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品牌養成記:是滿足需求,還是創造需求?

1 評論 4582 瀏覽 30 收藏 13 分鐘

好的品牌,在想盡辦法滿足需求,而成功的品牌,在想盡辦法創造需求。

好的品牌因為解決了消費大眾的痛點和難點,被消費者所記住,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但也僅此而已。而成功的品牌則進入另一種境界,因為創造了消費需求,所以引領著時代潮流,帶來口碑和賣貨的雙豐收,在成為爆款品牌的路上急速飛馳。

滿足需求的品牌是有發展上限的,而創造需求的品牌沒有上限。

隨著時代變遷,當人們完全不再為衣食住行等底層需求而發愁的時候,漸漸的就會萌芽出一種心理層面上的需求(正如馬斯洛需求理論當中提到的)。這種需求會深深藏于在人心深處,難于察覺,就連當事者也不清楚自己的下一個需求究竟會在哪?

也就是說,這種需求會是即時的、突發的、不確定性的。我把這種需求定義為是一種非剛性的隱性需求,這種需求不一定非要滿足,但是可以去創造!而需求創造將是成功的品牌或產品策劃的主旋律。

KINDLE在被發明之前,人們是沒有捧著個電子屏閱讀的需求的,這聽起來也與紙質閱讀的習慣大相徑庭。但是,KINDLE面世后,人們被其優異的閱讀體驗刷新了認知,就再也沒有理由拒絕這款產品了,所以你能在地鐵、在咖啡館經常碰到沉溺于KINDLE的用戶。

美團外賣在投放市場之前,人們是沒有在線上瀏覽附近商家進行外賣點餐的需求的。就算有,但消費者自己也沒有意識到。

但美團這樣做了,經過廣泛的推廣,點外賣習慣逐漸被培養起來,商家+外賣平臺+用戶的生態也隨之形成,消費者形成了一種新的點餐需求,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了巨大的消費鏈。

在第一款共享出行APP——OFO單車問世前,人們有沒有騎個共享單車進行短途出行的需求,但OFO面世后,消費者由衷感嘆:這也太方便了!大量用戶也隨之蜂擁而入。

正如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所說: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里說:消費主義指的是,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實際需求”,而是不斷追求被制作出來的、被刺激起來的欲望。

所以,創造需求我們可以這么理解:我們盡力滿足的是用戶已知的需求,試圖創造的是用戶未意識到的需求。前者是在已知范圍內尋找最優解,后者是在未知中探索能滿足欲望的其它可能。

創造需求=激發潛在需求+滿足潛在需求

市場千變萬化,新的消費需求層出不窮,創新的第一個層面就是企業打破常規、生產新的產品或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善謀者遠行”,最高層次的創新是讓企業把握趨勢,預見問題,在越來越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費者人群里,創造和激發消費需求。

正如阿里巴巴CEO張勇所說:“通過對消費者的了解,對消費者的洞察,對消費者行為數據的背后,看到消費者潛在的需求。然后,通過我們產品的創造,通過我們的營銷、銷售,通過我們的服務,各種方式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創造更多消費者新的需求。”

一個好的品牌,首先應該滿足生命之必需,在人們生活中擁有十足的存在感。這類品牌都在強調要找到用戶的“痛點”、要做“剛需”,就是你的品牌一定要直面用戶的問題。要么告訴用戶,你的品牌能夠幫他解決什么問題;要么提醒用戶,你不買我,生活中就會面臨什么問題。

如果品牌不能直面問題、產品利益無關痛癢,那么用戶就會覺得你可買不可買,跟現在的產品沒什么兩樣。高效、持久、超預期、低成本的滿足用戶需求。只有如此滿足需求,才能讓用戶覺得有用、好用、愛用。而在此之上的品牌則是基于需求創造的視角。

隨身聽的發明,能說是發現消費需求并滿足了需求嗎?

顯然不是,“隨身聽”實際上是SONY公司基于消費者對更好地收聽音樂的潛在欲望創造了需求,引領了需求。

比如:奧利奧通過“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的使用習慣教育,跟牛奶組CP的強勢綁定,創造了一種新的消費需求,牢牢地占據著行業內全球銷量第一的寶座。

基于需求創造打造的品牌,還會和社會地位、心理優越感、理想自我形象、美好情感體驗、上流生活方式關聯在一起。在剛需屬性以外,為用戶構建了一個美好的消費場景,創造用戶的虛擬渴望。

某種意義上講,需求創造的營銷之路就是造夢之路,它是向消費者販賣一種承諾——擁有了我的產品之后,你會變得更美、變得更睿智、變得更有審美、變得更有格調、變得更有魅力等等。

創造需求也是在販賣情感共鳴

斯萊沃斯基在《需求:締造偉大商業傳奇的根本力量》提出了成功創造需求的六大關鍵:

  1. 魔力:創造無法割舍的情感共鳴;
  2. 麻煩:解決顧客沒開口告訴你的困擾;
  3. 背景因素:看似無關的因素左右產品成?。?/li>
  4. 激發力:讓“潛在”需求變成“真正”需求;
  5. 45 度精進曲線:緩慢的改進就等于平庸;
  6. 去平均化:一次增加一類顧客。

全球那么多咖啡品牌,更高端、更實惠的品牌也有,但為什么星巴克總是能獨占鰲頭?

其真正原因在于:星巴克近40年的宣傳中,都販賣了一個美好需求——激發人類靈感。

星巴克的設計思路是:當你在品嘗一杯咖啡時,你所聽的音樂、你所坐的沙發,整個店內擺放的家具、墻上掛的油畫、店員和你的寒暄,其實都是為了創造一種舒適的咖啡體驗,讓你更好的與人交流、思考。這才將星巴克與其他咖啡品牌區別開來,打造了家和公司之外的第三空間。

你需要為一杯星巴克走個800米嗎?你不需要,但你想要。

就飲用水市場而言,兩塊錢的農夫山泉已經完全滿足了用戶對于喝水的需求,但是高端水品牌(依云、恒大冰泉)卻主張說要喝更好的水,打著如適度的堿性、豐富的礦物成分、富含電解質,對人體機能有更多益處等噱頭。

事實上,不論喝哪個品牌的飲用水,消費者自己是無法感知到區別的,但高端水品牌通過“消費者教育”完成了需求創造這一過程,也就通過大量宣傳砸出了高端水市場。

在iphone出現前,人們對于工業美學和便利設計是沒有意識到這種潛在需求的,但新IPHONE面世后,總能在席卷全球引發搶購,似乎他們一直在期待這樣的產品面世。但其實即便沒有蘋果和安卓,人們依舊能愉快地把玩其它智能手機,而不是抗議要更少的物理鍵、更大的觸摸屏等等。

一個成功的品牌,不僅要成為用戶的必需品,還要讓用戶感受到品牌的美好,提到品牌能夠產生更豐富的聯想和體驗,通過產生情感共鳴激發用戶潛在的消費需求,這樣才能牢牢抓住用戶。

需求創造三步驟:

1. 用戶洞察

由于用戶需求往往是浮于表面的解決方案,并不代表用戶的真實需要,因此可以通過深入洞察去觸及對方的潛在欲求。或者分析用戶的復合型需求,比如:大量運動后有喝水的需求,但其實用戶還消耗了能量,這就是功能性飲料的切入點。

2. 產品定位

梳理出用戶需求背后的所有欲望層次,基于產品定位,提出創造性的解決辦法。

比如:傳統音樂產業中,用戶想要聽音樂,廠商之間通過音質的提升相互競爭。但其實犧牲一部分音質能換來更多聽音樂的場景(如通勤的地鐵途中),用戶也愿意買賬,于是隨身聽就成了新需求。

同樣的道理,后來音質較差、但小巧輕便的MP3變成新需求。

3. 營銷引導

僅有創造是不夠的,此時就要通過營銷手段去引導用戶的需求,解決信任問題。

市場教育是一個必需的過程,很多新需求的創造可能消費者自己本身都沒有意識到,要為消費者搭建一個合理的消費場景,去引導消費者形成使用習慣。

比如:人們本來沒有對口香糖的需求,但人的天性中又存在社交、認同、尊重等需要,于是綠箭就以“清新口氣,你我更親近”引導用戶而大獲成功。

等市面上幾乎所有口香糖品牌都關注“清新口氣”同一個需求點時,益達又打出“無糖口香糖”這張牌,把關注點移到“關愛牙齒”并培養消費者對木糖醇的信任,等取得用戶信任并存在對口香糖的需求后,益達開始引導消費者的習慣:“吃完喝完嚼益達”。需求不斷被創造,消費者習慣不斷被培養,品牌的生命力也在不斷被重塑。

凡是未曾有過的新功能或是新產品,都可以依循“洞察-定位-引導”的方法論去創造新需求。

在用戶需求和被滿足之間不斷地被推翻革新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焦慮,當下比注意力經濟更為稀缺的是理解“消費者意圖”,深入挖掘消費者的潛在性意圖,并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式,是打造成功品牌的必經之路。

我們不能只做需求的搬運工,更要做“看不見的需求“的創造者。

 

作者:404號房客

本文由 @公關之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不錯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