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搭建營銷中心——認識后臺系統(上)

13 評論 15673 瀏覽 197 收藏 12 分鐘

后臺系統就像是建筑根基,假如根基打不穩,裝修得再漂亮也都是徒勞。所以,所有的后端開發和優化都應當擺在前端之前,產品經理也應當在產品開發設計之前就完善后端邏輯,為前端產品設計做好“后勤工作”。

本篇文章開始,筆者會帶著大家從0到1,搭建一套完完整整的營銷中心(集業務、營銷、結算為一體)。

全篇會分為三大主題,分別是:認識后臺系統、手把手搭建營銷中心、收銀結算平臺。

每個主題大約會拆分成三大塊:規劃階段、設計階段、開發階段。

希望能幫助新晉產品經理快速上手,少走冤枉路。

筆者從小白至今,基本都在接觸后臺系統,大到日GMV上億的供應鏈系統、小到內部人員使用的信息維護系統。所以,我會盡可能將自己所知所曉一并奉上。

本文關鍵詞:業務場景串聯,邏輯串聯,模塊化設計。

后臺系統的三要點

在后臺系統摸爬滾打的這幾年里,我總結了三個要點:業務、邏輯、模塊化。

本文先闡述:業務和邏輯,模塊化會以大量的對比圖文,來生動的向大家展示。

1. 業務

要想做好后臺系統,最重要的的就是了解整個業務流程和體系。甚至要比其他所有人都要更清晰,能做到各業務線之間的業務場景串聯。

舉個例子:

我之前從事一家倉儲物流公司,負責前后臺所有產品線的設計。

假設我把業務線拆分成:倉儲、物流、訂單,那么就需要3名前臺產品經理和3名后臺產品經理(不糾結人員配置,僅作為舉例)。

此時,作為倉儲后臺系統的產品經理,不僅需要了解倉儲的業務邏輯,還需要清晰的了解物流和訂單的業務邏輯,并且要做到將三者的業務邏輯無縫串聯,甚至連財務都需要了如指掌。

能夠做到以上,才算是踏入了后臺系統設計的最低門檻。

那么,如何才能深刻了解業務呢?

筆者很嚴肅的說:沒有任何捷徑,只有親自到一線業務場景中實際操作,才會有最完整的認知。

講完了業務的重要性,千萬別覺得假大空。這的的確確是我從事產品經理以來,最為深刻的認知,希望大家能夠細細品味。

關鍵詞:業務場景串聯

2. 邏輯

邏輯是個很寬泛的詞匯,這里為大家拆分為兩點:業務邏輯和系統邏輯。

業務邏輯就是指:在了解完業務場景后,能夠將業務場景轉換為流程圖,從而將業務層的流轉關系清晰地表達出來。

眾所周知,產品經理都會組織需求評審會,向業務、開發(前后端、測試、運維等)、運營等部門的人講解本次開發的需求。

那么,有多少產品經理是直接跑上來就丟出PRD文檔或交互原型圖,侃侃而談的呢?

至少筆者做產品之處就是如此,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對于開發和運營等非業務層的人來說,他們不了解業務場景,更別提業務邏輯了。

所以,真正在開始一場評審會前,產品經理需要為在場所有人,清晰地描述本次開發需求的業務場景和業務邏輯。

我繼續舉個例子:

假設本次評審的是【倉庫收貨入庫】這個功能點,我們需要將倉庫收貨入庫的這個場景形象生動地描述給在場人看,那么,如何形象生動?如何確保大家都能理解呢?

這里推薦大家使用,情景化描述:以角色扮演為表達形式,配以肢體語言和日常化情境比擬作為加深理解

主要步驟分為:

  1. 單人或多人角色扮演:你可以單人多角色,也可以邀請在場人一起參與,這有點像自導自演的一場戲份。你需要將單調的業務,通過場景化的演繹,讓在場的人身臨其境,仿佛在共同參與收貨入庫的操作。
  2. 動態地表達:在表演過程中,你不能原地杵著不動,光靠說是不行的,你需要動態地表達——一般通過手舞足蹈的表演(肢體語言)和寫黑板(文本傳達)兩種方式結合闡述。
  3. 代入式的情境比擬:如果業務場景比較罕見,大多數人不太多見,那么,就需要產品經理通過代入式的情境比擬,向在場的人描述一種比較常見的業務場景。

比如:大家對倉庫收貨的場景不熟悉,你就可以通過類比【在家收快遞,收完快遞將快遞分門別類整理好】這一場景,來幫助大家轉化理解。

PS:代入式的情境比擬不到萬不得已時,慎用。因為,新的情境或者不恰當的情境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困惑和費解,從而鉆進死胡同無法自拔。

這里稍稍總結一下,業務邏輯的目的在于:開始需求評審前,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向大家描述業務場景,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本次開發的需求和產品可能的延展性。

說完了業務邏輯,我們來說說系統邏輯。

系統邏輯與業務邏輯的側重點不同。

業務邏輯更強調場景和流程,而系統邏輯更強調開發視角的底層邏輯和數據庫(表結構)的關系。

就此可以看出,系統邏輯討論和講述的對象更偏向于開發人員。

很多人在討論:產品經理到底應不應該懂技術?需不需要會寫代碼?

我個人觀點:產品經理需要會寫代碼,需要懂技術,但切忌精通。

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懂技術能夠幫助自己了解開發的設計邏輯,不至于提出離譜的需求。并且可以通過開發設計邏輯,優化自己的產品思維,在產品初期的MVP設計,尤為重要。

寫代碼(這里強調至少會寫簡單的SQL語言)能夠幫助產品經理自助查詢某些數據,便于數據統計和分析。但是切忌精通,是因為有很多職場上從技術轉產品的同學,會非常糾結于產品實現的難易度和可能性,抑制了對產品本身價值體現的思考和創新思維。

好了,扯的有點遠了,我們繼續說回系統邏輯。

系統邏輯是指:與開發人員就當前產品和未來產品可能存在的延展性,進行討論,得出的一套系統流程圖。

想必很多產品同學都碰到過這種場景:產品在不斷迭代過程中發現,原本的架構無法支撐未來發展的可能。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做倉儲系統時,如果前期開發沒有考慮到總分倉和之間的業務邏輯關系,那么往后如果公司發展需要總分倉時,底層邏輯的改動量會比較大,甚至可能大量返工。

那么,作為產品經理,應該如何與開發討論,得出一套比較完整的系統邏輯呢?

給大家幾點建議:

評審會后,與開發人員再次確認業務邏輯:

業務邏輯剛剛講過,在評審會開始前需要向大家闡釋清楚,那么會后為什么還要找開發人員確認呢?

道理就在于溝通過程中,信息傳遞和理解的遞減效應。我們無法保證評審會上,所有人精神都高度集中,所有人的理解都完全相同。

從理論角度上說,信息的傳遞成功率大致在60%,那么另外的40%就需要通過會后反復確認和溝通中彌補。

將已知和未知的產品發展可能性告知開發:

在會后溝通過程中,除了再次描述業務邏輯外,更重要的是將已知和未知的產品可能性告知開發,比如:公司既定的業務發展和腦暴的發展可能性。

這是為了幫助開發更深刻地理解業務和未來可能存在的技術瓶頸,將底層框架想的更全面,滿足往后更多的業務需求。

從產品角度解決問題或提出建議:在與開發討論完所有產品可能后,并不是將問題全部留給開發同學,而是需要從產品的角度出發,想想是否可以從產品設計上幫助共同解決。

PS:系統邏輯的決定權在于開發設計;底層數據庫,表結構的搭建也在于開發設計。

但是產品經理務必在開發設計前找開發人員,至少是后端開發,詳細的討論清楚產品往后的推演路徑和發展的可能性,以便開發人員獲取可能遺漏的信息,完善后端邏輯。

筆者一直在強調后端開發。不是因為前端開發不重要,而是后端猶如高樓大廈的地基,如果地基不穩或者地基打的不深,那么哪怕裝修的再漂亮,也不穩不高。

 

本文由 @小雞腿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跟營銷毫無關系

    來自上海 回復
  2. 這屬于產品設計

    回復
  3. 這個不是營銷系統

    回復
  4. 這跟營銷系統有啥關系

    來自浙江 回復
  5. 我也是一個負責后端的產品,我發現一個毛病,就是規劃一個系統我沒辦法給出完整的流程圖,但是整個系統我又能做出來,這個是什么毛病,要怎么解決

    回復
    1. 做的過程中,一切順利嗎?還是有沒想到的,臨時補上的

      回復
  6. 模塊化的含義是什么呢?文章中似乎沒有明確 :mrgreen:

    來自北京 回復
  7. 系統很多模塊,很復雜,要怎么畫流程圖呢,我是UI,公司原型要UI畫

    回復
    1. 你指的流程圖是哪種?一個個方塊加箭頭的那種嗎?可以看下我的另外篇文章,有提到流程圖

      回復
  8. 寫的很棒,但是對于非物流倉儲行業的PM很難看懂,對于小白來說還是比較深

    回復
    1. 倉儲這塊筆者只是舉了幾個例子,大家不用太在意

      回復
  9. 我也是一個后端開發,但是缺乏一個指路人……

    回復
  10. 歐耶!我要變成海綿啦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