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訓練營+社群”模式,進行高流量轉化
為什么訓練營模式會這么火爆?其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會是在線教育的新風口嗎?
不記得是哪一年,我的朋友圈里突然出現了一個訓練營類的產品,很多人在朋友圈發“xxx166天,221589字【xx閱讀】”,我就心想,這個不就是打卡嗎,怎么這么多人在學,能有效果嗎?
就這樣帶著疑問,筆者一直觀察訓練營類型的產品,看著無數利用此模式崛起的產品出現和刷屏,比如成長兔英語(原名“寶寶玩英語”)、長投學堂、小步在家早教等等。
也許是因為訓練營模式的教育產品很火爆,一些自媒體、知識付費玩家也開始入局,比如新世相推出的水滴閱讀和元氣讀書。
這就很有趣了,為什么訓練營模式會這么火爆?其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會是在線教育的新風口嗎?這些都值得好好探求一番。
為什么要做訓練營?
做運營有一個習慣是一定要有的,那就是問為什么,這能迫使自己回答策劃活動的目的,也會給自己執行活動的理由。
訓練營作為非常有效的轉化模式,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這是需要先想清楚的,就我的觀察和經驗來說,訓練營有這樣一個根本目的:集中流量,高頻轉化。
具體一點的話,可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高效、系統地培養用戶某方面的能力
訓練營這樣的詞匯,在以前的線下環境下意味著封閉、集中,目的是希望利用安靜的環境,可以讓學生或隊員集中精神,通過系統地練習來快速提升實力,是一種高效、系統的方式。
在線上,訓練營高效、系統的特性依舊沒有變化,只不過環境變成了社群,授課方式變成了音視頻,練習方式改成了手機打卡。
雖然說訓練營是很優秀的模式,但真正能通過線上吸引用戶參與還是它的主題,一般來說,訓練營的主題要側重培養用戶某方面的能力。比如:長投學院的理財訓練營、股票訓練營等,側重提升某一具體的投資能力,家長大學的作業管理訓練營、專注訓練營等,目的培養某一具體的學習能力。
2. 創造群體效應,增加用戶粘性和付費幾率
線上的訓練營一定是與社群做結合的,這是因為社群有群體效應,主要包含五個方面:
- 助長效應:群體對成員有促進、提高效率的效應;
- 致弱效應:群體對個體的行為能帶來積極的效應的同時,也會帶來消極的效應;
- 趨同效應:個體在群體規范效應下,縮短差距,而趨向于相同的意見、觀點和行為傾向;
- 從眾效應: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自己的觀點,在意見和行為上保持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致的現象;
- 墮化效應:個體在群體中的工作成果不如單獨一個人工作時那么好的一種傾向。
以上五個效應是訓練營模式下活躍用戶、轉化用戶的關鍵因素,也是要求社群內成員進行打卡、討論等動作的原因,比如:成長兔英語讓用戶在群內分享打卡截圖利用的是趨同效應;讓學員主動提問利用的是助長效應;在群內相互曬孩子的學習成果,以此影響其他用戶的購買決策,利用的就是從眾效應。
3.?打造專業化內容,降低用戶決策成本
訓練營屬于高效系統的學習方式,其內容也是專業化的,這種專業化體現在兩個方面。
- 一是老師的專業化,授課老師需要是某領域的專家或大咖,比如十點讀書的《史記精讀班》,授課老師就是名校的歷史系碩士,有較強的專業背景,容易讓人信服。
- 二是體系的專業化,在用戶正式報名前,是通過體系的呈現來感知的,課程體系越系統、越合理,用戶買單的可能性才越大。
比如家長大學的《高效作業訓練營》,通過展示「四大權威測試+八大能力培養」,讓家長能全方位了解課程的價值,知道孩子的作業問題可以真正得到解決,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自然就傾向于付費。
其實,通過內容的專業化來降低用戶決策成本,是基于影響力六要素中「權威」要素的使用邏輯,其本質是信任傳遞,就是把權威「自帶信任」的性質轉移到產品上,從而影響用戶心理。
所以,總的來說,通過高效系統地培養用戶能力、利用群體效應高概率轉化、打造專業化內容降低決策成本,這三點決定訓練營模式必須作為轉化用戶的有效工具而存在。
訓練營的運營策略
訓練營的運營幾乎覆蓋了海盜模型(即AARRR)的任意一環,接下來就利用改進后的海盜模型來說明訓練營的運營策略。
1. 拉新
訓練營的拉新方式主要有兩種:付費投放和裂變獲客。
付費投放主要指在一些粉絲量大的公眾號投放,需要考慮公眾號的粉絲群體與訓練營是否匹配、公眾號的常規轉化率、頭條和次條價格等,目的在于核算ROI,爭取最低的獲客成本。
裂變獲客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也是多數訓練營產品推廣的首選方案,常用手段有拼團、分銷、轉介、邀請、助力等。
- 強制轉發:最常規的玩法,但想要增長就必須在乎細節,看到最多案例的是網易云課堂,比如邀請徐志斌講的小程序增長訓練營。
- 贈一得一:讓用戶主動把課程贈送給好友,好友可直接免費報名,好友報名后用戶也會獲得該課程的免費報名資格。
- 階梯邀請:設有階梯獎勵,不同邀請人數,獲得不同獎勵,獎勵力度由小到大,一般后者包含前者的邀請人數,被邀請者報名訓練營才算邀請成功。
- 拼團:拼多多式裂變,比如圈外同學的深度閱讀訓練營,就是三人1元拼團模式。
- 分銷:個人品牌的付費訓練營,像5天朋友圈營銷訓練營之類,多數采用分銷的方式。
2. 促留
對于訓練營來說,促活和留存基本是一體的,即讓課程的完課率和打卡率更高。
因為留存是為避免群內的成員流失,如果促活一定成功,高留存(僅對社群本身而言)就是自然的事情,所以,我把原來的海盜模型縮短為拉新-促留-轉化-傳播四個環節。
那如何對用戶進行促留呢?從提升完課率與打卡率入手,建議使用上癮模型,即按照「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設計學習行為,接下來依次拆解:
(1)觸發
分為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外部觸發即每天在社群的上課提醒和打卡提醒,如發布群公告、發紅包等,內部觸發則是課程內容及上課形態對學員的影響,這是觸發能否有效的核心關鍵點。
課程內容應根據用戶需求和權威體系進行打磨,上課形態應以沉浸感為原則,比如:直播、熊貓小課的對話體,更容易吸引注意力和增加互動性。
(2)行動
通過內外部觸發(即提醒和上課)后,學員會在“想檢驗學習成果”的動機下完成特定舉動,即練習和打卡,不過,根據「行動=動機+能力+觸發物」,想讓學員順利完成練習和打卡,需要讓這種行為簡便易行,即練習和打卡的方式不需要學員花費學習成本。
針對這一點,需要從兩方面來考慮:
- 一是練習和打卡的內容,最好選擇耗費時間較少的內容,比如做較少數量的選擇題、做幾分鐘的實踐題等;比如長投學堂就用較為簡單的“測一測”來檢驗學習效果,并且附上正確答案。
- 二是打卡的具體方式,這可以選擇用打卡類小程序解決,比如成長兔英語開發了打卡小程序,讓家長上傳截圖,并生成海報和話術。
(3)多變的酬賞
在打卡環節,很多訓練營選擇讓學員寫文字或做導圖,這明顯不符合簡便易行的原則,需要極高的酬賞做為驅動力,而這種驅動力設置得如果合理,對學員學習的投入會非常有效。
酬賞一般分為三種,簡單列舉每一種的運營策略:
- 社交酬賞:人天生渴望被認識,據此可設置提問交流環節,引導學員分享觀點等來滿足;
- 獵物酬賞:滿足某種需求的物品就是獵物,如金錢、信息、資源等,相應的策略則有組隊打卡分獎金、堅持打卡得稀有資料等,比如成長兔英語就用打卡滿10次送雙語寶盒作為激勵。
- 自我酬賞:即對愉悅感的渴望,據此可在原課程基礎上設計一個高難度挑戰活動,用來激發學員參與熱情,讓他們感到學有所用。
(4)投入
通過觸發、行動、酬賞三個步驟,基本就能改變學員的行為,讓學習變得持續,不過,使學員自發持續投入特訓營的學習,顯然對促留更為有用,而據此可制定的運營策略,是將聽課與打卡游戲化。
根據PBL模型(點數、徽章、排行榜)進行設計,可以規定聽課和打卡可獲得積分或金幣,并且用來進行兌換和打賞,像成長兔英語就有用于兌換積分的商城;不同學習天數對應不同等級;定期更新打卡排行榜,像運營研究社的社群有比較系統的積分體系,可以實時查看積分排行與對應等級。
3. 轉化
在促留環節,用戶的轉化工作就可以進行,在保證有效利用訓練營可承接性的基礎上,利用價格手段能有效提升銷量,比如提醒領專屬優惠券、強調剩最后多少名額、告知多久后漲價等。
比如新東方在其訓練營推出的「1元福袋」秒殺活動,里面為原價1999元的音頻課程、伴讀課程、圖書補貼、課程補貼等,設置限時、限額、收益卡等營銷策略,極大增加了社群用戶緊迫感和轉化效率。
另一類轉化手段是利用顧客證言和權威背書與群體效應結合,比如成長兔英語就常在群內發布學員學習英語的小視頻,并且系統地介紹課程體系和老師背景,以此來吸引家長付費報名,而如果引導用戶在群內發付費截圖、喊我已購買之類的口號,轉化效果更佳。
4. 傳播
訓練營的傳播環節一般有三種形式,即打卡分享、榮譽激勵和效果外化。
榮譽激勵主要指給學員頒發結業證書、獲獎證書,肯定其堅持學習的態度,用戶以滿足炫耀心理,比如長投學堂的小白理財訓練營結束辦法畢業證書,如果設置的精美會非常有傳播欲望。
效果外化則指學員經過訓練營的學習所得到的效果提升,屬于口碑傳播,與產品的內容、服務質量有非常大的關系,比如設計特殊的測試類h5,展示用戶的學習水平、競賽排名、特別表現等,讓用戶去傳播,滿足炫耀的欲望。
不過,榮譽激勵和效果外化較適合于做營收的訓練營產品,多數訓練營還是靠打卡分享來獲得持續的傳播曝光,典型方式是轉發打卡海報或鏈接,把打卡天數、打卡金句、報名入口做為展示素材,以吸引學員的身邊人加入。
當然,除了常規的打卡分享,補卡也可以作為傳播的手段,比如:新東方設計了裂變補卡機制,漏了某一天打卡,可以邀請4位好友助力完成補卡,顯著提升了拉新效率。
總結
訓練營的目的是集中流量、高品轉化,主要體現在高效培養用戶能力、創造群體效應、利用專業內容降低決策三個方面。
訓練營的運營策略圍繞拉新、促留、轉化、傳播來進行,其中促留環節可參考上癮模型進行用戶學習行為的設計,以此來增加轉化率。
#專欄作家#
獨孤傷,公眾號「獨孤運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年度專欄作家。裂變研究者,運營老司機,教育行業觀察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好清晰,謝謝!
想交流訓練營運營, v:solitude900
大佬,有關注你的公眾號,寫的都非常好
學到了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