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公式解讀:用戶增長中的獲客之“數”
獲客目前正在經歷著從粗放競爭到精細化競爭的轉變,本文用兩個公式來講解一下用戶增長中的獲客之“數”。
隨著移動端用戶規模增速減緩和巨頭壟斷下獲客渠道愈發單一,用戶增長愈發舉步維艱。用戶增長中的重要一環“獲客”,也正經歷著從粗放競爭向精細化競爭的轉變,這里我們先講講獲客之“數”。
投資回報率ROI = 獲客收益 / 獲客成本。
1. 獲客成本=獲客花銷 / 獲客數量
獲客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大致分為自然獲客和采買獲客兩大類,自然獲客是用戶主動安裝激活應用,而采買獲客則需要花費成本,引導用戶激活應用。而采買成本又可以分為金錢成本和用戶成本,例如前幾年流行的換量合作,則屬于用戶成本。近兩年興起的紅包裂變其實也是金錢成本的一種,只不過是把錢給到了“用戶”而不是“媒體”。
這里我們重點討論金錢成本的采買獲客。在采買獲客中,投放的花銷很容易得到,但獲客的數量的計算則相對復雜。例如:手機應用市場,投放的新增量和自然新增量是混在一起,沒有辦法進行拆分,這里就只能計算一個相對的數值。
個人建議應用市場投放前,先對自然增量有一個明確的統計,以增量計算應用市場的采買數量。同時也可以定期的暫停投放幾天,觀察現有自然量與原有量級的差距,實時調整自然增量的基數。
其實對自然量的準確統計也并不簡單。如果廣告主同時在應用市場和頭條、廣點通媒體買量時,經常會出現應用市場“劫持”的問題。
以頭條安卓端投放為例:用戶在頭條點擊廣告下載應用時,下載的是一個apk的安裝包。在安裝前,經常會被手機廠商以安全為由推薦到自家應用市場下載該應用,導致用戶的安裝渠道實際是應用市場渠道(不清楚安卓渠道概念的請自行百度)。這樣往往會導致,在頭條等媒體采買量增長時,應用市場渠道的新增量也會對應增長。
當然頭條等非應用市場媒體也意識到這種情況,推出了對應的措施,即由媒體和廣告主直接進行數據的打通歸因。大致邏輯就是:媒體將點擊廣告的用戶信息發送給廣告主,廣告主與自身激活(或其他行為)的設備對比,歸因后及可標定來源于那個媒體。
由于現在并沒有一個適用于各家媒體的通用標準,接入各個媒體的成本會比較高。市面上也有例如熱云數據的服務商,可以幫忙廣告主快捷的接入和檢測數據。但個人建議,最好由自己團隊開發。理由會在以后的文章中詳細說明。
在相對精準的得到獲客花銷和獲客數量后,獲客成本能夠很容易的得出。但并不是媒體A的獲客成本8元小于媒體B的10元就能確定媒體A更好,還要考慮不同媒體的獲客收益。
2. 獲客收益=獲客總收益 / 獲客數量
在獲客收益的計算上,比較流行的算法是LTV,即用戶的生命周期價值。這里需要注意的是,LTV不能只計算產生收益的用戶價值,而是所有獲客用戶的平均價值。LTV的計算并沒有一個通用公式,可以采用一些歷史相似用戶的數據進行回歸計算得出。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同行為的用戶的收益是不同的,這里可以采用倒推的方法,例如:可以先計算不同留存(次留、7留、30留)用戶的LTV差異,再倒推不同留存用戶在首次啟動時的核心行為的差異。
為什么要計算核心行為差異呢?
很多企業考核投放效果是按照留存指標,但是留存是有滯后性的,及今日用戶的留存只能在后天(第3天)得出?,F在投放早已不是過去“粗放”競爭的時代,投放效率是影響一個公司發展的重要一環。所以如果得出核心行為和留存之間的關系,將大大提高投放的時效性。 當然這里以留存為例,只是因為這是一種相對簡單且通用的方法。
通過以上公式,如果媒體A的獲客成本10元,LTV是12元,投資回報率120%。媒體B的獲客成本5元,LTV4元,投資回報則只有率80%,顯然媒體A優于媒體B。需要指出的是獲客成本和LTV都是動態變化的,需要實時的數據驗證和優化。
在產品收益來源上,很多app以廣告變現為主,在計算獲客收益時要考慮邊際效益,不能盲目樂觀。一是用戶點擊廣告的行為和意愿會隨著廣告曝光的增加而減小,二是很多app沒有議價能力,廣告收益依賴于頭條、廣點通、百度等聯盟。
明確以上兩個公式,可以在市場投放中更精準和高效,不僅“開源”也能“節流”,助力企業的發展。
本文由 @kobe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期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