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流量系統的進階思考

7 評論 11365 瀏覽 51 收藏 14 分鐘

筆者結合實際案例,對流量系統進行了探討與分析。立足宏觀角度,從多個方面拆解了流量系統框架并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01

我對于引流的觀念其實就是精準,當然,我在新產品或者項目啟動階段我的覆蓋面可能會更廣;

比如,一個母嬰類的產品,前期要做的不僅僅是找精準的用戶群體,為了更好的去做啟動推廣,也可以選擇把范圍擴大,比如家教、生活類都是可以的。

人與人之間必然是有連接的,所以,母嬰類會更精準,所以它屬于核心群體,其他群體則是相關群體,主次還是要捏的清。

當你的產品已經有了一定的用戶后,廣撒網就不太好玩了,這時候就應該做精細化運營。

用戶要精準,工作要細致,并且你的活動也好,引流策略也好,也必然是精準群體。多一個非精準用戶你的運營成本就多一分,這筆帳是算得出的。

我朋友圈也有人在分享一些裂變的東西,我對這東西的理解其實很簡單:分享或者邀請。

所有的一切都在這兩個行為框架之下裂變效果的大小取決于你設置的誘因以及產品本身的價值。

誘因越大,驅動越強,籌碼足夠了,神仙也墮落。

02

很多人都在談論“流量”這個詞,我也看過一些相關的文章,剛開始我看那些文章的時候覺得“說的還挺有道理的”,但后來,我對運營的理解越來越深,我看的書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又重新思索那些文章。

我的腦海中鬧出兩個字:膚淺。

你沒看錯,并非我高傲,而是在我看來確實很膚淺。

就好比我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忘記出處了),標題取的蠻吸引人的,然后我點進去掃視了一下開篇,然后開始迅速的滾動鼠標,最后幾十秒鐘翻到底,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內容。

你可以把我上面的例子看作是某C資訊的調性。

最后我又復制了文章中的一些句子去百度搜,結果還都完全匹配。

應該是大部分搬運過來的,更有可能只是換了個標題。

那么,上面的例子是不是流量呢?

雖然有點標題黨,它是流量,但又不是“流量系統”

我把“流量”這兩個字看作是一個整體的系統,下面我將來拆解這個系統,并例舉一些案例,讓大家能夠更容易理解。

03

我們都知道思維方式分為多種,有單點思維,線性思維,結構性思維以及系統思維。

  • 單點思維是局部的,只能解決一個問題。
  • 線性思維是線型的,能解決某個領域的問題。
  • 結構性思維是組織型的,能解決和串聯幾個領域的問題。
  • 系統性思維是學科型的,能輕松解決各行業的問題,自成系統知識庫。以下根據運營這個領域來分別舉例說明一下。

如果你把“流量”看作是漲粉,還只能想到通過主動的方式去加人,并且還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去加更多的人,這種思維就是單點思維

如果你能想到通過更多的方法來主動加人,比如你加了很多群,然后死命加別人,甚至準備了很多個賬號、設備,這種思維則是線性思維,因為你還是沒有跳出“主動加人”的思維。

如果你能夠想到被動加人,并且會通過很多種方法來讓別人加你,把別人引過來,做裂變,做活動,想方設法把他們引過來,這時候你會想到讓用戶來了之后留下來,但卻沒有更好的,更系統的方法來應對這樣的問題。

所以,這屬于結構性思維,因為在你的思維里,引流是核心目標(結構),在這個引流(結構)下面分了很多種引流的方法,盡管你想到了更多的問題,但卻給不出解決方案,因為你的思維被局限在了某個/某幾個領域(范圍)之中,你無法觸達到其他更多領域或者行業的知識點。

系統性思維必然是全面的,是與各個知識點都有所連結的狀態,所有環節你都會考慮到,包括備選推廣方案,備選風控方案,甚至你能夠想到用戶在每一個階段的行為狀態。

而且你還能夠與其他行業、領域、人、事、物進行鏈接,從而輕松解決問題。

這是一種對策略有全盤掌控的思維

04

我們再回到“流量”這個主題上來,上面是根據不同思維情況對流量的認知做了初步區分,

流量=流入量+流出量。

你認同這樣的公式嗎?

我認同,但這樣的公式是結構性思維的公式,大家不要忘記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存量!

有了流量就必然會有存量,如果僅僅是有流量那就不是一個系統,是一陣風,是一個必然會跑掉的東西。

一個系統的形成必然是閉環的,如果沒有閉環就不能夠構成系統,所有的閉環也必然是相連接的,并且都有著相互影響的作用。

比如,我們就拿微信群來說,如果一個微信群里面所有的人都不聊天,不進行互動,那這就是有問題的,也更稱不上系統的說法;

任何一個系統必然包含了三個核心點,即要素、鏈接、目標。

比如,你要做一個活動,要素就有經費、人員配備、場地/落地頁對吧,這些事必須要有的元素。

那么,鏈接又是什么呢?在一場活動中,鏈接則是人員之間的相互溝通、活動的規則、用戶的互動,這些則屬于鏈接。

再次,目標又如何判定呢?這場活動,你的目標是什么,公眾號引流?產品新增?促活?這些則是你正?;顒拥哪繕?。

所以,整個一套下來,其實就是一個系統。

這個例子已經很直白了,如果你還不能理解,我會被你氣死的。

搞清楚系統的三個條件,然后來說一下“流量”這個系統的結構是怎樣的。

在“流量”這個系統中,構成的條件包含:流入量,存量,流出量。

  • 比如,你要做一個活動把人吸引過來,這叫流入量。
  • 人引到哪里呢?微信公眾號里面,這地方是什么?是流量池(存量)。
  • 那么,引過來的人必然會有取關的人,這叫什么?這叫流出量。

在這個系統里面他的內部結構就是流入量,存量以及流出量,如果這三個內部結構的其中任何一個出現問題,必然會造成這個系統的巨大變化。

大多系統在判定這三個結構是否有問題的重要準則是:平衡。

比如,你可以想象一個水池就是產品,流進來的水就是用戶,如果你的池子不夠大,不夠深,就意味著很多水都會溢出,相對應的,產品體驗不夠好或者服務器負載,那么就相當于會流失很多用戶。

解決的辦法是什么呢?要么加大水池的高度和容量,要么分流到其他的備用水池。

我再舉個例子,來說明在一個系統中,平衡的重要性。

比如,老板說要提高日活,你怎么弄?

這時候先不要慌,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之前先把問題分析清楚,然后再來尋找解決思路,劃重點,我說的是思路,不是具體的表面方法,方法只是手段。

想一下,日活和什么有關系?

新增和留存對不對。

你要想灌滿一個池子里面的水,不能僅僅只是往里面灌水,你還要把流出去的水減少,怎么做?盡可能的堵住流出口以及增加流入量。

只要流出量降低,流入量上升,那么,池子里的水必然會增加。

現在理一理思路,如何提高日活?

思路:提高新增、降低流失率。

方法:自己想。

新增的方法有很多,結合你的產品來思考,降低流失率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更多的是與產品體驗和服務掛鉤。

我上面說的平衡并非是所有系統都以此為準則,有的系統可能就不會,比如說吃飯;喝水是流入量,腸胃是存量,那么上廁所是流出量,你不能說為了達到一個平衡,就一定要求你喝多少水就流出多少對吧。

我擔心大家看不懂,所以我花了很大的篇幅(近3000字)來解釋“流量系統”這么一個概念,到這里你應該是已經能夠明白了,如果還不明白,給我留言我看到了會回復的。

05

任何一個完整的系統都有一個特征,那就是:行為延遲。

比如,你在做一個引流活動的時候,你發現風控沒做好,導致很多人薅羊毛,你決定堵住入口,這顯然是可以的。

但是站在系統的角度去看的話,你即使堵住了入口也不會馬上止損,因為已經有流入量產生,而且他們已經流入了池子。

如果你的活動中還有裂變的話,流入到了池子里的人又會產生其他的流入量,所以,即使你堵住了主要的通道,仍然不能夠立刻停止。

它會慢慢的停下來,因為信息的傳遞是有時效性的,它只能夠對以后的行為產生影響。

打個比方,還是上面的例子,發現風控有問題,及時關閉了活動入口,這不會馬上停止人們的進入,只能在一段時間后影響流入量,原因可能是他們分享的東西過了時效性了,加上你的入口也關閉了。

06

然后我再說一個觀點:存量是重中之重。

我是說過用戶留存很重要,甚至大于新增,為什么?

很簡單的說,存量的規模的變化將會直接影響著流入量和流出量的行為措施。

比如,當你的用戶留存開始下降了(存量下降),就要積極做出調整,你可以優化產品,提高用戶體驗,或者做活動召回之類的來留住和挽回已經流失的用戶;

你還可以提高引流效果,拓展更多渠道來吸引用戶進來。

就好比,池子里面的水開始減少了,你要加大灌水量,減少流出量;一切應該以存量為中心。

發現流出量開始劇增,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存量開始減少,同樣的,流入量開始劇增,導致的結果是存量溢出。

所以,一切都是存量在做“決定”,存量的多少就直接影響其他相關元素的行為措施。

當然,一個完整的系統,必然是要包含完整的內部結構的,如身體,哪里不舒服了都會對整個人的行為和思想產生影響。

總結

今天講的“流量”的系統我是站在比較宏觀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宏觀就是大框架,大框架下面是骨干,是一些局部性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又偏偏支撐著大框架,所以就形成了一個系統。

這篇文章不是告訴你什么技巧,什么引流方法,而是告訴你一種思維方式。

 

作者:雨洗千峰秀,公眾號:雨洗千峰秀

本文由@雨洗千峰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做了半天筆記,一總結也沒講啥重要的

    來自河南 回復
  2. 你好,怎么加你

    回復
    1. 公眾號里面有我信息哈:雨洗千峰秀

      回復
  3. 膚淺

    回復
    1. 同意,個人覺得只是把一個簡單問題復雜化了,沒有太多價值,有故弄玄虛之嫌

      來自北京 回復
    2. 為啥這樣能上推薦位,我寫的實實在在的系統設計又進不了。。。

      來自廣東 回復
  4. 感謝分享,學習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