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益營銷,扎克伯格沒告訴你的那些事兒
最近,關于扎克伯格夫婦捐出他們所持99%的Facebook股份的新聞,被社會各界炒的沸沸揚揚。我一直想寫一篇關于公益營銷的文章,也不枉費我從畢業后就在慈善領域摸爬打滾了6年多,正好借這個時機,寫一寫,對于運營推廣人員,對于創業公司,公益這個概念到底如何利用,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公益是一塊很好的敲門磚
這個標題,我覺得能解釋一切。當你在獲取某項資源感覺費力的時候,不煩試一試,結合一點公益,或許就能迎刃而解。
比如,想邀請一位明星參加你的活動,或者想請他幫你轉一條微博,常規方式可能需要幾十上百萬的費用,如果是一個公益活動呢?或許只需要幫他解決差旅費就可以了。連續幾年被評為“中國首善”的陳光標先生,依靠高調慈善獲得了巨大的曝光量,等到他去一些城市去談合作的時候,慈善成了他的名片,政府公關迎刃而解。王老吉每次捐贈都是1個億,全國媒體都在幫他做傳播。深層次的原因,企業做公益,是可以依靠《公益事業捐贈管理條例》,享受捐贈免稅的政策。對于初創公司,建議可以思考下如何與一些公益組織合作,獲取一些資源。
被玩吐了的“轉1次捐1元”
轉1次捐1元,最大化的時候,是在新浪微博如日中天的時候。公益話題,在早期也成就了新浪微博,薛蠻子、鄧飛的微博打拐,是微博最早活躍的話題之一。萬能的微博、微公益,是當時最火的公益微博之一。微博每轉發1次,某某企業就捐贈1元,有上不封頂的,有封頂100萬元的,基本上入駐微博的企業,應該都玩過1次。到最后,轉發微博的人都是看誰轉的價格高,才幫著轉,味道就變了,也被企業玩吐了。
這是一個公益營銷的典型模式,衍生版本還有每銷售1件衣服,就代表顧客捐贈多少元;捐贈給某某基金會,專項用于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解決什么問題,捐贈的地方一般都會用企業的名稱去冠名。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給予了企業營銷賦予了愛的力量,讓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感覺到了正能量的指引,這種模式一般都會有時間限制,捐贈上限限制。大型企業一般會把這個事情放大,召開一個發布會,把幾個受助對象請到現場,用故事和眼淚去打動消費者。微信時代,這種轉1次捐1元的模式沒有推行起來,很大原因是微信限制了誘導轉發行為。
互聯網+公益,才剛剛開始
前段時間,微信的“兒童失蹤預警平臺”上線,朋友圈一下子炸開了鍋,再次見證了互聯網+公益的力量。其實,中國的公益慈善的圈子很小,而且信息化技術化的程度相比企事業單位,要遠遠落后許多,很多大的跨國企業,尤其是技術性企業,每年都在為NGO輸送技術培訓、技術人才志愿者以及技術設備,縮減數字鴻溝。從中國來看,騰訊公益、阿里巴巴公益、百度公益,都是在利用各自的優勢,幫助NGO籌款和傳播,比如百度的搜索公益、騰訊的樂捐以及QQ、微信平臺的導流,阿里巴巴的公益寶貝,首頁的公益廣告扶持等等。
回到互聯網創業公司和產品運營人員角度來看,互聯網+公益,充滿了大量的機會。對于運營推廣人員來說,一個有愛的產品,可以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的產品,一定是有傳播力的。比如運動健身類的APP,就可以和壹基金的為愛行走結合;視頻類的產品,可以和公益組織合作,制作傳播一些公益廣告;電商類的APP可以幫助農民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等等。
對于互聯網創業公司或技術型人才來說,關注一下互聯網+公益的項目和機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國外的TOM網站,買一捐一的鞋子電商平臺,現在估值超10億美金;國內的互聯網公益平臺,除了BAT以外,初創的有善淘網(電商)、公益寶(綜合平臺)、路人甲(惠捐平臺),這幾個平臺都獲得了大大小小的天使論融資。此外,前幾天,我看支付寶公益的負責人魯達,也出來專職做互聯網公益了。
除了做純公益的平臺,一些利用公益理念和模式的互聯網平臺,也是值得創業者去借鑒。比如小額貸款公益平臺,老人救援類智能硬件以及背后的公益援助,為你讀詩音頻公益資源等等,商業模式也很清晰。
總體來說,無論是運營推廣,還是互聯網創業,公益慈善都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向,大家可以考慮一下。
作者:楊浩。某互聯網創業公司公關總監,7年以上品牌推廣經驗,百度閱讀平臺認證作家,《創業邦》專欄作者,《從零開始學推廣》社群發起人。
本文由 @楊浩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你好,你的見解很獨到,希望能夠跟你交流!
那三個公益網站全打不開啊 感覺運營不下去了吧
有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