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還是“錢包”?
移動支付只是一個工具,是一個嵌套在各個應用中的工具,我們只有在最后買單環節,才會用到。
Google Wallet 和Apple Passport卻不只是支付概念,而是錢包概念,因為支付的核心環節實質還是掌控在銀聯、VISA、MASTER等之手的,但是恰恰如此,銀聯、VISA等卻很難做出錢包概念的應用,單個銀行的手機應用也只能做行內卡的管理,因此現實中也催生了一堆記賬、理財軟件,由此可見,未來支付應用一定是“支付+錢包+理財記賬+優惠”整合的,是“嵌入式工具+整體理財應用”整合的,這才是符合人性的。
從國內的移動應用看,銀行類的理財支付應用做得蠻多,招行算是不錯,但也很難做到跨行的管理,而且其本質基因是銀行賬戶管理,而不是錢包應用。移動運營商做的手機錢袋類應用有錢包的概念,但是由于本質不是一個互聯網輕公司,體驗很差。
第三方支付公司里,手機支付寶算是一個具備錢包潛質的,但受政策影響,目前還沒有能夠真正實現近場刷卡的能力,不過說實話,它家的賬戶管理功能還是真不錯,遠程虛擬支付也很便捷;
拉卡拉一直是Square的追隨者,原本是便民刷卡終端起家,但目前明顯把戰略中心放到手機支付上,其終端應用也是力求以支付切入、打造一個消費門戶,不過拉卡拉更像是個傳統的金融支付企業,移動互聯網上的應用拓展和體驗還不算順,而且其賬戶管理嚴重依賴刷卡,沒有一個個人賬戶中心的概念,這個遲早會出問題。
因此,在Google和蘋果的重壓之下,國內支付寶和財付通之類還是有望突圍成為“錢包”的平臺級應用。
盈利從何而來?
與很多只看規模不看收入的移動互聯網業務不同,移動支付是百分之百的O2O應用,本身就是線上線下資金流的匯集點,盈利模式本身是沒問題的,也就是和現實生活一樣,通過刷卡交易中收取手續費來獲得盈利。這也是為什么諸多第三方支付公司前仆后繼沖向這個領域的原因。
在線下支付上,銀聯是老大,尤其是收單業務,千分之幾的手續費利潤相當豐厚,想想每天線下有多少刷卡交易?,F在很多第三方也進入這個領域,像快錢、拉卡拉都有收單業務,當然拉卡拉的便民支付業務同樣有相當利潤,除去進店費、維護費幾乎能保持收支平衡。
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線上交易也是爆炸式增長,線上交易的諸侯割據已經悄然穩固,支付寶、財付通、銀聯等老大已經占據有利地形。
移動支付卻有所不同,有點介乎兩者之間,移動支付改變了原先線下交易的游戲規則,目前量還小,但未來必定觸動銀聯等的奶酪。
如果采用虛擬交易模式,那就相當于把線下刷卡變成了線上支付,如果采用近場支付模式,那就是把原有的刷卡變成了嘀卡,嘀卡機是原有POS的升級,還是新增一個終端,這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過程。
因此,移動支付的利潤來源,一方面是占據原有刷卡市場的蛋糕,另一方面是做大了虛擬交易的蛋糕。
移動支付的現實和未來
未來很美好。很多宣傳片都在描繪著一機在手、別無所求的場景。
回到現實,移動支付卻面臨非常多問題,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政策,金融安全關系重大,移動支付實質上就是無卡、無現金的虛擬交易,這類交易的監管是非常嚴格的,有許許多多的潛在門檻。
銀行、銀聯等才是真正掌控話語權的,近場支付模式如何發卡,虛擬交易中需要銀行的交易接口,手機刷卡模式更是近乎于傳統銀行業務,這些模式的創新,離不開老大們的支持。
大象難以輕舞,也就造就了支付寶們,造就了拉卡拉們。支付寶緊緊抓住線上的便捷支付,拉卡拉們則抓住了線下的便捷支付,只需要更方便一點、更便宜一點,第三方支付公司就有了空間。
最近深圳的IT領袖論壇上,馬化騰感嘆說,支付寶不懼怕銀行們。這說明,支付寶依靠龐大的客戶和流量,已經撬開了冰山一角,即使巨頭們不動,市場需求也會推著走。
幾點對未來的預測:
1、?支付模式:刷卡模式將逐步退出舞臺,無卡模式成為主流,交易虛擬化,近場支付和虛擬賬戶交易的結合將成為最終的形態。所以,手機刷卡器也別再強推了。
2、?應用模式:支付工具會先快速普及,但錢包應用終將成為主流,最終融合成“支付+錢包+理財記賬+優惠”,取代實體的錢包。
3、?贏公司:雖然受限于國內政策,但從世界主流看,互聯網企業將再次顛覆規則,成為虛擬金融的主角,銀行們將以合作形式在后臺繼續獲得新規則下帶來的利潤。國內看好支付寶、財付通等具有互聯網氣質和基因的公司。
(注:本文配圖均來自網絡,作者不詳,若您是該圖作者可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