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云音樂的評論氛圍是怎樣運營的?
在四大門戶網站之中,網易新聞的評論氛圍是最好的,概莫能及。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網易云音樂推出較晚,但很多地方表現突出,又打造了一個非常有評論氛圍的產品。
到底網易云音樂是怎樣后發制人的呢?下面就為大家揭曉真相。
1、網易云音樂推出時間較晚,移動原生的優勢讓它能更輕松發展評論社區。
網易云音樂剛推出時就摒棄了之前音樂APP“音樂播放器”的普遍定位,以“音樂社交”的差異化點切入,使它很快就吸引到了一批活躍用戶,這批用戶對于后來者有極大的帶動作用,隨后加入的用戶很快會融入這個氛圍,逐漸形成社區自己的文化。
網易云音樂于2013年4月發布,相比之下,QQ音樂、酷狗、酷我推出時間在2005年左右,蝦米在2007年左右,時間比較久了,相應的包袱也比較重??峁房嵛矣绕涿黠@,從PC時代向移動互聯網時代轉型的過程中,損失了不少用戶,很多新功能也并不是那么好推進,比如酷狗酷我現在都沒有出評論功能。QQ音樂推出的彈幕功能其實也被認為并不是很適合放在音樂APP上。
2、很簡單的社區規則,用戶參與門檻低。
以前玩過論壇BBS,當過版主的人知道,如果你弄一個很復雜的版規,這不能寫、那不能寫,這樣才能加精、那樣才能被你看上,基本上只有你和少數和你關系好的人,愿意貢獻高質量的帖子。相反,設計一個很簡單的規則,大家的積極性一下就上來了,參與的人多了,好內容自然就會出現。
可以看到,在網易云音樂的評論區,除了一些極敏感和用戶舉報多的評論會被刪除,一般運營人員是很少干預的。無為而治,恰好是社區運營的最高境界。
社區規則復雜的,蝦米音樂就是一個例子,尤其是歌單功能,即精選集,條條框框很多,讓我等普通用戶望而卻步。
3、點贊機制和精彩評論置頂功能是點睛之筆。
點贊功能的加入,符合目前互聯網用戶渴望獲認同的心理。有一次我隨意寫的一條短評論獲得了幾十條的點贊,每次打開APP時都有一種驚喜感。
而獲點贊多的評論會被推到精彩評論區,使質量高的評論能第一眼被后來聽歌的人看到,也能最快地吸引聽歌者來看評論區。這個功能真的很贊,符合碎片化時間快速閱讀的習慣。如果沒有時間,真的看精彩評論區就夠了。
4、滿足了用戶回憶及獲得共鳴的心理。
點贊和精彩評論區并不是網易云音樂的首創,像視頻網站的評論區,以及音樂網站中蝦米音樂也有類似評論區。為什么他們的氛圍就沒有網易云音樂好呢?7月份樸樹新歌《在木星》發布時,曾有媒體對比了幾家音樂網站的評論數,同樣一天的時間內:網易云音樂該歌曲評論數達7100多條,蝦米音樂2300多條,豆瓣音樂640多條。從數量上看網易云音樂評論活躍度是絕對遙遙領先的。隨便找一首別的歌比較,差不多也都是這情況。
評論是用戶社交行為的一種,在這種偏于興趣的社交里,其實我們最想獲得的是一種對回憶的懷舊以及對一首歌的共鳴心理,在網易云音樂里,這種心理被滿足了,所以一些關于回憶和初戀的評論常常能被點贊很多。不要覺得這些人矯情,其實大部分人內心深處都有這部分心理需求。
跟視頻網站的評論區相比,音樂網站的評論也是更易形成氛圍的。我最近聽到一種觀點是,越抽象的東西就越容易形成廣泛共鳴。而音樂顯然是比視頻更抽象的。此外音樂還有一點不同于視頻的是,音樂我們會多次反復聽,而視頻更像快消品,電視劇看過一次后你還會再看嗎?
5、口碑效應,“聽歌看評論”深入人心。
口碑效應一說為任天堂前社長山內溥最早提出,意指一些優秀的作品在甫發售之初并不為世人注目,但隨著時間推移,玩家的不俗口碑卻使之逐漸走紅。網易云音樂可以說是最適合“口碑效應”這個詞的音樂產品了。品牌上如此,關于音樂評論上也是如此。
在知乎以及微博上,用戶自發發的“網易云音樂的評論區很好玩”,“云音樂的評論可以刷一晚上”的話語數不勝數?!奥牳杩丛u論”口碑一旦形成,后續氛圍就不是問題了。用戶現在會說,上云音樂刷評論,而不會說上其他的。
6、UGC內容亮點頻出,為評論加了很多料。
在網易云音樂上,制作歌單、寫樂評、翻譯歌詞等都是具有UGC性質的。這些用戶原創的內容因為來自于民間,所以比編輯推薦更容易獲得用戶討論。比如有一段時間,關于一個大氣磅礴史詩級背景音樂歌單的神評論,以及《Counting Stars》、《Viva la Vida》等幾首英文歌的神翻譯就曾在微博上廣為轉發。這些增強用戶參與感的功能,也有利于評論氛圍的形成。
7、產品體驗好,使評論區吐槽不多。
歷史上,太平盛世容易形成文化繁榮的盛景。社區就像一個微縮的國家,也是如此,和諧的評論區容易涌現一些優秀出彩的評論。網易云音樂的產品體驗口碑較好,評論區的吐槽確實不多,反而是很多快被認為是托兒的安利貼很多,這在互聯網行業中可謂是一個“奇葩”式的存在了。反觀大部分互聯網產品的評論區,產品體驗吐槽一大片,戾氣和怨氣太重,氛圍就無從說起了。
最后說一點,有一些我們必須要學會接受的方面。隨著網易云音樂用戶數越來越多,評論區不乏出現一些粉絲刷評論的水貼,以及一些觀點對撞的激(si)烈(bi)評論。這其實是一個定律,任何社區都會經歷,如豆瓣,如知乎,當任何一個凝聚著高度文化身份認同感的小圈子經歷大眾化過程時,用戶們總會伴隨著早先身份認同的失落。這很正常,無需糾結。
本文系作者@夏荷子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有著非常好的引導體驗,非常完善的界面跟音樂背景圖,交互超級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