,左領右舍、街頭巷尾的居民大媽,沒事兒就會帶著孫子,搖著扇子去那兒扎堆兒擺龍門陣。
為啥呢?因為那兒熱鬧唄,是大家打發無聊時間的好去處啊。
在我記憶中,這是最早形式的跟現在社交產品相關的線下雛形,而且祖國遍地都有,生命力極強。
因此我覺得只要跟社交沾上邊的產品,熱不熱鬧就決定你能不能做得起來。
那么問題來了,怎樣才能使你的產品熱鬧起來呢?
想熱鬧,無非從這幾個點來做:
有料
前面講的小鎮故事中,大媽們每天八卦誰家兒子掙多少錢,哪家姑娘上了個啥大學啊,攀比下女婿是干啥的。。。每天聊得是津津樂道,唾沫橫飛,恨不得編出一大堆故事來讓別人聽。這些內容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有些的道聽途說,有些是添油加醋。所以我覺得要想往社交方面靠,內容是非常關鍵的,這就要求PM大神以及運營大神在項目立項的時候多多考量如何做內容,做哪些內容了。
有人
有了這些大媽的八卦故事,越來越多的附近居民會被他們吸引而來。以前不怎么八卦的大嬸兒也開始八卦起來了,不怎么愛瞎扯的大媽也開始瞎扯了。而且一聊就是一上午,一聊就是一下午,到時間后大家按時散去,該買菜去菜場買菜,該做飯回家做飯。因此,有固定的內容,肯定會吸引固定的用戶,固定的用戶又會給你傳播來更多同一類的用戶;并且制造更多同類的內容,如此良性循環。類似知乎、糗百、豆瓣個人覺得就是按照此模式在發展。
有評論
每次當一個大媽講完一個段子或者故事后,大家就會跟著附和,七嘴八舌?!鞍パ剑沁@樣的,哪家姑娘大了都留不住啊”,“這樣可要不得啊,傷風敗俗”,“他大娘,你這樣想就不對了,現在這個時代怎么能跟以前的時代比呢”… 同一類人總是愛講同一類的事,也喜歡聽同類人的評價,于是乎,你評論,我評論,大家又為社區的熱鬧性加了一把火,同時,優質的評論也形成了社區里面優質的內容。
有持續互動
第三點也算是持續互動,另外每天按時按點這群人就會聚在這里聊同樣的話題,同樣的故事,做同樣的評論,我感覺這就是持續的互動性,在這種互動下越來越多的人互相介紹,互相認識,互相熟悉,產品在同類中的門檻就樹立起來了。
所以,熱鬧的社交產品往往應該是不需要打廣告的,這類產品天生的屬性會決定同類的人會越來越多。同樣,也注定了頭一批用戶產生的內容會決定此產品的方向類型。這個方面PM和運營同學貌似是改變不了的。
那么社交產品如何盈利呢?
- 做廣告—當很多人每天來這里聊天,那些賣長途車票的就會在這里放個牌子或是叫他幫忙賣賣票。
- 增值服務—人多了之后擺上幾張麻將桌;賣點花生瓜子香煙酒;,按上一個座機,幫人接打電話啥的自然而然也做起來了。
所以,還不熱鬧的社交產品趕緊想辦法弄熱鬧起來,熱鬧起來了慢慢的就有生命力了,也許就有了一點根基了。。。
題外話,最近某家大公司以前是做收銀臺的,每天人來客往的,人數不少,也想學鄰居大媽拿幾條板凳,捧幾把瓜子出來做社交。。。
本文由 @jimie?原創投稿,并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編輯。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支付寶躺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