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 產品方法論(三):內容產出的流程以及內容團隊的運營、協作與 SOP
內容的產出可以分為五個階段:采集用戶需求,進行分析 → 收斂需求成專題 → 模式化生產內容 → 排程推送管道 → 快速測試與迭代,建立社群培養用戶習慣。
本文大綱:
- 內容行銷的五個運營流程;
- 結論:內容行銷,盡可能模式化,才有跡可循。
第一篇先總論了用戶增長&內容行銷的方法論,介紹 SaaS 企業工具的產品核心、To B 與 To C 營銷的最大差異在于決策鏈上多了“評估”這個環節。
第二篇則是進一步談 B2B“行銷與運營”的誤區,不建議追求大量曝光與傳播,應追求的是“轉化”,以及如何運用 Inbound Marketing 的方式,讓企業用戶認為你是個值得信任的品牌。
【運營】?透過一系列步驟去“生產內容”,目的是提高產品的價值,讓用戶的黏度、活躍度提升。
運營主要可分為兩個階段:
- 拉新(Leads)、使用(User)、付費轉化(Active)
- 用戶管理和維系(VIP, Referral)
而接下來的第三篇,是 Inbound Marketing 概念的應用呈現,也就是俗稱的“內容行銷”。
我會用一整篇,分享我在 JANDI 的“內容產出流程”,每一個環節為什么這樣設計,用了哪些工具與方法來協助我,以及如何模式化運作。
內容行銷的五個運營流程基本上可以分為“五步驟”:
- ?采集:用戶需求分析,定位內容運營目標
- ?專題:將用戶需求,轉為產品需求
- ?創作/編輯/審核:模式化生產(以 Airtable 作為專案追蹤與數據資料庫)
- ?推送/排程:別急著吃棉花糖,等待時機
- ?快速測試/獲取回饋/保持互動:建立社群、培養用戶行慣
一、采集:用戶需求分析,定位內容運營目標
第一個階段,我們必須先“采集”,但這個采集的受詞并不是內容素材,而是“用戶需求”。
生產內容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企業目前所處之環境、有多少資源、要達到什么目標,才能開始行動。
- 根據現階段的運營目標,進行“用戶需求分析”,定位受眾的輪廓,找出對應的內容偏好。
- 確立內容標準(背景與內容?如何與企業品牌價直觀連結?文章撰寫方向?),并且訂出本次內容運營的目標(流量、轉化的指標)
用戶需求分析:用戶?場景?問題?解決方案
用戶需求分析,建議使用思維導圖軟件,快速展開,并且有效地排序優先順序。
- 用戶:公司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哪些潛在用戶?想要哪些用戶看到我們的內容?
找出目標用戶群中,共同特征的集合。如:科技公司老板主管、新入職場的工作者、活躍于新創活動的大學學生。 - 場景:分析上述用戶,在什么情況下會對這個內容感興趣、有需求?
這些目標用戶群,他們在特定場景中,普遍上會遇到的場景,環境的各類客觀事物的集合,包括時間、空間等。 - 問題:分別在上述場景下,會有什么問題、需求與挑戰?
用戶群在這場景下的痛點?當客觀環境與事物反應到人物身上,回饋出來的情緒與需求點? - 解決方案:現在的解決方案可能有什么?
二、專題:將用戶需求,轉為產品需求
第二個階段,將上一階段發散完的“用戶需求”,收斂成“產品需求”。
以內容行銷這個環節來看的話,其實就是“內容規劃”。
而在 JANDI 內,我們稱為——專題。
也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我們的內容生產必須符合此方向,讓“內容有包圍性”,也讓我們的用戶讀者,可以更全面性的了解這議題。
舉例來說,在 JANDI,我們每隔幾個月會依照當時的行銷策略、研究用戶狀況、時間與環境趨勢,推出相對應的專題,例如 2018 年尾時,搭配新年,推出了以“轉型、除舊布新”為主題的內容專題。
三、創作/編輯/審核:模式化生產(Airtable)
再來是第三個階段,當專題設定完成后,就有了個方向可以去搜集內容素材,開始撰寫內容了!
這個階段是個漫長的流程,既然有流程就有模式化的流程圖:
FAQ:為什么用 Airtable?
因為 Airtable 算是個全方為的智慧型資料庫了,除了最基本的資料庫檢視之外,還有日歷檢視(一覽文章的預定發布日),看板式檢視(快速了解每個內容的狀態,哪些 Delay 要處理,哪些還沒作圖)。
甚至,還能配合函數,將 utm 網址自動化產出,將一個文章設定一個 ID,就能自動產生對應的 utm 追蹤網址。
不只是資料庫的標準備配:“分析數據”好用,還能做專案管理,雖然介面全英文,但真的無可取代,有空的朋友也可以試試玩玩
我們每篇文章,都會有一個專屬 ID ,例如圖中“TWM_Productivity_062”(臺灣,Medium,Productivity 系列文章第 62 號),而我們的 CTA 的 utm 追蹤碼是:(網址會導到官網的用戶注冊頁面)
www.jandi.com/landing/#/zh-tw/campaign?campaignName=XXX&campaignSource=medium&campaignMedium=blog&campaignDest=register
其中的 XXX 就是該篇文章的 ID,這是我們公司自行開發的追蹤系統(類似 Google Analytics),若有人點擊此網址時,后臺會紀錄他之后的行為:
這邊分享一下 Airtable 自動化的函式(Formula),可以拿去參考,如何建立自動化的一串文字(我個人當時是研究了 1 個多小時才成功找到方法):
http://T(“www.jandi.com/landing/#/zh-tw/campaign?campaignName=”) & {文章 ID} & T(“&campaignSource=medium&campaignMedium=blog&campaignDest=register”)
Hint:{這邊是變數},其他都是常數。
四、推送/排程:別急著吃棉花糖,等待時機!
第四個階段,并沒什么太特別的要點,算是標準流程——根據你們目標用戶的使用習慣,找到相對應的時間、管道,推送給他們。記住,不是寫完就發,別急著吃棉花糖啊。
以我們自己來說,擁有主要下列四個管道,推送我們的新內容:
- 臉書粉專
- Intercom In-App 通知推播
- 電子報
- Medium Publication 訊息
當然,還有跟其他外部媒體合作轉載文章這個管道,但這等我在下一篇“談數據”的時候,再來好好聊聊“合作轉載”需要注意的事。
五、快速測試/獲取回饋/保持互動:建立社群,培養用戶行慣!
最后,第五個階段,就是簡單粗暴地快速測試并且迭代。
與用戶保持互動,獲取回饋,目的是“培養用戶參與內容”的習慣。
切記,至少要有一個推播內容的管道,是可以與用戶保持高頻率互動的。
像是我們的互動管道就是“臉書f粉絲專頁”,會在每一次專題的開始與結尾,透過懶人包&臉書機器人的方式,與用戶保持互動,并且快速測試,獲取回饋。
結論:內容行銷,盡可能模式化,才有跡可循
“內容行銷”是個公司由內,把自己的品牌價值觀往外運營的過程,當然一個人也能做到,但在 B2B 的場景下,這并非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事。
畢竟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人好好把關。我這次分享的“五步驟”,基本上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一個負責人(團隊),整個流程才會完整。
- “采集”用戶需求進行分析、內容運營目標制定 ? 用戶&運營部門
- 將用戶需求與公司現況提煉出“專題”?專案經理
- “創作/編輯/審核”,開始模式化生產內容 ?內容運營團隊
- 內容的推送與排程,內容運營團隊??專案經理
- 快速測試/獲取回饋/保持互動 ? 社群運營團隊
一開始,我們團隊只有少少的人,每個環節只能勉勉強強做到關鍵項目,沒有辦法顧慮到細節。
但現在,團隊已經漸漸成熟,開始有了負責專題制作、社群互動與懶人包、用戶分析的專業靠譜同事,所以整個內容運營的流程才能穩定發揮,持續輸出品牌價值觀的內容。
最后,盡可能地讓流程變成一個 SOP 模式化,無論讓大家有跡可尋、更好協作之外,也是為了未來的新進同事,能有個路徑能快速上手。
就像我這系列方法論,也是希望讓有需要的朋友們,能有跡可尋,找到參考運用在自己的工作上,不一定立即見效,但至少有個方法可以參考,可以去驗證。
這是我在 JANDI(跨國 B2B 新創)2 年經驗分享的系列文第三篇,謝謝你看到了最后!若喜歡我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分享的內容,歡迎按下喜歡(贊)、打賞,以及給我回饋,分享給更多需要的朋友!這將是我持續分享的能量來源,謝謝!
相關閱讀
B2B 產品方法論(二):如何用 Inbound 集客式行銷,達到產品廣告化?
作者:侯智薫,微信ID:raymondhou0917,領英:www.linkedin.com/in/hou-raymond
本文由 @侯智薫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看完之后真的是受益匪淺,讓所有付出都可以沉淀,讓所有沉淀都可以重復
侯老師 棒棒噠~(?≧3≦)?⌒☆
很不錯,還會不會有四?
謝謝肯定!
當然,有始要有終嘛,預計明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