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電路圖,看懂拼多多、連咖啡和新世相的裂變流量狂歡
吸引力是“入局的餌”,傳播力是“流量發動機”,轉化力是“流量變現的機器”。這三個力互相纏繞牽制,是裂變流程設計中的關鍵點。
2018下半年,與“裂變”相關的概念少了,實際案例多了,以分銷為主線的社交電商也進入風口,這一切說明熱度漸褪的“裂變”一詞,并非戳破的泡沫,而是逐漸沉淀為一種基本的流量模式,被納入互聯網底層語境。
在裂變圈子里,連咖啡是陽春白雪,創意風趣,誘餌體面,在一二線白領朋友圈里是一道有趣的風景,網易測試、微信讀書等皆屬此派;拼多多則為下里巴人,文案直接,利益粗暴,五環外羊毛黨趨之若鶩,并樂此不疲地為你傳播分享,趣頭條、蘑菇街歸屬此類。
精彩的案例不勝枚舉,摔倒的地方也大致相同,圍繞著連咖啡與拼多多兩類延展出的上百個案例,基本已經玩透了裂變的底層設計。這篇文章,我就結合這些案例,跟大家聊聊裂變中的道與術。
在裂變流程設計中,起關鍵作用的有3個力:
- 吸引用戶點擊鏈接的力量,叫吸引力;
- 驅動用戶轉發鏈接的力量,叫傳播力;
- 促使用戶支付下單的力量,叫轉化力。
把裂變閉環比作一個簡單的直流電路,大概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吸引力和傳播力是裂變電路中的兩個開關,閉合這兩個開關,裂變電路就能運轉起來,生生不息地在微信生態中傳播流轉;
轉化力是裂變電路中的燈泡,是最終實現流量價值的機器。沒有轉化力,電流再大,裂變都亮不起來。
拿大家比較熟悉的案例舉例:
連咖啡——口袋咖啡館
在朋友圈看到別人轉發自己的咖啡館,你會以為這是個裝扮小游戲,獵奇心指引你點了進去,這是吸引力;
精心裝扮好自己的咖啡館,當然要分享到朋友圈展示一下啦,沒準賣出幾杯咖啡,還能賺到咖啡券呢!這是傳播力;
從朋友的咖啡館買咖啡,比官方價便宜10元,還能增進朋友感情,如果這個朋友恰巧是心儀已久的小姐姐……嘖嘖……這是轉化力。
拼多多——砍價免費拿
朋友發砍價鏈接給你,讓你幫他砍一刀,你想著朋友關系嘛舉手之勞,或許還帶著點好奇,就點了進去,這是吸引力;
幫朋友砍完價,它會提示你也可以發起砍價,發起后找朋友幫砍到0元,就能免費拿到這款烤箱,于是你興致勃勃分享給朋友尋求幫助,這是傳播力;
可能忙了大半天也沒能砍到0元。但是這個過程中,你接觸到了很多商品,還領到了一些優惠券,你驚嘆這里的東西好便宜啊,順手就下了單,這是轉化力。
新世相——營銷課
“逃離北上廣”、“佛系青年”、“丟書大作戰”這三場營銷可謂經典,這樣的復盤課一出,營銷人無不春心蕩漾,加上“每萬人購買漲5元”這樣臨門一腳的督促,怕是鮮有人能撐過去。這是吸引力;
買了課還沒來及聽,就收到APP、老師和社群發來的“分享海報賣課賺錢”的消息,打著知識付費的幌子,這錢賺得容易又體面,那就轉發一下吧。這是傳播力;
還講什么轉化力,你在吸引力那一步,已經完成付費轉化了。
了解了大邏輯,我們來逐個看看三個力的作用和設計技巧。
吸引力——入局的餌
在微信朋友圈、會話中,我們往往通過一張海報、一個小程序卡片或一個H5鏈接來進入裂變活動,這些觸點就是吸引力的載體,也是整場裂變用戶入局的餌,這些入口的設計尤為重要,是整場裂變的起點。
用戶要不要點擊進入一個裂變活動,就看兩點:
- 第一,我能得到什么;
- 第二,我需要為此做些什么。
我能得到什么?大多與補貼有關,通常是免費贈送的商品和服務、紅包優惠券、抽獎機會等,想要營造好吸引力,就要把獎品寫得撩人,把氣氛營造得熱烈,把利好包裝得稀有。
另一種路線是把裂變游戲化,用測試、裝扮、社交來滿足用戶“玩”的訴求。這種路線對策劃及產品要求高,“轉化力”設置難度大。連咖啡的口袋咖啡館是業內鮮有的成功案例。
我需要為獎勵做些什么?基本就是轉發、拉人的行為,偶爾會有少量金錢成本,這是在幫助用戶形成行為成本預期,用戶會在一瞬間衡量得失,并選擇是否進入。
吸引力失效的原因有兩個:
- 任務太難,獎勵太小。比如你要用戶拉30個人關注公眾號,只給他一支牙膏,可能就沒人愿意跟你玩。當供應鏈苛于成本無法讓步,不如想想有沒有什么不要成本的辦法,比如虛擬資源(資料課程),BD來的獎品等等;
- 你的用戶有秀才情結,而你家文案卻是個廚子。這是行業里裂變經常遇到的問題。
見了秀才聊筆墨紙硯,碰到廚子講柴米油鹽。
跟廚子講筆墨紙硯,或許他會覺得你有文化,還愿意聽你講;
但跟秀才講柴米油鹽,他一定嫌棄你庸俗不堪,不愿與你交話。
很多品牌,明明面對著一群秀才,偏偏要模仿拼多多講柴米油鹽。比如一個賣高端新發水的品牌,非要搞一個助力砍價活動,逼著一群用Lamer的貴婦在朋友圈轉發“幫我助力0元拿”,效果可想而知。
免費送洗發水不夠吸引人嗎?我看未必。秀才也需要柴米油鹽,但是秀才但是秀才丟不起這人。
廚子好溝通,把話講清楚就行;秀才難對付,他們嘴上講綱常倫理,心里卻有七情六欲,他們重臉面、尊體統、惡于銅臭、羞于人性,跟他們講話,得拐彎抹角、話里有話,講吃喝拉撒都得言辭優雅。所以越是高端理性的品牌,做裂變越考驗附庸風雅的技巧。
喝現磨咖啡的中產階級,是一群體面的秀才,跟這群人講“幫我賣咖啡給你提成”,一定會被嗤之以鼻,連咖啡把這事兒包裝成“開一家線上咖啡館”,就在秀才圈里炸開了鍋。
秀才們沖著體面的裝扮游戲點了進來,咖啡卻也沒少幫忙賣:上線當天的52個咖啡館,超過10%實現了真實銷售。買的人打折,賣的人賺券,在這個體體面面的小游戲里,秀才也沒少撿便宜。
所以,裂變的本質是拿補貼換社交流量。你的用戶是廚子,你可以照抄拼多多;你的用戶是秀才,你就要在拼多多的邏輯上,加一層遮羞布才成。
吸引力需要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把人吸過來,更重要的是篩選,像篩子一樣篩除用戶里的雜質,也就是羊毛黨。
為了保證裂變吸引力能夠覆蓋足夠多的人群,我們通常選用通用性強的商品作為利益點,比如拖鞋、牙膏等。但通用性并非越強越好,比如女性電商平臺送牙膏可能引來一大批難以轉化的男性用戶,送女裝就不會。商品的選擇,既要保證足夠的通用性,又要考慮到轉化需求對通用性予以限制?,F金紅包獎勵永遠是裂變的大忌。
另外一個篩除的辦法,是設立適當的門檻。拿咖啡來講,原價30元的咖啡,對于有消費力且有需求的人來說,付6元運費與免費區別不大;而6元的門檻能擋掉很多羊毛黨,因為對沒有需求的人來講,花6塊錢買杯咖啡也并不算什么占便宜的事兒。
傳播力——流量“發動機”
早在后PC時代,一些公司的市場部靠著對社交貨幣的琢磨,就搞出了“凡客體”等諸多聲名大噪的病毒營銷。而如今,病毒營銷脫胎換骨為更加毒辣高效的“社交裂變”,傳播力卻依然是流量獲取的運轉發動機。
從諸多成功的裂變案例來看,發動機的鑄造,通常從兩方面入手:
1. 獎品的設置與加碼
獎品設置。和吸引力中“我能得到什么”相呼應,免費送商品、無門檻券是獎品設置的主流。當然,也可以像口袋咖啡館那樣,把裂變包裝成一個游戲,把攀比、炫耀、個性展示等心理需求作為轉發動力。但就像前文所講,不涉及補貼成本的裂變很容易做成網易測試那樣的品牌傳播,因為用戶在整個過程中不存在和產品實質性的交互,“轉化力”很可能無處發力。
獎品加碼。通常的裂變活動,在吸引用戶入局時,就已經明確了獎勵對應的任務,因此吸引力與傳播力通常捆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比如下面這個活動:
得知1元拿到拖鞋,需要找9位朋友助力,用戶入局時就有了轉發的心理準備,因此從“點擊”到“分享”,漏斗寬度一般不會很劇烈地丟失。
然而拼多多一派,多傾向于在裂變入口隱瞞條件,只說獎勵,以此拓寬第一層漏斗。
舉個例子:每日優鮮的“0元吃水果”,你看到0元買1斤馬奶提而點進了活動鏈接,卻發現領取條件是轉發到3個不同的群,轉發完成后,又發現還要付10元運費。
雖然打了“欺騙”的擦邊球,但對于無力補貼或不適合補貼的平臺來說,“走一步算一步”不失為一個聰明的選擇。畢竟以你星星點點的獎勵和苛刻的分享任務,如果在裂變的入口處和盤托出,很可能落得門可羅雀?!拔Α睌×耍B玩傳播的機會都不會有。
但相應的代價是,這種方法,“點擊”到“分享”的漏斗一定會是丟失的重災區,因標題而來的用戶,會產生被騙的屈辱感。
獎勵加碼是一個緩解疼痛的好辦法。增加了獎勵的代價,那就同時為獎勵加個碼。當你被告知需要轉發到3個不同的群時,也被同時告知只要完成,除了這斤馬奶提還會多送你30元的無門檻券。當你完成轉發準備領馬奶提時,又被告知要付10元運費,但同時又看到滿30元包郵,商城里的水果新鮮又便宜,那就對自己好一點,湊個包郵吧~
你看,不光傳播,轉化問題都捎帶著解決了。
2. 轉發內容的包裝
中高端品牌難做裂變,難就難在不會對付秀才。
這也是與“吸引力相呼應”的話題。前文有舉例,在一個高端洗發水品牌中,你無法促使用Lamer的貴婦在朋友圈轉發“幫我助力0元拿”,但你把文案改為“掃碼成為VIP,首單免費試用”,底層設置不用變,看起來不就體面多了嗎?
微信的強關系社交是跨階層的,正基于此,很多不玩拼多多的人都在朋友圈或會話中見到過拼多多的裂變活動。從符號學角度,拼多多的“文體”是會被秀才們無條件抵觸的。也正因此,伺候秀才的我們在學習拼多多的邏輯時,一定要規避“砍價、助力、瓜分”等用詞。
另一個技巧,是要學會用真善美和形式正義來包裝你的轉發物。
比如之前曾和一個做母嬰社交電商平臺的朋友交流,他們的模式是分銷,當平臺把“賺錢”作為發展微商媽媽的口號時,效果不盡人意,當他們把口號換成“讓更多寶寶用上安全放心的好產品”時,數字一下子就蹭起來了。
新世相的營銷課也是一個不錯的榜樣,當你購買課程后,它會提醒你把海報轉發到朋友圈,賣課的海報做得極其撩人,滿是知識付費的正義感,卻沒有半點關于分銷的信息。相信大多數購買課程的青年,都不會認為這么一張海報出現在他們的朋友圈,會對自己社交形象產生什么負面影響吧。
轉化力——收入落袋為安
裂變一旦運轉起來,就像一條滾滾不息的河流,卷著老板補貼的錢一去不返。
所以,當裂變上線運行時,老板們不會太苛刻裂變了多少流量,而是會目不轉睛地盯著訂單報表,不停計算著產生了多少單轉化,賺了多少錢,什么時候能把補貼的坑填滿。
所以,轉化是裂變唯一的目的。不談轉化的裂變是在坑老板。
什么是轉化?用戶完成轉發拿到獎品不算轉化,用獎品中的優惠券下單也不算轉化,或是反復參加活動、參加其他平臺活動,都不是轉化。但這些,是轉化必經的過程。
真正的轉化,是用戶能夠在平等的交易環境中進行消費,用戶真實的消費需求得到實現。
但這何其之難!你自降身價請來的用戶,如何能要求其平起平坐?這些用戶,都被你加了一個低價的錨點。他們或許有消費需求,但未必有消費態度,他們或許能接受你正常的價格,卻未必能在占了便宜后立刻接受。
轉化力的實現路徑,就在于打造一個轉化緩沖帶。
用戶不愿意立刻轉化,那就先讓他干點別的,玩玩其他裂變也好,體驗下產品功能也好,逛逛會場也好,領點優惠券薅點羊毛也好。用戶會在各式各樣的交互行為中獲得參與感,會在大額優惠券的促動下下單并進入價格緩沖帶,會在持續的好價商品曝光下,逐漸正視自己的消費需求。
當用戶慢慢適應水溫了,他會覺得泡個熱水澡是件多么愜意的事情。
怎么打造這個裂變緩沖帶呢?
1. 提供更多的活動觸點和優惠券推送
當你點開了口袋咖啡館的活動鏈接,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龐大的游戲體系,你可以上架自己的咖啡出售給朋友,來賺取咖啡券,也可以去朋友店里逛逛買杯優惠的咖啡,還可以參與排名活動,抽取福袋獎品;
當你完成蜜芽的抽獎團,系統會馬上額外送你一張團長免單券,讓你開始新一輪的活動參與;
當你發起了拼多多的助力砍價,模板消息會瓜分紅包的活動,讓你努力爭取優惠券。
無論是單個活動的延伸,還是多個活動的配合,通過頁面提示、Push、模板消息等手段,要讓用戶在愿意轉化之前不停地玩下去,并用優惠券配合活動作為獎品,為轉化做好鋪墊。
2. 增加易轉化商品的曝光
任何一個品牌或平臺都會積累一些新客易轉化商品,這些商品大多客單價低、通用性強、性價比高,是以往數據中呈現的新客轉化最為集中的SKU地帶。電商平臺經常會專門設立一個新人專區,把這些商品集中起來專門曝光給新注冊用戶,以提高新激活轉化率。
商品是唯一可以擊中需求的武器,對于裂變而來的新用戶也一樣。微信中裂變而來的新用戶,可以通過活動流程、會場頁面、模板消息等多種手段進行商品觸達。
比如玩了拼多多的助力砍價,系統會頻繁向你推送9.9包郵商品;你在連咖啡開了自己的咖啡館,最先解鎖的菜單商品是最熱銷的摩卡咖啡。只要這些商品不厭其煩地暴露在用戶眼中,配合諸多活動的參與感與大額優惠券的臨門一腳,只要這個用戶確實存在需求,轉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總結
吸引力是“入局的餌”,傳播力是“流量發動機”,轉化力是“流量變現的機器”。如果套入現有的案例,你會發現,這三個力往往是纏繞牽制,系統化運作的。策劃裂變時,也要有這種思維方式。然而最終的成敗,還是在于你對用戶的了解。
拿出你的同理心,仔細想想,你的用戶在微信或其他APP上喜歡點擊什么樣的鏈接;翻翻用戶的微信,看看他們的朋友圈平時都轉發些什么內容;Push的時候多測試一下,什么樣的商品、措辭和優惠方式更容易讓他們買單轉化。
裂變說到底是基于人性的游戲,這三個力,只是提供了一個思考用戶的起點。
作者:Oliver,微信號公眾號:運營狗Oliver(ID:yunyingoliver)。
本文由 @Olive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非常形象的模型,有意思
我認為多研究心理學,才能游刃有余的做好運營。
膚淺
謝謝指教
學習了
運營手段角度是有用。但整體產業角度,比較膚淺?
請查看我的歷史文章《裂變的天時、地利、人和》,產業層面的支持是另外一個角度,一篇文章容納不了
寫得很棒啊。不過為啥發兩遍。。
發兩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