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海底撈你學不會,褚橙你也學不會?

2 評論 2907 瀏覽 13 收藏 7 分鐘

摘要: 中國企業家熱衷于參加各種課程,追逐各種流行的概念和成功案例,但這些真的能在企業中運用么?未必!

學海底撈,學華為,學小米……最近幾年,中國企業家都喜歡“學習雷鋒好榜樣”,學習各行各業的標桿企業。各種企業游學項目風生水起,研究這些公司的顧問也成了炙手可熱的講師,甚至這些企業的高管也成了各種培訓課程的嘉賓,到處宣揚他們的“成功秘訣”。

筆者理解這些企業家,他們是真的愛學習,比博士們還愛學習。企業要想活下來并發展成長,企業家往往是企業最大的瓶頸,他們不得不比對手成長得更快。于是乎,企業家熱衷于參加各種課程,追逐各種流行的概念和案例。有的企業家口味還很雜,不僅讀了好幾個名校的EMBA,還參加各種培訓班,從各種國學課程到互聯網思維,從本土的成功學大師到國外的管理大師,有點名頭的老師前來講課都要去聽聽,什么都要試試。

你要問這些企業家,參加了這些培訓課程對企業發展幫助大么?如果他/她還算誠實的話,可能的回答是“有點啟發”。他們可能知道了很多新概念,也知道了一些成功案例,但這些真的能拿來在企業中運用么?未必!所以就有了“海底撈你學不會”“褚橙你也學不會”等諸多困惑。很多企業游學項目是走馬觀花,去企業專門供領導和客戶參觀的展覽室看看他們的豐功偉績,聽聽他們的高層和顧問講他們是如何成功的,回來后還是該干嘛還干嘛。

為什么“海底撈你學不會”?原因有很多,筆者只從兩個角度談談自己的觀點。

任何成功企業都有其基因,而這個基因和創始人的愿景和價值觀有關,這些價值觀后來變成了企業文化。模仿一個企業的產品容易,模仿一個企業的戰略比較難,模仿一個企業的組織能力則是非常難。一個企業的組織能力包括其員工的態度、能力和治理體系,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楊三角”。組織能力往往是經過多年的磨合,內生出來的。我們經常說企業的核心能力,所謂的核心并不是什么技術專利和戰略,而是這種很難模仿和復制的組織能力。

另一個原因是企業家們的學習方法不對。很多培訓和游學,往往停留在概念和案例的知識層面,沒有深入到探索內在邏輯和心智的思維層面,更沒有轉為和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的行為層面。這也是各種演講式培訓的一大特點,培訓師拋出了一個又一個時髦的概念和案例,加上演講的口才普遍都還不錯,搞得聽課的企業家在現場很激動,覺得學到了很多新知識,但回到公司之后,他們并沒有能力把這些知識轉化為行為,導致很多培訓沒有任何結果。

培訓界有一句著名的話,是“聽的時候很激動,事后想想很感動,回到企業一動不動”。

大家聽到了一些新概念、成功案例,但并沒有理解這個概念背后的商業邏輯,以及企業成功的真正原因,更沒有把學到的這些知識轉化為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自然也就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了。衡量管理是否有效的標準是能夠提升績效,同樣的道理,衡量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應該是能否產生行為改變和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很多培訓課程效果很差。

還有些培訓師說,只要你能從我這里聽到一兩句話對你有啟發,就算很有用了。我認為這句話是非常可疑的,我們每天都能聽到很多心靈雞湯,我相信這些心靈雞湯大多數都很有道理,而且也會讓你受到一些啟發,但就是不能改變你的行為。因為你還不能從思維層面真正理解這種觀念,更沒有轉變自己的心智模式,更談不上讓自己的行為發生改變。真正的改變是全方位的,從知道到做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需經過長時間的知識儲備、實踐和思考。

學習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首先要建立起一個結構化的知識框架,能夠把吸納的各種信息和知識鏈接起來。這就是讀MBA和EMBA的作用,沒有受過基本的商學院訓練,根本談不上“后EMBA”。然后要不斷地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思維體系,并通過不斷的傾聽、觀察、反思和實踐形成自己新的心智模式,這是一個非常漫長而艱巨的過程。最后是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形成一個可以落地的行動計劃出來,這時學習的效果才是最大的。

作者:陳雪頻

來源: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見路不走事于道,實事求是!

    來自甘肅 回復
  2. 外在環境和內在環境的不一致,致使激發所要學習模式的條件不充分,強行模仿,最終的結果往往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