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運營神器 | 漏斗模型
產品和運營是不分家的,產品經理必須懂得產品運營的相關知識,今天咱們來一起看一個產品運營的基本功——漏斗模型。
漏斗模型是什么鬼?
漏斗模型是一個看似簡單的評判產品健康度的數據工具,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產品每一個設計步驟的數據反饋得出產品的運行情況,然后通過各階段的具體分析改善產品的設計,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
漏斗模型符合自然規律
世界上的任何東西,發生相互之間的傳遞、轉化時,一定會導致損耗,換句話說,你投入的資源不可能完全轉化為你想要的東西。在產品設計中,也是一樣,再牛X的產品也不可能達到100%的轉化率(利潤率可以達到或超過100%,但是轉化率不行,這個需要強調)。
漏斗模型普遍適用于互聯網產品:網站、APP、客戶端,用戶從剛進入到完成產品經理設計的產品目標時,中間的步驟肯定會發生損耗,在很多時候,這個損耗還很大。比如,用戶進入一家電商網站,到瀏覽商品,到把商品放入購物車,最后到支付,每一個環節都有很多的用戶流失損耗,沒有產品能夠做到100%的轉化。
AIDMA理論
AIDMA理論是漏斗模型的理論基礎,它的基本要素如下圖:
- Attention:關注
- Interest:興趣
- Desire:渴望
- Memory:記憶
- Action:行動/購買
舉個例子:
Glen公眾號有5000粉絲,Glen寫了一篇中等水平的文章,群發之后,不進行任何推廣,一般一天之內會獲得500左右的閱讀量,有100個左右的朋友有更多的學習渴望,他們會收藏Glen的文章,便于以后學習、記憶,更有10個左右的朋友給Glen贊賞一些零花錢。
以上就是一個漏斗模型的簡單例子,如果以盈利為目的,從5000到500到100到10,每一個環節都會有損耗,最后的用戶付費轉化率為0.2%。
漏斗模型應用
漏斗模型不只是AIDMA理論。
漏斗模型修正
AIDMA理論是漏斗模型的基礎,但是時代發展到21世紀,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漏斗模型有了更多的內涵,在傳統的Attention、Interest、Desire、Memory、Action之外,應該還有Share。
在產品運行的漏斗中,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產生讓用戶分享給其他人的交互點。這個社交網絡的時代,用戶愿意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生活。
漏斗模型應用
在產品設計的一些關鍵路徑上設置數據反饋點,定時收集數據,進行漏斗傳遞的路徑分析,得出產品運營健康度的評價。
舉個例子,需要通過漏斗模型分析某流量型APP的游戲營收健康度。這款APP的日活是400萬,每天APP內“游戲中心”的游戲下載數是2萬,日付費金額是5000,每日平均付費人數是80人。借由以上關鍵數據反饋點,可以得出每一步的轉化率:
付費人數/下載次數:0.4%
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55元
根據轉化率水平進行產品設計的優化:付費人數/下載次數比率偏低,則考慮是否是產品設計方面的展示不夠明顯,或者是運營活動沒有做好,總之能夠通過數據去分析產品的健康度,做出針對性的產品改進方案。
反向漏斗
有時漏斗模型也可以逆向使用,推斷產品正常運行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要素。比如一個主打彈幕的視頻網站,用戶在一個視頻窗口需要熱鬧的彈幕,至少需要20個人同時在發彈幕。我們假定普通用戶中有10%的人會主動發送彈幕,那么這個視頻窗口至少需要2000人同時在線才能夠讓彈幕熱鬧。從主頁點擊到該視頻窗口的轉化率最多也不會超過10%,那么要保證該網站一個視頻窗口彈幕能夠熱鬧的發送,網站首頁的PV必須超過20000。
由以上的推斷,得出了一個網站的彈幕正常運行的要求,依次可得出該網站產品每日需要的流量,根據流量要求即可策劃索取所需的資源了。
感謝閱讀!
#專欄作家#
Glen,微信公眾號:JiGle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名來自中山大學的產品經理。愛看書、喜歡碼字、愿意走出去看世界。產品路上剛起步的新人,不喜歡嚴肅、高冷的氛圍,喜歡在幽默中完成任務,力圖成為史上最幽默產品經理,歡迎交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請教下,怎么計算得出至少2000人觀看的
想問一下,文中案例提到:
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55元
這個怎么算的?
好理解~這樣看生活里有很多漏斗模型啊!購買行為應該都屬于,那……相親應該也是吧 ??
可否增加一些文章深度?
20個人同時在發彈幕。我們假定普通用戶中有10%的人會主動發送彈幕,那么這個視頻窗口至少需要2000人
語文老師 教的數學, ?
也看到了
請教下,怎么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