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產品中的心理學之“稀缺效應”

5 評論 7880 瀏覽 33 收藏 9 分鐘

“稀缺效應”理解起來特別簡單,古語就有云“物以稀為貴”,簡言之就是越稀缺的東西、人們的購買意愿越為強烈。本文以接地氣的方式去解讀心理學中的那些復雜理論,同時輔以當下互聯網的案例去幫助小伙伴們理解和吸收,從而更好的將其運用到實踐當中。

很多產品人對心理學都很感興趣,認為生活中、產品中處處皆有心理學。但去學習心理知識的時候又會發現——很多經典名著如《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自卑與超越》等距離當下太過遙遠,里面所講到的各種理論聽起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也難以運用到實踐當中。

但我想說的是心理學離我們并不遙遠,當下熱門的互聯網產品中就蘊含著大量的心理學知識,所以我打算撰寫一檔系列專欄,取名曰“聊聊產品中的心理學”——以接地氣的方式去解讀心理學中的那些復雜理論,同時輔以當下互聯網的案例去幫助小伙伴們理解和吸收,從而更好的將其運用到實踐當中。

今天所講的理論是:稀缺效應。

趣味解析

“稀缺效應”理解起來特別簡單,古語就有云“物以稀為貴”,簡言之就是越稀缺的東西、人們的購買意愿越為強烈。我們在電商網站看到的“限時購買”、近期央行為南開大學發行的100周年紀念幣、優衣庫與KAWS推出的聯名款T恤等等——都是稀缺效應在生活中很常見的應用。

那么稀缺效應為什么會引起用戶的購買欲望呢?

我認為這背后有兩個原因:

  • 一是稀缺效應誘發了人們的焦慮感,人們為了緩解焦慮更容易做出購買決策;
  • 二是稀缺效應誘發了人們對損失的厭惡,用戶會擔心自己離開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從而做出購買決策。

稀缺效應雖然容易理解,但合理的利用好它卻也并不容易。下面我們一起聊聊幾個案例。

互聯網案例

時間稀缺:為什么人們在“雙十一”購物節紛紛剁手?

“雙十一”購物節便是利用“時間稀缺”來促成交易的典型案例,人們對雙十一的印象普遍是:整個天貓的商品在11月11號當天會降到全年最低價,過了這個時間就再也享受不到這么低的價格了。

這個印象,一是充分滿足了用戶愛占便宜的心理,買的東西用不用咱先不說,那種占便宜的快感就足以讓人美滋滋了;二是充分的誘發了用戶的焦慮情緒,一年就一次呀!時不待我、趕快剁手。

基于這兩點,大量的用戶在雙十一當天進行瘋狂的購物,但實際的真相是怎樣的呢?

「真話財經」曾對天貓雙十一主會場30個大分類下的近15000個樣本進行了價格分析,發現僅有17.17%的商品在雙十一當天是全年最低價,另外高達82.83%的商品并非歷史最低。然而2018年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高達2135億元,其背后的原因就是時間稀缺帶來的大量沖動消費。

數量稀缺:演唱會門票真的是一秒被搶空嗎?

周杰倫是我學生時代非常喜歡的歌手,前段時間得知他要來杭州開演唱會,我非常激動的想要訂張門票去現場聽聽。在收到門票開售信息后我第一時間到「大麥網」上進行了訂票,然而奇怪的是門票在開售幾秒后就售罄了,我壓根一張票沒訂到。

我琢磨著,不對啊!開演唱會的黃龍體育館可以容納超50000人,難道這50000張門票都是同一時間被搶空了?當時雖然心有疑惑,但還是悻悻的忙工作去了。

直到前兩天和一個朋友聊起這件事,對方才告訴我,門票并非是在幾秒內就被搶完了。而是在開售之后,“黃?!崩酶鞣N優先購買的渠道囤積了大量的門票,給普通歌迷造成了一種無法購買的假象。等到第一波銷售完畢后,黃牛再加價把票給放出來,他讓我去一些電商平臺再看一下,應該會有余票。我一看果然還有大量的票在銷售,不過價格都至少翻了一倍。

這種倒買倒賣的手法就是利用了“數量稀缺”的特性來達到哄抬演唱會票價的目的,我進一步探尋發現主辦方才是背后最大的推手,如果直接采用“實名制購買+現場人臉識別校驗”的話,也就不存在這個現象了。

明白了這個情況后,再看看被翻了一倍多的票價,我也打消了購買的念頭,仿佛已經過了沖動的年齡。哎,我這個假粉絲!

屬性稀缺:韓寒為什么在自媒體時代沒落了?

韓寒是我學生時代的另一位偶像,00后可能不知道,但90后的世界里必然聽過這個名字——他的身上充滿了獨特、個性與反叛,是一代人的精神偶像,《三重門》也是我在讀高中時班里會傳閱的書籍。

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幾年雖然還會聽到韓寒的名字,但似乎他已不具備我們學生時代的影響力了,難道是韓寒江郎才盡了嗎?我認為倒也不是,畢竟在韓寒在2014年之前每年都會發表書籍類的作品,而且在同年指導的電影《后會無期》也獲得了不錯的票房。

我認為是時代的變化導致的,現在已經是自媒體時代了,大量新興自媒體的崛起、各種觀點的百家爭鳴讓韓寒不再具有了稀缺性。

要知道在我讀初中和高中時期,學校里教的都是主旋律,我們能夠接受到的“獨特聲音”非常有限,而韓寒便是其中的代表。但現在呢,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大量的人都會通過公眾號、微博等發表自己的見解與觀點,而這個時候韓寒的聲音似乎就顯得不那么獨特了。

屬性的稀缺讓韓寒成為我學生時代的偶像,而屬性的不再稀缺也注定了他在當下時代的沒落。

好了,這次的介紹就到這里,留下的思考題是:如何在你的產品中運用稀缺效應?

#專欄作家#

旺仔九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心理學碩士,服務電商類產品經理,微信號:Jackaniy(添加請說明來意)。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專欄作家

旺仔九號,微信公眾號:楊杰出海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2018年年度作者。心理學碩士,目前從事出?;ヂ摼W工作。一名奮斗中的產品汪,致力于將心理學與互聯網進行深度整合,一起探索廣袤的出?;ヂ摼W!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不是產品,但是我喜歡天天心理學

    回復
    1. 聽聽

      回復
  2. 韓寒做導演這么成功,怎么能說是沒落了?

    來自浙江 回復
  3. 提到的弗洛伊德的兩本書都比較老,可惜都不是現代心理學的范疇,自卑與超越成書年代就更久遠了。而且稀缺好像是經濟學的研究范疇。

    回復
  4. 我也是心理學碩士 ??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