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揭秘新媒體運營之道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深談人性的9.5分高評劇整體而言都十分的精彩,而劇中的內容其實對于媒體從業者而言更具深意……
關于最近非?;馃岬摹段覀兣c惡的距離》這部深談人性的9.5分高評劇,背后值得深思的現實與問題更是刺激著廣大的觀眾,作為一部與媒體、新媒體職業相關的熱議劇來說,劇中的許多事情也值得我們去挖掘與深思。
這部劇究竟講了些什么呢?
人性,一部讓所有人都反思的劇。劇中的殺人犯、精神病患者、被害人家屬、加害人家屬、律師、醫生……等一系列與之相關或不怎么相關的人的心理、情感、現實都描述的非常詳細與精準。
那又是什么去將這些人串聯起來的呢?
新聞、媒體。
媒體每天都在傳播著民生、教育、情感等新聞,觀眾也每天都在關注著這些問題,讓相關的不相關的人都與這些事情有關。本來也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由于媒體為了搶頭條,為了賺點擊,已經偏離了自己的軌道與初心,成了間接殺人的工具。拋開人性的深度思考,我們工作人真的要考慮自己手中的利器是有害還是有利的~
這部劇中整體都十分精彩,但有幾個點,對媒體、新媒體而言更有深意……
亮點一:職業現場畫面十分專業
1. 高度緊張、快速與環環相扣的工作氛圍
首先是宋喬安的出場戲,那一場是在新聞直播間發生的,那場戲的氛圍給人的感覺像打仗一樣,就是在搶時間,搶熱點、爆點與直擊人心的點。新聞的片長主持人的導語和串詞等每一秒的時間都的掐的十分精準,不能多也不能少。
不管是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同樣的,熱點一出來,整個團隊每個人都忙的找不到北,這就是職場的真實寫照。
2. 孕婦進產房前還在崗位上
劇中的一個孕婦臨產了,還在工作崗位上,抓緊一分一秒不松懈,直到做好重要的部分,才抽身去醫院。針對這個行業來說,爭分奪秒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工作中那些精準到每分每秒的處理方式都需要一遍遍去驗證的。
很多同行的都有過很多很多次無奈的經歷,那就是別的職位工作者都早早下班了,而自己卻總是要在下班的時候趕又趕不完的臨時又緊急的工作。
亮點二:高潮與爭論點明確精準
不管是這個劇體現出來的人性、情感、被害人家屬、加害人家屬等各方面的內容,還是在媒體展示的內容,都讓大家感受到了爭論點非常明確精準(用互聯網的詞來形容,那就是“痛點”,甚至達到了一觸即發的高潮。
1. 在沒收到消息的時候,別的平臺都報了,我們報不報?
作為媒體而言,時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可能記者準備好的內容因為各種問題最后不給上了,其中就包括時效性問題。
劇中,有這么一個插曲。一個國際熱點新聞被其他新聞平臺都播了,而喬安所在新聞臺卻沒有收到任何消息。思考再三,為了收視率,還是選擇了播報字幕。最后發現這條新聞居然是假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來迫于收視率和現實,不得委身于現實,違背了自己最初的意愿的壓力,當然這個地方也讓喬安離開這個新聞臺埋下一絲伏筆。
2. 選題、選稿、發布時間該如何抉擇?
(1)頭條新聞該放熱點新聞還是放重點新聞?
專業答案是:頭條就是讓觀眾進場的,必須要吸引人的眼球,所以需要熱開場新聞,讓人先進來,才能夠看到重點新聞。就像做我們做新媒體也是一樣,熱點往往都是最吸引人的,通過熱點吸引人才能植入產品或品牌,讓更多的人看到。
(2)新聞編排邏輯上該怎么做呢?
一般一個重大新聞事件發生之后,會進行一系列的策劃;基本邏輯為:發生了什么(客觀報道)—— 為什么會發生(深究原因,調查各方說法)—— 怎樣預防(找專家)。
所以,在幼兒園挾持事件的報道上,女生的反應與新聞邏輯性也是十分專業,在新聞被證實后,她的反應相當迅速,通過專題的報道形式去做這個新聞事件。主要分為3條內容,一條是歷屆精神病患者的報道,一條是找精神方面的專家解讀,最后一條是連線康復之家。
(3)節日專題新聞策劃
母親節、父親節、端午、中秋等等各個節日都可以用來做專題新聞。和節日營銷專題也是如此的方式,一到這些節日,就有鋪天蓋地的廣告推廣開來。相通的方式,不同的內容展示形式。
3.?觀眾只有7歲的智商,出問題怪誰?
劇中有提過兩次,觀眾只有7歲的智商。尤其是喬安跟李大芝的對角戲中,提到的那句“觀眾只有七歲智商,所以可以怪老板,怪收視率,怪觀眾,怪環境。你們可以隨便貼別人標簽,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在無形之中也殺了人?”
深諳媒體套路,且能濫用媒體權限去做維護自己的私欲是十分不友好的事情,那么出了問題,能怪到誰的身上呢?反省過來,自己也有很大的一部分責任。
4.?收視率重要,還是讓觀眾要看新聞現實重要?
我很欽佩劇中喬安這個角色的形象,她是一個資深的媒體人,深諳媒體套路,但內心又留有底線,不管是幼兒園挾持事件的報道,其他臺都已經開始以訛傳訛了,而她用理智告訴觀眾理性的一面,不要被憤恨遮住雙眼。
劇中有一段關于新聞理想與新聞現實的關系套路,李曉明的妹妹李大芝說做新聞編輯是想讓大家看到世界的全貌,但是喬安一句話就把她噎回去了,“你真的相信現在的新聞能讓觀眾看到完整的世界嗎?”,因為新聞理想與新聞現實的差距太大了,從“敢不敢踏進現實的世界“這里也看到了她自己在媒體圈里的無奈感吧。
亮點三:職業道德強烈
從整部劇看來,喬安是一個工作狂,是一個女強人。狂到差點要睡辦公室的節奏,每天滿腦子都是如何將工作做好,每天也都在罵人,嚴格的要求,已經罵走了不少人,自己部門包括其他部門都沒有人用,怨聲連連。但,不可否認,她資深媒體人的水平和想要做新聞現實的初心并未改。
與同行的老公,經常因為工作有分歧
曾經在同一家新聞臺工作的老公,因理念不一樣,故而離職去了別的新聞臺,同時也常常夫妻兩人因工作方面的問題,而發生分歧。
遇到只想賺錢的老板,換工作
最后,喬安炒了老板的魷魚,換了一個媒體工作。更主要的是不想為了收視率,為了吸引人球去做違背初心的工作,盡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能夠做的新聞現實的事情。
亮點四:于媒體行業與現實生活而言,引人深思
一部劇,如果沒有深入到人性,沒有升華到社會現實問題,引起大家的爭論與共鳴,那么這部劇也不會成為熱評劇了。恰恰這部劇中的東西,引人深思的東西太多太多。
精神障礙雖不致死,患者卻被這個社會宣判了死刑
“為什么是我?”
劇中患有思覺失調(簡稱精神?。┑膽悸敯l出的疑問,這個疑問也在我的腦海中旋轉,旋轉……
還有這部劇后面紐世哥對李曉明的妹妹李大芝說的;“我們都是好人,不知道為什么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
在這部劇串聯千絲萬縷故事媒體,是以重要的角色出場,也影響著成千上萬的人。媒體本作為信息傳遞媒介,作為“把關人”,本應做到可觀求實。而劇中的媒體多是為了“快速”、“搶頭條”、“重視收視率”而做一系列不符合媒體人應有的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
劇中,喬安因判斷失誤,做出了失實的報道,紐世哥的回答卻是:“反正假新聞又不是頭一次,習慣就好?!?/p>
這是整個媒體界的現象,不管是劇中,還是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根本不是一個人能糾正過來的。
所以,媒體就可以肆意的給人貼標簽,那些“挾持幼兒的精神”、“殺人犯家人”、“模仿犯”等等,這些標簽同樣的將很多人無緣無故判了“死刑”。
媒體都是一把雙刃劍,能幫助人,也能“殺死人
上面這張圖是大家聽到媒體報道過的一起傷人事件時的場景。故事主要是媒體將一起精神病障礙患者傷人事件,隨意冠以“模仿犯”的標簽。但,卻沒有一家媒體關心案件背后的故事,也并不知道這個精神障礙患者為什么會傷人,也更不會有媒體知道這個患者在學校遭受了校園暴力的事情。最后可惜的是,這個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以自殺的形式離開了這個世界。
網絡暴力帶走了兩條年輕的生命,如果我們愿意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下當事人呢?如果我在發布內容的時候,再斟酌一下用詞呢?其實,我們真的在無形中“傷害”了很多人。
最后,劇中宋喬安因新領導的壓迫,到了新媒體部門做總監。新媒體部門一向被認為是沒有水準,內容都是拼拼湊湊而來,質量差。所以最后她跳槽了,去了一家新媒體,在公司遇到了李大芝,說了一句“這個世界好小。”
對新媒體工作的思考
觀看這部劇之后,后續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走向,已經不關注了。但,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作為新媒體人的覺悟,似乎劇中許許多多的事情又與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謹慎、認真、負責任這些詞又從腦海中冒了出來,在新媒體上的思考,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與我,與你皆有有關:
(1)首先承認新媒體的地位與力量
及時性,開放性,輿論性
新媒體的及時性、開放性、輿論性的確給大家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大家可以隨時隨地快速的知曉新聞、生活、教育、娛樂等方方面面的事情??焓?、抖音和小紅書等VLOG的興起,更體現了新媒體時代帶來的便利。
覆蓋面廣,影響力大
新媒體覆蓋面廣,影響力大是公認的,不要管國家領導的講話,明星的私生活,還是大劇的開播,還是普通人的生活,都能夠分分鐘了解的清清楚楚。
一把“雙刃劍”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由于新媒體的自由化,很容易引起一些民眾情緒化,非理智的行為。所以肯定新媒體的地位與力量的同時,也需要合理的監管。
(2)新媒體的價值,不要體現在抄抄抄
有質量的內容,才是新媒體的價值體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有提到新媒體,喬安任新媒體總監的時候,她是極不情愿的,認為新媒體的內容水平十分低。所以,她甩手不干,把老板炒了魷魚。在被大眾所認為的低水準的新媒體要拋開標簽,解救自我,也是需要釜底抽薪一番。
拼拼湊湊——無水準
目前現流行的各個網絡媒體平臺,都有一些拼拼湊湊的文章、視頻。東西發出來,并不知道主題思想,內容趨向。沒有水準的文章太多太多了,對觀眾來說,是一種垃圾接收站,無法接收有價值的東西,并且還浪費時間,我們應該杜絕成為倒垃圾的新媒體人。
抄襲——敗壞了風氣
抄襲,在行業里是一個十分討人厭的詞,抄襲的人十分“爽”,不用思考,不用費力,通過Ctrl+C,Ctrl+V就可以完成工作,不管受眾愿不愿意,也不管被抄襲者熬了很長時間,花費了很多精力完成的稿件,卻被無良的人輕松幾秒抄襲的感受。
一篇篇一模一樣的文章、視頻,展示在觀眾的面前,觀眾們的心理也是十分的不舒服。對行業而言,讓那些原創作者失去了創作的動力,讓整個行業失去有質量的內容。
洗稿——高級的抄襲
洗稿是一件非??蓯旱氖虑?,因為這是一種高級的抄襲手段,通過對原創內容進行篡改、刪減,使其變得面目全非的樣子,但主要思想與邏輯以及重要的精華還是抄襲的,現在的新媒體平臺上魚龍混雜,亂象頻出。這也是沒了規矩的一些新媒體搞起的壞風氣。
一直在打擊抄襲、打擊洗稿,從未停止。愿作為新媒體的自己做好尊重他人,遵守自己的職業素養的本則吧!
(3)新媒體能夠擔負起一部分責任,引導公眾的價值導向
網絡輿論可以進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建立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引導社會道德取向,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吸引力與凝聚力,在新媒體時代,需要重視網絡媒體輿論的力量,正確地在新媒體環境下引領社會思潮。
我們發出的內容,便是自己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展現。不要歪曲了事實,也不要隱藏了真相。觀眾看我們的內容,是信任你,所以也有義務去引導正確的價值導向。在并不知道真相的情況,不要胡亂編造故事,更不應以主觀思想來引向單一的思想層面去思考。
(4)加害于人的不是新媒體,是新媒體背后的操縱者
新媒體本身并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新媒體背后的操縱者。還記得那個在公交車拒為老大爺讓座的美女嗎?還記得那個女醫生嗎?被網絡暴力傷害的很多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微信運動”捐步數的公益,還有支付寶養雞捐雞蛋的公益。
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新媒體如何用?秉承不傷害人,幫助大家的理念出發。如果,《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政府不需要平息輿論的影響,而讓李曉明晚兩年被行刑呢?我們是否能找到他殺人的理由,我們是否可以杜絕更多的類似情況出現呢?
總結
以上主要是篩選了媒體這一部分的內容,針對這部分內容所引發的思考,其實劇中還有更多的人性方面,值得深究。我們是新媒體人也是普通人,情感于我們而言,也有共鳴之感。但通過整部劇也讓我們感受到在面對媒體、新媒體的職業態度上,也是需要深入思考與反思。
本文由 @商淮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