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產品現狀分析與前景展望

0 評論 12092 瀏覽 69 收藏 15 分鐘

2018年市場上,新的社交產品不斷地涌現,但卻又都像是曇花一現般,轉瞬即逝。

人的四大剛需分別是衣食住行,第五大剛需便是社交了。

點進各類商店的免費榜,多數長期霸占榜單前十名的永遠是那些屬于「社交」分類的產品。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交產品?去年一年中無數涌現出的社交類新 App,它們背后的產品邏輯又是哪些?

還是先從定義說起。

社交及社交產品的定義

社交是一種行為,社交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或生理需求(直接和間接)。

心理需求有排解孤獨、被關注(包括反面博關注)、被贊美、被認同、被同情,直接生理需求有求偶和約炮,間接生理需求就多了,所有為了生存而做出的合理和不合理的行為大多屬于間接生理需求。所以,生而為人就必須要社交,誰都躲不掉。

那么什么是社交產品?

社交產品是借助網絡作為傳播介質的可以滿足人們心理需求或生理需求的產品。

簡析社交產品

社交產品分三類:

第一類,社交通訊產品,簡稱通訊產品或社交產品

通訊是現代社會中交流方式的一種,用電波跨越空間。電報機是最早的通訊實體產品。嚴格意義上講,通訊是一對一的,后面衍生出了一對多的形式。

通訊的目的毫無疑問是為了社交,所以在互聯網時代,社交通訊產品就是借助網絡實現即時通訊的產品。

國內典型的社交通訊產品就是 QQ 和微信,其它……沒了,是真的沒了。

目前沒有人可以撼動騰訊在社交通訊產品領域的霸主地位,不計其數的挑戰者橫尸遍野。頭條的飛聊還沒有上線,據說產品思路對標的是國外游戲通訊軟件 Discord。

第二類,社交區域產品,簡稱社區產品

這個全稱是我字面拓展出來的,意思是一群正在社交或想要社交的人聚集的地方。

社區分為垂直社區和綜合社區。成功的垂直社區大多能成功地調動起專業用戶的興趣,并為垂直領域做了特別多細節優化。而綜合社區則大多是由垂直社區進化升級而來的,擁有品牌效應。

典型的垂直社區有車托之家、雪球、小紅書、虎撲等等,典型的綜合社區有豆瓣、知乎、貼吧、朋友圈等等等。

第三類,社交媒體產品,簡稱媒體產品

媒體的本質是一對多的進行專業信息批量分發的渠道。最早的媒體是紙媒,后來進化到廣播和電視。到了互聯網時代,各大門戶網站成了主要媒體。

再往后到現在,新浪微博披著社會化媒體的身份出場,強調人人都是記者,媒體和受眾的區別不再分明。但是在你國,是不可能人人都能當記者的,原因你懂的。

所以,社交媒體指的是借助社交網絡進行一對多的信息分發(以及二次分發)的產品。

微信公眾號也是典型的社交媒體產品,當初直接威脅到了微博的地位,所以你應該可以理解新浪微博為什么對于微博導流到微信公眾號采取零容忍打壓態勢了吧。

三類產品的要素、特點和邊界

社交通訊產品

要素:關系鏈、即時性、連續性

關系鏈指的就是你是否可以通過這個社交通訊產品直接找到任何你想要找的人。在今天的中國,微信在手機上的意義,就相當于你在生活中的社交圈。你如果想換一個微信號,意味著和你在異地隱姓埋名開始一場新的生活的代價差不多。

那么什么是即時性呢?

即時性指的是消息可以被發送和接收雙方實時看到,就像是兩個人在面對面對話。借助互聯網的普及,QQ 實現了從非即時郵件通訊到假即時通訊的跨越;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微信實現了假即時通訊到真即時通訊的跨越,但最早也是用非即時語音通訊作為突破點破局的。

最后的連續性指的是能否在這個產品上連續進行交流。比如一款產品,通過手機通訊錄導入了用戶關系鏈,通過短信的方式達到了即時性的目的,但是只要其中一方沒有下載這個產品,那么溝通雙方就無法進行連續的溝通,也就意味著這個社交通訊產品是假社交通訊產品(別看了,說的就是你,子彈短信 >_>)

特點:強關系,贏家通吃,社交產品之王。

通訊產品做成了,社區和媒體產品都可以在它的基礎上做成,但反之不成立。

簡析社交產品

微信、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的關系

邊界:很恐怖,通用型通訊產品幾乎沒有邊界

除了少數市場規模還算可以的垂直細分場景,比如工作通訊(釘釘),其它的場景幾乎都可以被通用型通訊產品覆蓋到。

社區產品

要素:持續內容、用戶體系、流量分發、直接互動、間接反饋、上升通道

持續內容的意思是要有符合社區調性的高質量內容持續輸出。用戶體系是指基本的用戶資料,如頭像、昵稱、等級特權等等。流量分發的意思是社區要有足夠的流量分配到每一位內容發布者身上。

直接互動是指其它用戶對于內容發布者的互動,比如回帖、私信和打賞。間接反饋的意思是在社區內的直接反饋雖然是有限的,但是仍然要創造一些間接反饋給內容創作者,比如說瀏覽量展示、有幾個人點贊等。

上升通道則是指普通的內容創作者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可以獲得與之對應的獎勵,比如適度的流量傾斜、名氣的提升、特權的獲得等。

特點:弱關系、強興趣、平等、圈子文化

與社交通訊產品相對應的,社區中的幾乎不存在關系鏈。如果用戶之間產生了關系也是一種弱關系,這種關系通過興趣引發,并且關系會隨著興趣的消亡而消亡。

興趣指的是人們對于事物的偏好或厭惡,社區因為興趣讓人們相遇。如果興趣是弱興趣,則無法吸引足夠優秀或者足夠多的用戶島社區里來生產內容,所以能做起來的興趣都是強興趣,例如汽車、數碼、電影和游戲等等。

平等指的是隨著社區的流量增大,不斷涌入的底部用戶創作的內容能否有機會被更多人看到,新的優質創作者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站起來。如果流量只集中在頭部用戶,則社區的社區屬性會被不斷淡化直到成為一個媒體。

圈子則是一種社區內所有用戶約定俗成的文化,當一位用戶說了一句「你懂的」,另一位用戶馬上知道他在說什么,而其它圍觀群眾一臉懵逼的時候,就意味著開始有屬于這個社區的獨特圈子文化路。

社區的場景邊界:

垂直場景的社區能否成功升級為綜合性社區,主要看三點:

一是垂直場景和通用場景是直接包含關系還是平行關系;

二是產品架構是否具有通用性;

三是社區氛圍(自然形成氛圍及運營引導氛圍)是否可以與產品架構產生疊加效應。

舉例來說,知乎當初從互聯網和商業領域高質量問答社區升級為綜合性問答社區,抖音由最初的音樂短視頻社區升級為短視頻社區,HiPDA 論壇從電子產品討論為主進化到生活討論論壇,這三個都成功了,也基本都符合上面的三點。

但是快手想從短視頻社區升級為社區(可以發文字說說內容),目前成功與否還未知,原因一是文字說說和快手視頻內容列表有著產品交互上的天然隔閡,原因二是文字說說的場景和視頻場景是兩碼事,二者算是一種不那么自然的補充。

社區的社交通訊邊界:

在 PC 互聯網時代,由于非即時性導致所有想在社區內進行聯系的用戶都必須使用漫長且碰運氣的私信,你不知道對方什么時候收到,也不知道對方什么時候回復你。

但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有消息都是即時的(開推送的前提下),那么就意味著幾乎所有的移動社區產品都具備了社交通訊基礎能力。但是請注意,擁有社交通訊能力和是社交通訊產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而目前衡量這個邊界的方式還是是否建立了不可撼動的關系鏈。

社區與社交媒體的邊界:

不班門弄斧了,引用一下純銀老師的觀點:

社區通常會滿足三個條件中的前兩個:

  1. 在內容發布者/瀏覽者/互動者這三類人中,發布者的占比越高,就越接近社區。瀏覽者的占比越高,就越接近媒體。
  2. 是否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有獨特性的互動文化,以及對用戶群品牌的強烈認同感,這是社區最典型的外在表現。
  3. 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用戶關系——數據上可以用“與關注對象的來回對話”來做參考。

社交媒體產品

要素:一對多、內容短、可互動

一對多屬于關系鏈的一種,多數情況下是單向的,指的是一個內容通過社交網絡分發給多個受眾,多個受眾再次將這個內容通過社交網絡一對多分發給他自己的受眾,層層傳播。

在初期,社交媒體相較于媒體的一大創新就是限制發布內容的字數,用物理手段降低了內容創作成本,從而提高了內容的產出數量。長內容雖然很有可能質量高,但是制作成本和消費成本都偏高,還是屬于小眾的內容生產方式,不具有普適性。

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一大區別就是內容消費者可以與內容進行互動,比如點贊或者評論。

特點:粉絲越積越多、頭部流量集中、評論社區化

受眾可積淀指的是單向粉絲關系鏈的沉淀。從某種意義上講,用算法進行內容的分發也是一種幫助用戶預操作的粉絲關注系統。

在社交媒體中,影響力越大的頭部用戶越有虹吸效應,越會占據更多的流量。

內容發布者與別的用戶互動地越少,甚至沒有,則越接近媒體;名氣越大/段位越高的人,越厭煩與普通用戶互動,也越喜歡媒體這種形式。

與社交通訊產品的邊界:

理論上講,當社交媒體的用戶關系鏈由單向變為雙向的時候,就有可能挑戰即時通訊的地位,但事實上鮮有成功者。從實際情況來看,你關注的十萬粉絲博主憑什么會關注你呢?

新的社交產品形式的暢想

寫到這里突然好憂傷,望了望去年一整年新涌現出的社交產品,基本上可以說是新瓶裝舊酒,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那么新的社交形式會不會出現呢?我從以下方面作出了一些瞎想:

  1. 動機:除了直接的荷爾蒙相遇以及功利性目的,還沒有更普適性的社交動機
  2. 形式:不再以我們共同看過什么書啦共同喜歡什么明星啦為話題展開尬聊,有沒有可以出現一種更高級的共鳴方法
  3. 終點:不再以尋求關系鏈中的親密關系為最終目標

也許只有等到新的技術變革的時候,才會有人可以撼動一下騰訊的地位吧!

 

本文由 @張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