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Product Hunt 上分享產品是什么樣的一種體驗?
這是我在知乎上的一個回答,也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我在Product Hunt, MindStore(ifanr旗下),demo8(創業邦旗下),都提交過自己的作品,Next還沒,等提交了以后再補上
先上圖
從左到右,分別有3個峰,分別是5月提交到Product Hunt,6月提交到了MindStore,最近這一次的,是前幾天提交到了Demo8。
Product Hunt
按照我當時的印象,新用戶提交產品還挺麻煩的,似乎要審核等等。不過我的產品并不是我自己提交的…因為本身是用PH的API寫的一個小demo,本意是想直接分享給官方,于是郵件發了過去,結果他們就”自作主張”的幫我提交了….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提交的產品并不是馬上亮相的,而是有“排期”(schedule)。當時,我郵件提交過去,等了1天,回復告訴我幫我提交了,然后再等了1天,產品才正式亮相。
這樣有一個很好的好處,就是讓每天的產品不至于太多,10個左右,每個產品大家都能瞧上一眼。而我一直沒去投Next的原因,就是因為每天投遞都非常多,很有可能你投遞上去壓在底下了,別人看都看不到。當然,現在PH也動輒20+產品了,一樣的問題。
最終的結果是當日第8,總共帶來了1800UV(獨立訪問)。如果你覺得到這里,就結束了的話,那也難怪你不理解為什么PH這么值錢了。在我產品提交之后,首先,官方Twitter會發消息,幫你宣傳,然后就會有一些第三方商業的Twitter帳號馬上來關注你,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個小服務,你給他們10美金,然后他們會給你一些科技記者的聯系方式,這樣你就可以聯系他們讓他們來報道你的產品了;另外還有一個邀請制Slack小組,都是在PH上投遞過產品的(關注是Twitter上最常見的營銷手段)
寫到這里,我想說的應該已經比較明了了:Product Hunt把產品曝光,做成了一門生意。并不僅僅是“投票”這么簡單。另外,PH本身很多員工的頭銜是Community Manager, 這馬上讓人想到了Reddit, 顯然,這也是他們考慮的發展模式之一。
總結一下:
- 產品并不是可以隨便提交,有官方來控制節奏(現在似乎差很多了)
- 官方Twitter轉發,主動幫你宣傳(雖然他們一天也要這樣發很多條…)
- 后續曝光之后,就有很多潛在的商業行為產生了
MindStore
當時提交完不久,就去MindStore做了提交,因為當時每天提交的數量比較少(10個以內),感覺更有機會一點(話說現在也已經很多了…)。不過MindStore當時并沒有按照PH這套,只是簡單的做了這個網站而已(現在已經開始轉發微博了)。負責人 @陳一斌 蠻負責的,看到我過來還專門和我聊了下。
Demo8
Demo8就前幾天提交的,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對接投資”,會問你想不想要聯系投資機構,甚至你還可以提交BP!
數據匯總
用的Google Analytics統計,均按獨立用戶(UV)計算,把我做過的曝光都放在一塊了
因為我本身產品的價值,是通過訂閱來衡量的,所以把微信加人作為重要指標(剔除了官方人員)
- Product Hunt: 4個微信(90 中文UV),4個英文郵件(1800UV)
- IT橘子 40 UV,新品啦 6 UV, coding: 18 UV
- V2EX: 4個微信(300)
- Mindstore: 3個微信 (100)
- Demo8: 無微信(116), 但是有一個VC?。ㄟ@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 HakcerNews:什么都沒有,總共幾十個訪問,就point 1
對于這些,我想說的就是:
- 我的Demo是一坨屎,不是something people want
- PH上的中文用戶轉化率極高…(4/90)
- V2EX是真正國內的HackerNews,我覺得這是值得去和大家分享自己作品的地方
個人感想
其實,我覺得,打榜是曇花一現,尤其是國內的這幾家
為什么呢?
因為你產品的目標用戶群,和這個網站的用戶群體一致嗎?
除非你的產品是Dropbox這種面向科技人群的產品,那么確實會有吸引力(Dropbox就是最初在Hackernews登榜的),否則,做的是Airbnb的話,恐怕沒人會在乎。
僅僅想著投幾個榜,就把產品做起來,對于真正做產品的朋友來說,實在有些“偷懶”了
目標用戶,還是得靠我們自己去主動尋找的,另外,對于大眾產品,就是像張小龍說的,要把產品做得“有趣”,通過產品本身的特性來傳播。
本文由 @子珂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