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群運營的你,一定會被市場淘汰嗎?

9 評論 12108 瀏覽 109 收藏 16 分鐘

這幾天,在社群的圈子里,有篇文章很火——《劉瑋冬運營手記 | 一直做社群運營的你,正在被市場慢慢淘汰》。這篇文章的話題很有意思,在我們的社群以及一些運營的圈子里都有不少討論,原文中也提到不少觀點,筆者也想來聊兩句。

一、做社群運營,你收獲的技能少嗎?

什么是社群運營?

“發早報晚報,扔商品鏈接,解答群內問題,發起打卡活動,拉人頭做裂變“。

貌似這就是社群運營的全部了?

這個場景非常常見,例如咱們社群的資深人士寶大濕,當他跟身邊的人提及“我是做社群的時候”,得到的都是一模一樣、哭笑不得的解讀:

我在西安,給十個人說我是玩社群的。

五個人問我,你就是弄海報裂變的?

三個人問我,你是建群賣啥的?

還有一個跟我說,我也玩社群的,我有幾十個群,你多少,我說我一個,看我眼神很是同情。

而作為對比,產品運營職責中的關鍵詞優化、數據跟蹤和分析,看起來更加高大上很多。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筆者就事論事,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

1. 社群運營就不需要做數據分析了嗎?

筆者且來問幾個問題:

從時間段來分析:從早上8點到晚上11點,從周一到周五,社群在哪個時間段最活躍?

為什么?跟產品特性,人群屬性,內容投放有沒有關系?

從活躍度來分析:

做活動之前和之后,社群入群退群人數,活躍度有什么變化?

這些數據能否反映活動的設計環節是否有效?

從邀請關系來看:?

誰邀請了誰進群?他總共邀請了多少人進群,分別在什么時間段?是否是裂變活動觸發的?

從討論內容來看:

最近群里都在討論什么內容?什么是最熱的關鍵詞? 能否引導至轉化和成交的內容?

2. 社群運營就不需要項目管理的技能嗎?

上面這個是從數據分析的角度來看的,而這一部分就從社群需不需要項目管理技能來看。

來看下以前在公眾號上分享過的PMP風格的社群方案:

筆者想說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由屁股決定腦袋。我們所處的公司、所處的行業、所處的職位,都會限制想象力。

說到這個,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實放在社群運營層面又何嘗不是。

看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當你看山是山的時候,千萬千萬記得要跨越這個層次,迭代自己。

二、做社群運營,對運營理解就會停留在非常淺顯的層面?

文章列舉了很多社群培訓的亂象,尤其是在販賣焦慮的知識付費領域。

比方常見的兜售社群風口的句式是:

要想發展,必須占據風口,數一下你曾經錯過的風口——PC時代的網站,微信里的小程序,你再也不能錯過社群這個巨大的紅利。

洗腦并且販賣給你焦慮,仿佛你今天不做小程序、不做社群,明天公司就會倒閉一般。

這點其實無可厚非,在互聯網領域,當一個運營的熱點出現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各路大神,泥沙俱下,通過風口以及紅利來洗腦賺錢的場景。

很現實的一個案例是:前兩年網站火爆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搶注網站和域名。這兩年抖音火了,做抖音的各路大咖不斷涌現;現階段看起來真正賺到錢的都是做抖音培訓的,而不是抖音上各個千萬粉絲大V。

那么,你是否會因為這些亂象就否定整個短視頻火爆的趨勢?

如果只知道“發早報晚報,扔商品鏈接,解答群內問題,發起打卡活動,拉人頭做裂變”,毫無疑問地,對運營的理解必定停留在很淺的層面上。

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的監獄,我們的眼光所到之處就是我們監獄的圍墻?!岵?/p>

而如果把社群運營貫穿在整個微信流量體系里來,恐怕會是另外一番場景:

1. 社群的流量從何而來?

為什么我要選擇社群作為流量的承接體系,相比個人號/公眾號/小程序有什么優勢劣勢?

社群的人群的基礎畫像是怎樣的?基于這個畫像,我應該去哪里通過什么方式引流?

引流過來了以后,我該先用微信群,還是先用個人號,還是先用公眾號來做承接?

2. 社群的流量來了以后,你怎樣運營留住他們?

社群到底提供什么價值,會讓用戶覺得留在這個群值得?

僅僅是每天早報晚報,一場一場的大咖分享,還是甲方乙方的資源鏈接,還是你的電商平臺的商品優惠券等諸如此類的東西。

又或者只是吐槽、發泄、互相安慰、互懟、互夸、深夜不可描述?

3. 社群的流量來了以后,你怎樣自然地裂變他們?

“再就是搞所謂的裂變,讓很多剛入行的運營從業者以為搞推廣只能做裂變。

各種各樣的裂變——搞微課的裂變、搞紅包的裂變、搞分銷的裂變,天天研究打磨海報,如何讓用戶多多邀請人,哪個裂變工具好用,進群了用什么機器人接待,話術是什么。反復打磨這些東西,如數家珍?!?/p>

這些技術含量不高? Excuse me ?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使用哪個運營方式,最重要的是看效果,而不是看起來高大上的術語和流程。這些看起來很low的流程,卻在給一個一個小微創業者帶來一波一波的流量。

殘酷的現實是,如果沒有這些看起來技術含量不高,卻很有效的流量獲取方式,下個月你的投資人就會撤資這個創業企業。

而裂變流程的打磨,是對人性的精準把握,從而帶動話術、海報、啟動流量設計以及整個流程的不斷的迭代。

這里面的技巧和學問,恐怕不是“淺顯”二字所能形容的。

4. 社群的流量留存以后,如何更好地轉化?

社群從來就不是為了運營而運營,為了發紅包、打卡、上早報晚報而做這些動作。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轉化和成交,鋪設觸點。

如何設計產品的不同價位,從而用不同的社群去做承接和篩選?

如何鋪設社群里的各種話題、內容和場景,從而帶動轉化,這是一整套閉環的設計。

只是為了打卡而打卡?為了產品的消耗和復購。

或者以下活動里,哪個更加能結合社群來做轉化成交呢?

集贊有獎,任務寶,分銷活動,測試報告類活動,打卡活動,DIY活動,集卡類活動,投票類活動,砍價活動,拼團活動等

社群運營,從來就不是一個單一的體系,就像我們自己的社群體系中,就會講到方方面面:

題外話:前段時間大家在拼命討論996,在筆者看來,這個話題實在是沒有討論的必要。

即便站在員工的角度,努力向上的又何曾會在乎這點?

放在這個場景里,同樣適用。

做社群運營,如果你希望停留在“淺顯”的層面,你就會停留在淺顯的層面。而你愿意伸伸腳,向上再走一步,你自然就會走得更遠。

老話說得很好——“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p>

世界本就是多元的,而每個人的選擇也是多元的,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三、做社群運營,無法幫你建立起對于世界的正確認知?

社群運營,違背運營的本質、營銷的本質、商業的本質嗎?

這真是一頂很大的帽子,社群運營斷然不能背這個鍋。

講到本質問題,“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不信的話,你大可以在百度或者微信上搜一搜,看看有多少個關于本質的討論。

在知乎上,談到商業的本質,已經有203個回答。

而在筆者看來,日常的運營工作中,用什么方式去運營完全取決于效果,而非本質。

一起來看看這些社群運營的案例和效果:

幼兒英語啟蒙 APP 「寶寶玩英語」,通過幼兒英語啟蒙社群,2 年時間用戶量達 150 萬+,付費用戶 30 萬,估值 10 個億。

在線理財教育產品「長投學堂」,通過一個9 元「14 天小白理財訓練營」,去年完成了 1 億元 A 輪融資,付費用戶超過 200 萬,成為國內最大的在線理財教育機構。

被新華社、人民網表揚的第三方保險服務平臺「蝸牛保險」(幫用戶定制保險方案)借勢社群,精準覆蓋超過 600w 用戶,估值超過 1 億美元。

我姑且“武斷地”猜測一下,他們對運營營銷和商業本質的理解是否深刻,并沒有妨礙他們通過社群,不斷獲取流量和轉化。

四、做社群運營,會讓你的職業上升空間極為受限?

職業上升空間,到底取決于什么?

取決于具體的職位,取決于具體的公司,還是取決于具體的行業?

其實都不是,取決于你自己。

職位很容易被取代,公司會倒閉,行業會沒落,但是有核心能力的人才不會被取代。

社群的流量獲取能力、社群里內容文案的打磨能力、運營流程的迭代能力,掌握精通這些技能,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會限制你的發展空間。

QQ過去風光一時,今天微信無比流行,明年有沒有可能是多閃?

社群運營這個職位,將來會演化成別的名稱呢? 一切皆有可能。

來來來,我們每一個人在談到互聯網大環境的時候,都該參考caoz大佬曾經引用過的趙本山老爺子的話,放在這里:

自己沒能力就沒能力,怎么你到哪兒,哪兒的大環境就不好,你這是破壞大環境的人啊。

五、結語

教育的本質,是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撼動另一個靈魂。

我不想刻意去吸粉引流,我只想用我有限的精力,為一群有相近價值觀與目標的人提供一個交流學習平臺。在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同時,順便掙點錢,也順便讓大家也能掙點錢。這就是我做社群與分享的意義所在。

社群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很多時候企業和個人在決定用社群去干點什么的時候,并沒有采取A/B測試去考察ROI,看看在同一時間節點哪種方式帶來的產出比更高。這樣盲目的社群自然要被市場淘汰。

上面啰里啰嗦說了這么多,筆者其實就一個觀點:
決定于你是否被淘汰的因素,不是這個崗位,不是這個公司,也不是這個行業,只跟你自己有關。

洋洋灑灑幾千字,也借此自勉一下,免得自己被“淘汰”:-)

(注:這篇文章只討論觀點,不針對個人,杠精及惡意評論者請遠離。)

參考閱讀

關于社群的趨勢,一碗梁粉寫過一些文字,貼出來供你參考:

《2019年,我看到的一些社群小趨勢》

《一碗梁粉:社群營銷會過時嗎? 幾點碎片思考》

《現在開始做社群營銷晚了嗎?》

《2016,你的社群還會存在嗎?》

 

作者:一碗梁粉(微信號 wenbin-pr),資深強粘性社群營銷研究者和實踐者,多家知名企業社群咨詢顧問,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社會導師。

本文由 @一碗梁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不是杠精,單純想說“不是XX,只跟你自己有關”這種句式,看似有道理,實則沒有解決問題。

    來自北京 回復
  2. ??

    來自浙江 回復
    1. 感謝認同

      來自江蘇 回復
  3. 感同身受,而且同姓梁。這碗涼粉我吃了

    來自廣東 回復
    1. 一起吃涼粉! ??

      來自江蘇 回復
  4. 兄弟,和我感觸一樣,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有種沖動
    這是什么人,什么角色,什么資歷居然敢亂下結論
    你的反駁支持
    存在必有存在的理由

    來自湖北 回復
    1. 感謝認同 ??

      來自江蘇 回復
  5. 這個表格做的是相當驚艷啊

    來自四川 回復
    1. ??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