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社區的通用框架
如果把“算法”概括為“內容分發”,則內容社區類產品架構可抽象為:“UGC+內容分發+社交互動”。
1. 內容社區的框架
詩沐老師的新書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互聯網的大部分內容、社區、社交類產品,大概都可以抽象為“UGC+算法+社交”三部分。我們把“算法”可以概括為“內容分發”,則內容社區類產品架構可抽象為,“UGC+內容分發+社交互動”。
做一個簡單的推論。
社區是一個貼近于真實世界的網絡交流平臺,人們來到這里就是為了交流。有的人發出聲音,有的人接收聲音,有的人說這個聲音不好聽那個聲音還不錯,他們之間有不同的職責和功能,組成了穩定的組織結構。
我們可以把社區里一個最基本的單元抽象出來,是由生產者、內容和消費者組成的。
如圖,生產者生產內容,消費者獲取內容并消費,并在消費過程中與內容生產者建立起雙向或單向關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社區最基本的運行單元。而整個社區則是,一個個單元的聚合體,生產者和更多的消費者建立關系,消費者和更多其他消費者建立關系,生產者也會和其他生產者建立關系,形成一個龐大的社交網絡,組成一個穩定的組織結構。
我們把基本單元的三個過程具象為我們常見的詞,如下圖:
這樣就得到了內容社區的基本框架,“UGC+內容分發+社交互動”。以下分開討論。
2. UGC
即用戶生產內容。社區是一個用戶通過一定方式進行自由交流的平臺,而UGC就是進行交流與表達的主要方式。按照內容生產難度的不同,暫時把內容分為兩類:
1)偏專業生產內容;
2)碎片化生產內容。
我們在這里不討論PGC和PUGC,把他們暫且歸類到偏專業生產內容。
偏專業生產內容,是相對來說有一定生產難度、需要時間去打磨的一些內容。比如微信的長圖文,b站的二次創作視頻,知乎的優質回答等。這些內容對生產者來說有一定門檻,需要花費時間去生產,對消費者來說也需要一定時間和精力去消費。
碎片化生產內容,指以記錄生活、表達自我為主要目的的個人動態。這些內容沒有固定格式,口語化,內容生產更自由,生產門檻更低。內容形態通常以文字、圖片、短視頻為主。
其實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大部分的內容獲取都是碎片化的??赡苡行┰S不同的是,偏專業內容在大部分情況下是沒有辦法利用碎片化時間生產的。
偏專業內容的生產門檻導致了生產周期較長,而碎片化內容則有著更多的內容生產者,更多的內容,和更多的交流機會。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大部分內容社區都以這兩種內容生產為主。不同的產品定位導致他們的鼓勵內容生產的側重點不同。微信的公眾號和朋友圈對應著兩種內容生產方式,給了大部分人不同需求的解決辦法。Bilibili,我們可以看到up主更新的視頻內容,也可以在動態欄里看到他們更新的動態,加強了用戶之間的聯系。不過重要的是,兩種不同的內容對用戶需求是互補還是互相侵占時長,影響到主業務的成長。
對于UGC,可以用以下幾個指標進行衡量:
1)UGC占比。內容是內容社區的基石,占比越高,當前社區內容生產氛圍越好;
2)內容生產量;
3)內容豐富度。內容種類越豐富,潛在的用戶群體越多,產品邊界越大;
4)內容顆粒度??焓值漠a品哲學,內容的顆粒度越小,越接近真實世界,表示贊同。
所以,對于UGC來說,社區的重點在于通過產品設計來保護內容,給予生產者反饋與鼓勵,引導更多的用戶參與內容生產,提高內容的生產量和豐富度,減小顆粒度,使生產的內容貼切社區氛圍。
3. 內容分發
有了足夠多的好的內容,我們還需要制定好的內容分發策略,使用戶可以獲取這些好的內容并進行消費。
現在的內容社區,大概有以下這么幾種內容分發方式:
1)搜索;
2)推薦;
3)用戶的主動探索。
搜索是用戶有著明確或比較明確的內容獲取目標,直接通過關鍵詞搜索尋找內容。但對于內容社區來說,豐富的內容庫是搜索的前提。
推薦是懶人最喜歡的功能,用戶最低成本獲取內容的方式。推薦常見個性化推薦和熱度推薦。他們通過對用戶喜好進行猜測,基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看似簡單機制進行內容推薦。好的推薦算法有無限可能,高內容匹配度,沉浸式的用戶體驗。缺點是比較吃數據和技術,往往沒有這么好的推薦算法。
主動探索是用戶的主動行為,去發現尋找內容,并產生關系沉淀。內容的源頭有這樣兩個,內容生產者和內容分類。內容生產者是內容的真正源頭,吃到好吃的雞蛋,去尋找下蛋的母雞,可以獲得更多符合口味的雞蛋,并有一定幾率以他們為節點發現更多偏好內容。內容分類是按照一定因素產生的內容聚合,貼上同一標簽的內容我們往往都會感興趣。如各興趣社區的圈子,通過不同的興趣進行內容聚合,聚集到這里的用戶往往會對這個圈子的其他內容產生興趣。
我們可以看到內容分發的重要之處,而關于內容分發有以下幾個指標進行衡量:
1)內容匹配度。內容分發的本質是為了讓用戶更高效率的獲取想看的內容,高匹配度的分發策略可以讓用戶獲得源源不斷的合適的內容,達到沉浸式的體驗。
2)內容曝光度。指庫存內容被曝光的可能性。根據二八定律,僅有20%的內容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的需求,而更多長尾的內容是沒有機會進行曝光的。一定的曝光度可以發掘出長尾內容中的優質內容,促進內容的流動性;
3)內容復用率。指同一個內容可能出現在不同頁面的可能性。高復用率的內容有更多的曝光機會,可以促進內容的流動性。
以上三點中,對消費者來說,內容的匹配度直接影響到用戶體驗,最為重要。而內容曝光度和復用率,則是內容生產者的利益和社區內容資源的利用程度。三點的保證,才可以促進社區的健康成長。
4. 社交互動
UGC是基石,內容分發是內容獲取手段,而社交互動才是社區的靈魂。
我們之所以來到這個社區,就是為了表達與交流。我們通過點贊和反對表達態度,通過評論、分享和彈幕進行交流。一次次的相似性或偶爾一次的共鳴,用戶之間就產生了關系。用戶與用戶之間,用戶與內容之間。沉淀下來的關系鏈,構成了龐大的社交網絡,社區也就有了生命力。
關注流是我們最常見的功能。通過關注把用戶連接起來,用戶雙方可以及時查看對方動態并產生互動。
基于關系的不同,我們可以發現關系鏈條有兩種模式:網狀,點狀。
在去中心化的用戶關系下,用戶之間關系平等,流量相似,內容的生產和曝光權限差別不大。這樣的結果會促進所有用戶的內容生產積極性,有機會被看到,關系平等則交流無壓力。我想起了即刻的社區氛圍,每一個用戶生產的內容都有可能被看到,不扶持kol,自由言論,平等交流。
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點狀的用戶關系鏈,典型的是微博。用戶的話語權并不平等。每一個大V都是一個巨大的流量體,他們自己就是一個品牌。但對于平臺來說,更需要留住他們,留住這個節點下方連著的關系網絡。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衡量用戶關系。
1)關系密度。即每一個用戶和多少其他用戶產生了關系,關系密度越大,關系網絡越穩固,這個用戶流失的可能性越小;
2)關系強度。也就是親密度,用戶之間的互動頻率,互動行為等。
用戶關系來源于共鳴,也就是共同點。稀釋了茫茫人群里排擠不掉的孤獨感。這種用戶心理的滿足,才是社交互動里最關鍵的一點。
5. 其他
UGC生產內容,通過好的分發策略使消費者獲得喜歡的內容,用戶參與互動建立關系,正向反饋激勵生產者進行內容生產,刺激更多用戶參與內容生產,使多方受益,正向循環。UGC是內容基石,內容分發使滿足用戶需求的手段,以此產生的關系鏈是產品真正的護城河。
這篇總結文寫得大還不一定全。筆者最近看了好多好多關于內容社區的文章,有思考,但還不深刻,暫時對已知內容做一個小總結。另外,大三,上海,日常求撈。
本文由 @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你好內容顆粒度怎么判別呢
大三的孩子真棒
你好,我們是一個做新型社交的創業團隊,有機會可以聯系一下嗎?可以的話麻煩發微信到wkyu@ascendfuture.com
你好,看了你的文章,可以微信交流嘛
厲害,受教了
審核機制呢
總結的不錯
圖是真的丑,文是真的棒??
博主都說到點上了 總結的非常好 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