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民K歌為例,聊聊如何用數據分析驅動產品用戶增長
本文筆者將從數據分析的“三個步驟”、“兩個模型”兩個板塊,以全民K歌為例,來與大家講述:如何用數據分析驅動產品用戶增長?
(純貼數據做分析看著太辛苦了,所以本文會從更方法論的角度來闡釋)
前段時間在看到一個帖子在問:數據分析能驅動用戶快速增長嗎?
先說答案——“能?!?,再說具體怎么做。
因為數據涉密,我不會用我經手過的產品數據來說明,而會選用一個我自己很喜歡使用的產品——全民K歌,來完成這篇文章。因為無法獲得精準的產品數據,所以我會按照自己對產品的理解+部分第三方數據做分析,目的是分享數據分析驅動增長的常見方法,如有不科學的地方,歡迎指出。
以下, enjoy:數據分析常見操作方法是【三個步驟】&【兩個模型】
一、三個步驟
三個步驟為:確定核心目標、列出組成公式、確認元素
在互聯網公司常見的應用方式為:
核心目標(即北極星指標)=A*B*C
拿全民K歌來舉個例子,全民K歌的slogan是:“你其實很會唱歌。”
產品最終價值就是讓大家唱歌,并且讓別人聽到,所以他的北極星指標應該是:【每日原創歌曲播放次數】。在提升這個數據過程中附帶產生的伴奏下載/播放次數,好友消息數等都是衍生數據。
因此,公式是:
每日原創歌曲播放次數=每日原創歌曲數*單曲平均播放次數
這就是核心的數據公式,接下來我們要確定影響公式的元素,公式可以被拆解為:
每日原創歌曲播放次數=(每日活躍用戶數*人均產出歌曲數)*(單曲曝光次數*曝光-點擊率)
這個公式可以無限拆解下去,按照產品的量級和功能復雜度,運營團隊的人力資源做到最大程度的細分,在這里不繼續窮舉,就按照最后的這個公式做分析。
可以發現:影響核心目標的元素有:DAU,人均產出歌曲數,單曲曝光,歌曲曝光-點擊率。
常識可知,在乘法里,每個元素的提升,都能對整體結果帶來提升,運營團隊可以根據這四個元素來做針對性的增長計劃:
1. DAU
根據不同的公式對產品的定義,又可以被拆解出很多元素。
我們簡單的認為,全民k歌的活躍用戶定義為當天登陸過app的注冊用戶,則可以分解為:注冊用戶數*打開頻率。
注冊用戶數可以通過異業合作,好友邀請裂變,應用商店,信息流等很多方法提升,屬于常規操作,本文不做詳細討論(重點:格外注意黑產用戶)。
打開頻率,長期來看可以用設置有效的功能場景(例如:打卡簽到,歌唱教學),合理的渠道推送(消息push提醒等)等方式提升。短期則可以通過一些事件營銷和社區傳播的手段,引起用戶的注意和討論,從而階段性的提升打開頻率。
2. 人均產出歌曲數
首先需要做用戶分層:高質量用戶(產生過內容)的平均水平是多少?普通用戶(從未產生過內容)的水平是多少?
全民k歌一定會有一部分用戶是不唱歌的,產生過內容的可能只占30%,那我們在這里是否只統計產出過內容的用戶的數據呢?
當然不是。
首先,這樣的統計是會影響數據公式的,不能用高質量用戶的平均水平放大到所有用戶來統計,這樣會導致我們對用戶現狀盲目樂觀,甚至做出錯誤決策。
那為什么要分層呢?直接算一個總平均數不就完了?
我簡單做了一個K歌類用戶的漏斗。(真的很簡單……)
艾瑞數據顯示:全民K歌的月活1.6億,假設按照我的邏輯來定義活躍用戶的話(以下數據均為個人假設):按照4個層級按4:3:2:1的比例劃分,則人均產出數量為0.16首/天
從策略而言,我們要把0.16這個數字提升到0.2甚至0.3。
從執行而言,有兩種方式:
1)讓每一層的用戶向下一層流動。
——即讓沉默用戶開始聽歌,讓只聽歌的用戶開始唱第一首歌,讓偶爾唱歌的用戶活躍起來?;镜倪壿嬍歉淖?321這個結構。
2)提升每個層級的平均產出數量。
例如:讓0變成0.1,讓0.3變成0.5。
基于以上的數據分析和目標拆解,那運營就可以有更加明確,精細化的策略。
例如:目標是讓只聽歌不唱歌的用戶,從人均生產0首歌,到人均生產0.1首歌。
可以對應的策劃【你的第一首歌】活動,通過降低參與門檻(例如:做簡單的搶麥,唱兩句就好了,不用唱4分鐘的完整歌曲,先讓用戶開第一次口),提供激勵因素(無論是情感激勵-組隊搶麥,還是利益激勵-發金幣)都可以。
3. 單曲曝光次數
原創歌曲的曝光,通常通過以下3種方式:
- 社交關系鏈——關注/好友等
- 機器算法推薦——附近/推薦,猜你喜歡等
- 固定曝光位——發現-各類榜單,點歌-各種榜單/各種分類,廣告位等
運營可以圍繞不同形式,設定不同的數據目標,策劃對應的運營活動,從而提升在不同的板塊里的歌曲曝光次數。
舉個?,社交關系鏈,關鍵的數據目標就是關注/好友數,好友越多,理論上歌曲被曝光的幾率和次數就越多。
當然這里涉及到用戶活躍和分層的定義,一個人的好友從50變成100,并不代表歌曲曝光次數會翻倍。但總的來說,社交關系得到拓展后,發出的原創歌曲一定能在關注/好友兩個板塊得到更高的曝光幾率。
因此運營的目的就從【提升歌曲曝光】這個不知道咋下手的目標,變成了【提升平均好友數】這個更具體可執行的目標
接下來就是策劃具體的活動了,是通過組團搶麥,還是隔空互動,或者是陌生人社交側的情感互動匹配,在運營機制中注意強化【互加好友】這個關鍵動作即可,在此不做贅述。
說白了,在這里數據分析的關鍵作用之一就是:通過數據分析拆解,找到在運營側更具體可執行的方向。
4. 曝光-點擊率
提高曝光-點擊率,有兩個方法:
1)找到對歌曲更匹配,更感興趣的人,讓曝光的效率最大化。
例如:給周杰倫的粉絲,推薦普通用戶翻唱的 [七里香],絕對比推送給五月天粉的效率更高,這個需要運營人員做的就是做用戶標簽,分群,算法推薦,不做贅述。
2)提高用戶點擊播放的欲望。簡單的說就是提升歌曲的吸引力。
這涉及到對內容的優化,比如:推送封面(頭圖的大小,形狀,視覺等),標題,文案(例如:70%的好友都聽過/得分超過85%的人之類的)等等。
高品質的內容能夠有效的提升曝光-點擊轉化率,那運營人員需要做的就是大量的AB test,哪種形式的內容最能吸引到用戶點擊,看數據說話就完事兒了。
總而言之,數據分析的【三個步驟】,主要的作用是:讓運營團隊找到增長的方向,并通過合理的拆解找到運營的切入點。
二、兩個模型
兩個模型分別是:漏斗模型,坐標模型
1. 漏斗模型
最典型的就是AARRR模型,不懂的同學自行百度,不做贅述。
除了用戶獲取的整個流程外,漏斗模型還可以用于單個case的分析,漏斗從上到下基本代表的是用戶旅程地圖(說人話就是:用戶在產品上的一個完整的互動)。主要用于跳出/流失分析,用于發現問題——用戶在哪里流失?
還拿全民K歌來舉例子,我們的目標是:讓更多從不唱歌的人,開口唱第一首歌
基于這個目標,運營設置了一個H5活動——測測你的歌星含量(文案可能還要再改改……)
大致玩法可能是:選擇你喜歡的歌曲,系統出歌詞,放一遍原唱,長按錄音,得出結果,分享到動態。
如果只告訴你,活動頁面UV超過100萬,但是最后分享到動態的數據只有500個,你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嘛?
這個時候基于對H5每個頁面的流量漏斗分析,我們就可以發現問題并改善。
比如:
1)我們發現,活動頁面UV100萬,但是完成選擇歌曲的人數只有1萬,只有1%,為什么?
這是一個非常不合理而且遠低于預期的數據?;诖?,我們有一個猜測,是歌曲庫不夠豐富,還是用戶懶得自行選擇?
因此,我會對頁面埋點數據再做一次分析,比如:有50%的用戶點擊了搜索歌曲,但是最終沒有進行下一步,可能意味著音樂庫豐富度或者搜索匹配出現了問題。又比如:大部分用戶在頁面點來點去,就是沒有點擊搜索框?他可能很懶,在找系統推薦罷了。
基于猜測,我們可以再做測試,或者是用戶調研,去驗證想法是否正確,從而發現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
當然,內容的測試,應該是上線前就做好優化的。
那我們再來看實際環境中更多出現的,另一種情況:
2)我們發現完成錄制,得出結果頁的用戶有10萬,但是最后選擇把結果頁分享到動態的用戶只有500,為什么?
通過漏斗模型,我們明確的發現:主要的流失出現在“結果頁-分享”這一環節。還是一樣,先基于數據做猜測,再出解決方案去驗證想法。
首先10萬用戶產出結果頁,之前的環節應該是沒有太大問題的,那有什么原因會讓用戶“哪怕產出了分享頁也不愿意分享到動態”呢?
可能1:結果頁太丑,令人十動然拒。
美與丑不是絕對的,活動上線前可能已經做過測試,但是最后選用的頁面就是不被大部分用戶認可并愿意分享(就好像男生和女生,一二線和下沉市場用戶的喜好都是不同的),那怎么辦?
解決方案:眾口難調,要么就做線上測試,找出大部分用戶喜歡的樣式,要么就多做幾個不同的分享頁版式,讓用戶自由選。
可能2:沒有明確的分享引導
用戶看完結果頁,說哦好的,然后就關閉離開了?;顒臃經]有明確的引導——例如:分享獲得XXX(利益誘導),分享到動態讓朋友看看(社交貨幣/塑造人設)。大部分用戶是懶惰的,他們需要更明確的引導,讓用戶自由發散的決定做什么,最后用戶大概率決定什么都不做。
還有很多可能,不窮舉了,主要說明的還是漏斗模型能有效的找到問題。
2. 坐標模型
最經典的是RFM模型,用于基于行為數據的用戶價值分層,從而實現精細化運營,在產品的整體運營增長中使用較多,在單個活動中運用較少。
常見的RFM模型如下:
基本上會基于以下三個數據建模型,劃分出不同價值的用戶區間:
- R=最近一次行為(Recency)
- F=行為頻率(Frequency)
- M=行為量級(Monetary)
RFM常見于電商平臺,我們還是拿【全民K歌】來舉例,首先選定幾個數據緯度,我會選擇:
- R=最近一次互動(基于上文的分析,我選用互動而不是登錄,互動的定義可能是播放一次歌曲之類的)
- F=互動行為頻率
- T=單次使用時長(為了簡單易懂,其實也是行為量級的含義)
接下來是統計數據,建模分析,然后我沒有具體的產品數據(提的這幾個維度,也很難通過第三方數據拿到)。嗯,那就先這樣吧。
大概是這個意思:
- 最近在app上有互動的(定義可能是48小時內),互動頻率很頻繁的(可能一個月登陸10次以上),單次使用時長也很長(單次在線時長30min?),定義為重要價值客戶,丟掉誰都不能丟掉他們。
- 最近有互動,但是整體來看互動頻率不高,使用時長很長的,代表他最近打開了app而且單次使用時長很長,只是互動頻率不高。那就證明用戶是對產品很感興趣的,非常有潛力,是重點發展的對象,應該策劃更多的活動讓他們提高互動頻率。
- 最近不互動,互動頻率低,但是從歷史來看單次使用時長很長的用戶,他們可能曾經很愛全民K歌,但現在已經處于流失的邊緣了,是要重點挽回的對象。
通過RFT數據模型能有效的對全民K歌的用戶做價值分層,對不同價值級別的用戶做精細化的運營,運營的資源和精力是有限的,當然要做更重要的事情啊。
除了用戶價值分層,還是基于生命周期的分層,這個解釋起來太長了,不在本文舉例了,下次有空再寫吧。
簡而言之,數據分析驅動用戶增長,主要就是在兩方面:
- 通過目標公式和拆分出來的具體數據元素,得出可執行的具體運營策略;
- 通過數據模型的分析,發現問題,實現對用戶的精細化運營。
本文的分析比較基礎,歡迎各位大佬在評論區說下對數據分析的見解鴨!
作者:謝曉陽,專注于互聯網產品用戶增長工作3年。
本文由@謝曉陽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思路很實戰,贊!
能分析到這個層面很不錯了
開篇一張圖,數據全靠編
?? 學習了
學習了
互相交流
一頓操作猛如虎,公式是算不出人類復雜的行為的!不如做一次用戶訪談,問問用戶是不是活動推廣的時間不對,工作期間無法在人群中大展歌喉?亦或是深更半夜怕打擾到旁人?再或者是得出的結果不理想不愿意在朋友間出丑?
大佬所言甚是
用戶調研是必須的,但有時候用戶會說謊?;跀祿治?ab測試的增長策略是趨勢
調研很重要,但用戶運營不是一次調研就能解決的,問誰,問什么,怎么問,都是很有學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