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增長思維升級:“效能”和“終局”

0 評論 8911 瀏覽 26 收藏 11 分鐘

在4G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日益式微,互聯網人言必論“增長”的時代,增長正在變得越來越難做。作為產品或運營Leader該如何破局?本文以“效能”為切入點,談一談產品持續增長背后繞不開的“效能”和“終局”思維。

寫在上市一周年

越是行情不好增長乏力的時候,大家就越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增長上。比如,“增長黑客”理論早在2010年就已誕生,但只到2015年經濟下行行業增長疲軟時才為業界所重視。

根據圖1-百度搜索指數走勢可以發現,2015年7月初“增長黑客”的熱度才真正在國內興起,檢索后發現當時最熱的標志性事件為范冰《增長黑客》一書的出版。

而2015年6月-7月,也正是國內股市牛轉熊的大跌之月,2015全年我國GDP增速也首次破“7”,增速從2014年的7.30%跌至6.91%。

時間到了2019年7月,筆者所在公司港股上市一周年,也是筆者在這家公司的第三年。對比上市前后,一方面感受到企業的知名度更大了,另一方面可能因財報和股價的壓力,公司上下變得更加“焦慮”和急功近利了,大家也越發關心起“增長”了。

回顧上市這一年,產品運營團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做增長上,老的業務線忙著穩存量和壓成本做厚利潤,創新業務線忙著接入新產品和做大用戶規模。

可是,在熊市中尋求逆市增長時,很容易制訂出脫離實際的“躍進”目標,同時行業還受到政策調控的影響,最終增長的結果也可想而知,或是短期刺激下撐起用戶或營收的“虛假繁榮”,或是達不成目標后的集體沮喪。

站在上市一周年的節點上,我也開始反思過去一年做增長為什么這么“心累”,反思數值增長背后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么,但又苦于一時找不到答案,只到我再次拾起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ichards Cov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

“效率思維”VS“效能思維”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第二章例舉了一個伊索寓言里的故事:

一個貧苦的農夫,在他的鵝窩里發現了一只金蛋,一開始他以為是別人的惡作劇,于是把金蛋擱在一邊,后來想了想,還是把金蛋拿去做了鑒定,發現它居然是純金的!農夫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好運。

更讓他興奮的是,這個好運并未結束,每天早上他都能在鵝窩里發現一個金蛋。很快他便成了富翁,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可是財富卻使他變得越來越急躁和貪婪,不滿足于每天只拿到一個金蛋,于是他決定把鵝殺死,然后把鵝肚子里的金蛋全都取出來,誰知卻發現鵝肚子里空空如也。

結局就是鵝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農夫自己毀滅了財富的來源。

從中,我們可以領悟到金蛋(增長)不該是我們最苦苦追求的目標,它只是“產出”的結果。

特別是在熊市行情下,相對于數值和利潤率等“效率”層面的增長,企業和團隊更應該關注“增長效能”的提升,平衡好“鵝”(產能)和“金蛋”(產出)關系量力而行,幫助用戶和產品創造更多價值,從而達成可持續增長的“終極目標”。

說到這里,我們有必要對比一下“效率”和“效能”:

  • “效率”,指在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工作量,比如,用電腦比算盤的計算效率高得多。
  • “效能”也包含效率的意思,但其同時包含“效果”、“效益”之義。

從上面的寓言中,你也應該已經明白,“效能”思維追求的目標是可持續增長,而非短期一味追求效率去“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 效率:偏重戰術層面,講求的是更高效地做事,更多關注于定量層面的效率提升和“產出”。
  • 效能:站在更高的戰略層面,從終極目標出發,定量與定性結合進行綜合考量,從而正確且高效地做事,更多關注“產出”與“產能”的平衡,關注發展和增長的質量,追求更加長遠的可持續效益。

據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的“效能”表達式:

這里之所以用“×”而不用“+”號,指的是效率和終極目標之間的“化學反應”,而不是簡單相加的“物理反應”。

沒有終極目標的效率等于無用功,只有明確了終極目標,提升效率才能有的放矢。也只有明確了終極目標,才能考慮得更加長遠,更多地關注可持續的“產能”和增長的質量。

其實,小到一個人、一個產品,大到一個行業、一個國家,發展和增長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比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提出,以及從“房住不炒”到以科創板為標志的科技興國戰略的推行,就是國民經濟放棄“唯GDP論”之后的價值回歸,是從“高效率增長”向“高效能增長”的一次轉型。

“終極目標”&“終局思維”

知道了“終極目標”對于效能的作用之后,那我們又該如何確定“終極目標”呢?概括來說,主要是四句話:

  1. 終極目標的時間跨度要足夠長,格局要足夠大;
  2. 終極目標的價值取向要足夠正向、輕功利化;
  3. 終極目標盡量不要數值化;
  4. 終極目標要在團隊內達成共識;

首先,時間跨度足夠長,才能讓企業和團隊長期專注;格局足夠大,才有作為目標去奮斗的“縱深”。

其次,價值取向足夠正向、輕功利化,才有市場“準入”資格,才更易打開“得道多助”的局面。

再次,好的終極目標能夠激勵團隊不斷做到“更好”,而不是做到了“最好”。因此不要數值化,因為一旦數值化,就已經為增長設下了“上限”。

最后,只有團隊內部都認同這個終極目標,才能“一呼百應”形成上下一致的合力。

以上總結不免偏于書面,為了加深大家對“終極目標”的理解,筆者在此以阿里巴巴為例:

阿里巴巴,作為互聯網行業的龍頭企業,不得不提到其成功的一大制勝法寶——“終局思維”。如下圖所示,馬云對阿里巴巴“終極目標”的表述,實際就是湖畔“上三板斧”中對“使命”的闡述。

通過企業“使命”的闡述和宣導,正是阿里巴巴讓員工明確“終極目標”的一個過程。

這幫助阿里巴巴各個產品線和團隊達成共識——“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從而再去明確要做什么新產品、達成什么增長的愿景和目標,以及明確大家所要遵循的理念、價值觀。

從中可見,阿里的“終局思維”是一種前瞻性思維,是以“終局目標”為導向的戰略思維,實際解答的就是企業和產品增長效能中的“終極目標”問題。

結語

如上,“效能思維”和“終局思維”,就是筆者想說的兩種做增長的思維,或許可以幫助你走出當下的增長“迷局”。

如同哲學上的人生三問,產品增長團隊也要問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們所運營的產品是什么?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終局思維”,正好可以幫助我們解答“到哪里去”,而“效能思維”,則進一步幫助我們解答“怎么去”的問題。

作為團隊Leader,當沉迷“增長效率”而收效甚微的時候,不妨多想想如何提升產品的“增長效能”,想想產品增長的“終局”,少談kpi多看okr。

以終為始,方得始終。在不明確的行情下,把握可期望的里程碑事件和可明確的增長,讓團隊和自我收獲明確的成長,或許更重要。

最后一句話作為結尾,送給所有在“冬季”行情下孜孜做增長的互聯網人:

冬天很冷,但熱血依然沸騰;野草已枯,但草根正在孕育下一個春天。

 

作者:云洲,公眾號:云洲說(yunzhoushuo),南大碩士,資深產品運營專家,歡迎同行關注和勾搭。

本文由@云洲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