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3種常見但是難以理解的運營模式,職場人必看

4 評論 12431 瀏覽 28 收藏 17 分鐘

為什么外賣點單總是不能湊滿?會什么爆火的門店總是排著長隊?為什么明知道某些行業風險高還是有人排隊跳坑?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或許看完本篇文章你就能找到答案。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或者看不清楚的事情:

比如同樣是外賣商家,給你展現的店鋪和餐品是一樣的,為什么有的會虧損,有的能賺錢,有的在賺錢的同時還讓消費者很滿意?

比如我們總能看到一些爆火的門店門前排著一字長隊或者預約要提前一天才能約上,為什么他們不多開幾家店賺取更多的利潤呢?

比如我們都知道一個行業火爆以后再殺進去的項目多半會是一地雞毛,一只股票追高也會面臨巨大的風險,那么為什么我們還要這么去做呢?

今天這篇文章將對上面這些現象進行解答,讓你做一個“明眼”人。

一、外賣深水模式

相信大家都有過點外賣的經歷,也見識過一些外賣的套路。但是外賣商家與一般商家相比,到底有哪些特定的套路,既可以讓自己賺的盆滿缽滿,也會讓消費者主觀上感覺占了“便宜”,今天就來和大家盤點下。

點外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在篩選條件里面習慣性勾選上滿減、立減等條件,可是當你滿心歡喜的看到一家滿25減24的店的時候,點進去竟然發現除了配菜沒有一件是少于30元的單品。

于是你不得不考慮外賣的第二個檔次,發現是一個滿35元減15元的,你覺得也還可以接受,于是你繼續尋找合適的菜品加入購物車。

當你好不容易選擇好準備下單的時候,發現離35元竟然還差2元,尋遍整個菜品你發現其他的單品要不也都是差了那么1塊、2塊,要么就是遠遠超出了這個價格。

于是百般無奈之下,你加了一瓶3元的礦泉水湊單,最終客單價36元成單。

相信上面的場景很多人點外賣的時候都曾經遇到過,這就涉及到外賣價格策略的制定套路:

第一檔的滿減價格設定往往是為了提升自家店鋪的排名,同時吸引消費者入店引流。

就像前面說的,其實很多消費者在點外賣的時候會習慣性選擇有滿減的篩選條件,優惠力度自大到小進行顯示,同時外賣平臺自己的算法也往往傾向于針對優惠力度比較大的商家提升排名。所以商家滿減力度大就可以非常自然的讓自己的店鋪出現在消費者的第一屏里面。

第二檔的價格設定一般是為了提高商品的客單價,就像前面舉的這個例子。明明是35元滿減,但是任憑你怎么選都選不到剛剛好的,于是你不得不加個幾塊錢湊單,最終客單價往往都會超過35元。

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常見的場景,就是拼單。一個人點外賣可能有點貴,但是找了個朋友一起點外賣是不是就便宜一些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往往還會便宜不少。與此類似的就是商家有的時候會推出爆品套餐,購買的價格確實會比其他商品便宜不少。那么問題來了,商家這么做到底是多賺了錢還是少賺了錢呢?

影響一份外賣的成本因素其實主要有幾點:一個是食材本身的成本,一個是廚師、接單員本身的時間成本(做了A食物就不能做B食物而損失的成本),一個是配送的成本,最后一個就是實體店鋪本身的固定成本(房租、水電費等)。

首先說食材,如果你做了一個西紅柿炒雞蛋,里面放了100ml油、10g鹽、10g蔥姜蒜、兩個西紅柿,四個雞蛋。那么你做兩份西紅柿炒雞蛋的時候是否會放200ml油、20g蔥姜蒜呢?

答案往往是少于這個數字,不是說商家通過這種行為欺詐顧客,我們想想我們自己做飯的時候往往也是這種場景,你往往不會因為食材增加了一倍而把配料也增加一倍。所以做多份西紅柿雞蛋和作一份相比,食材成本往往是降低的。

同時由于爆品是商家主動包裝出來的,所以在食材的選擇上商家就可以選擇更加應季、更便宜的食材(或者是毛利最高的)。

接下來就是時間成本和配送成本:廚師做一盤西紅柿炒雞蛋要花5分鐘,但是同時做三盤西紅柿炒雞蛋可能只要8分鐘,一起切菜一起炒菜的時間要遠遠低于每一盤單獨切菜、炒菜要花的時間。

因此,在這個案例里面廚師至少節省了7分鐘時間可以做一道其他的菜,時間成本下降;至于配送成本,兩個人一起點一份在單子的產出上只是一單,商家無需為此支付兩份單子的配送費,配送成本下降。

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點就是一旦兩人一起點單成為了習慣,后面大概率還是會一起點單的,這就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復購率。

最后一點實體店鋪的固定成本也是可以隨著單量的增加被不斷攤銷的,所以隨著單量的增加,每一單的成本也會下降?,F在很多商家為了節省固定成本的支出,會選擇中央廚房式的結構,把固定成本減少到最低。

由此可見,在外賣行業里面,也是有很多專業、科學可講的。尤其是現在的外賣,如果不懂得精益運營,就很難避免大浪淘沙被淘下去的命運。就像單車領域的大戰一樣,最后勝出的是懂得精益運營、成本控制的哈羅單車。

二、門店無需作為模式

在街頭行走的時候,我們往往都會遇到這么一個場景:就是一個小店門前排了很多人,我們會很好奇這家店到底是多么好吃,于是也有想要嘗試的沖動。與此類似的還有很多知名餐飲品牌,每次吃飯前都要提前預約好久才能吃到。

每到這時,你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這家店這么好吃,供不應求,為什么它不再多開一家店?一方面商家可以賺更多的錢,另外一方面顧客也可以減少等待的時間,提升體驗?

我們可以試想,如果這家店真正這么做了會有什么結果?

如果這是一家小店,平時沒有人知道,現在很多人排隊引起了你的關注,你也想因此嘗試下看這家店到底有什么特色的地方。

但是現在開了一家分店,分流以后的人群可能供給和需求已經達到了平衡。這個時候從外面看上去你根本看不出來這是一家特別火爆的店了,由于這家店本身也沒那么知名,所以你就不會有再進去嘗試一下的欲望了,你這么想,別人也這么想,這家店可能客流因此就下降了。

所以,有的時候,排隊也很有可能是商家主動選擇的一種營造稀缺的策略,有的品牌起家的時候甚至可能還會為此邀請一些黃?;蛘摺把輪T”駐場,盡量營造稀缺的氛圍。

對于小店可能是這樣的情況,那么對于全球知名的連鎖品牌呢?他們肯定不存在不知名的情況。

這個原因相對來講會比較復雜:首先,對于一家連鎖品牌來說,每開一家連鎖店都是要經過慎重考慮的,新店的選址、人員以及供應鏈、質量檢查等必須經過仔細的考慮,確保這家店的質量和原來的店是一樣的,周邊客流也最好要和老店在一個量級。這個時候開新店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慎重考慮的因素。

除此之外,即便這家店有這個能力開新店,它也要考慮是否開新店的必要性。為什么這么說?

比如,一個品牌預估平均每店每天因為等待而流失的客流量是200人,目前每家門店每天能容納的最大客流量是1000人,這個品牌在這個地區總共有10家門店。那你覺得這家門店是否應該開一家新店呢?

你可能會說,當然應該啊,這家店目前每天因為等待流失了200*10=2000人,因此它應該至少開兩家門店才可以最大化收益。

理論上確實是這樣,可是在現實中會有很多細節需要考慮。

首先,如果這10家門店相距很遠,那么A門店的顧客是否會為了吃一頓飯而選擇去另一個要走兩個小時才能到的B門店呢?

同時,一家門店排隊往往是有特定時間的,比如中午12點和晚上下班以后,那么在其他比較閑的時段,是不是每多開一家門店就是一個成本浪費呢?

另外,如果新開的門店數量不夠多,乘客還是要付出一定的等待時間,只是等待時間從原來2小時減少到了1小時,那么這些原本因為等待時間過長而流失的用戶會有多少會因時間減少而被挽回呢?10%?20%?還是?(要知道很多顧客對等待零容忍,他們不能接受超過10分鐘以上的等待)

這個道理對于小店也同樣適用,如果你無法準確判斷你的顧客是因為什么選擇了你的店,或者這里面制約因素過多,那么在選擇是否擴張的時候考慮的因素也會變的格外復雜。更何況小店的風險承受能力比連鎖大品牌要差的多。

所以說,對于一家門店來講,不進行過分擴張也是有其合理原因的。事實上,這樣的店往往也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會通過其他方式來提升門店的運作效率。

比如通過閑時的時候進行打折促銷,吸引大家錯峰消費,提高閑時利用率;或者就是嘗試提高時間的使用效率,在顧客等待的時候推出一些增值服務讓用戶低價享受,門店和用戶都獲得了滿足感;再或者就是提高空間利用率,比如線上做的很好了就線下并軌,線下做得很好的就線上延深。

三、主動入“坑”模式

如果你發現了一個項目開始出現了現象級火爆局面,后面大概率是一堆同質化的項目緊跟著蜂擁而至,資本也會開始追逐這個風口,最后本來可以賺錢的項目開始變得不賺錢,行業一片紅海。緊接著就會經歷一輪行業的洗牌,直到市場上剩下一家或者幾家勝利者。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那么作為一個市場的后入者,大概率是要給別人做嫁衣的,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項目和資本蜂擁而至呢?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于投資,為什么一個項目已經漲了很多,還是會有很多的資本和投資者蜂擁而至,難道后入者不知道追高的風險嗎?

我們總是能夠在市面上看到各種各樣的市場推廣,很多推廣都是以虧損為代價進行的,即每帶來一個新的用戶,公司就虧損xx,那么為什么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會一直在做呢?

以上的現象都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我們可以站在反面的角度來想想這個問題。

首先想想作為投資人或者項目方本身追逐風口這件事情,如果我們不去追逐風口,那么還有其他的項目或者行業是我們可以關注的嗎;

如果答案是“有的”,那請問你又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投資人為什么要相信你的結論給你投錢?完成這一步“說服”需要巨大的成本,全憑一張嘴。

所以與之相比,選擇資本已經認可的行業反倒是一個相對保險并且更容易被認可的選擇,用事實說話更有效,那些姍姍來遲沒有吃到這波紅利的資本往往會選擇這樣的玩家扶持。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于投資。市面上的各種股票、理財魚龍混雜,到底該怎么選擇沒有人知道?這個時候已經上漲的股票后續上漲的概率還是很高的,所以與其買那些根本看不清、說不著的股票,還不如在已經確定漲勢的股票里面搏一搏,只要不是最后接盤人,就是賺到了。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適用于品牌類或者效果類的活動,如果我們不做這類的活動,用戶只有流失沒有增長,面對每天下降的數據,投資人不認可,給的錢會更少,進而會進一步影響公司的增長,從而形成負反饋。

但是燒錢獲得用戶,雖然是虧錢的,但是看到靚麗的增長數據,投資人就會對未來更有信心,也愿意花更多的錢,從而形成正向的循環。

由此可見,一個運營模式往往不是它所能直接看到的那樣簡單直接。

市面上我們總是能看到各種各樣我們很難去理解的運營模式,每當看到這些模式,首先我們應該想到的就是研究這些模式背后的機理,而不是質疑這些模式的存在。

正所謂存在即合理,一個模式能夠蓬勃發展起來一定是它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一些問題或者滿足了某一類人群的某種需求,搞懂這些模式不僅可以在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更加游刃有余,避免踩雷,也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視角,讓我們能夠在面對自己工作的困難和問題時想到新的解決方案,推動目標達成。

本篇文章的內容就分享到這里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常見但是難以理解的運營模式,可以在評論區扣“1”, 我會在后面的文章繼續和大家分享這個主題的內容。

 

本文由 @王宇庭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知識都懂,就差會不會玩了

    來自上海 回復
    1. 是的,一些實操方面的經驗我們也可以多多交流

      來自北京 回復
  2. 營造稀缺

    回復
  3. 1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