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化與商業化,知乎直播會否成為“墮落”的開端?
知乎從早年的高質量問答社區到如今的大眾化,現在,“直播”的開啟,知乎將呈現何種發展趨勢?
近日,知乎正式上線直播功能,熱度一時無二。
在各大媒體論壇上多有討論,不同的聲音匯聚大抵可以分為兩種,商業化探索的驚喜與直播可能帶來“三俗化”的憂慮。
在諸多聲音的背后,不免都透露著互聯網用戶對于知乎發展的關注,每次與其相關的新聞都引起不小的熱點,如3月份的鹽選會員上線、8月份的MCN機構招募等等。
據悉,目前知乎的直播功能仍處于試運營階段,主播采用邀請制,雖然未來會擴大邀請的范圍,但始終由平臺來把控直播的內容與質量。在這一點上與早期知乎的發展模式相近,顯得非常克制。
未來的發展如何,還有待知乎的運營。
但在這件事情上,是可以看得到知乎當前的發展處境與改革態度的。
一、在下沉中自救,在商業化中再聚焦
毋容置疑,知乎在“下沉化”的道路上已經無法回頭,接下來的關鍵是專業、商業與流量三者之間的拉鋸。
對于大多數垂直領域的小眾論壇而言,難免會走上類似的路徑,即早期PGC主導-論壇規模擴大-UGC主導-內容娛樂化、資訊化-核心用戶(如大v、專業人士等)流失,自此進入兩種不同導向:或急功近利發展過快而走向消亡;或在各方之間維持平衡,走向開放式的大眾論壇。
如今的知乎處于后面的導向階段,仍在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商業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論壇內容質量的下降是必然的趨勢,如何把握內容生產與流量擴張之間的博弈,貫穿知乎后續一系列的發展舉措。
在完成E輪融資之后,周源就曾表示,這筆資金將用于AI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的發展,AI技術正是知乎對于社區氛圍的一次技術性補救。
知乎CTO李大海在接受專訪時,介紹了平臺正在優化的算法機器人“瓦力”,通過AI的方式來識別與處理低質量、違規的內容,從而達到控制社區內容質量的目的。
為此,從百度投資知乎,兩者強強聯合的邏輯來看,知乎成為百度搜索的內容源的背后,依仗的不僅是知乎優質的內容,更是持續化的創作氛圍。
而這一點,恰是知乎在運營與技術上竭力維持的關鍵。從某種程度而言,知乎是PC時代的百度知道與百度貼吧的組合體,保持著問答創作的論壇氛圍。
從技術與運營兩個層面來看,這是知乎再聚焦專業內容的一點表現。
其次,在商業化的路徑上,相似的聚焦感知更加明顯。
知乎商業化的關鍵詞是“知識付費”,抓住這個點來解析知乎基于商業化而再聚焦內容,其背后的邏輯就不難理解。
所謂知識付費,是讓知識接受者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付出相應的成本,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知識保有較高的專業性與價值性。
哪些知識值得付費?哪些知識具有市場價值?
從浩瀚的問答社區中識別匹配的專業答主與知識點,做好內容聚焦是知乎商業變現的第一步。
而在這個過程中,知乎也成為了知識的判斷者與篩選者。為此,知乎用戶在獲取專業知識的路徑便出現了分裂,一邊是多而雜的內容社區,另一邊是少而精的精選頻道。
當用戶想要去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識時,就會有兩種選擇方式:
- 進行社區搜索,選擇相近的對應問題,在眾多的抖機靈、軟文廣告等等回答中找到專業性較強、符合自己需求的知識分享;
- 2進入會員專區,付費開會員或購買LIVE門票,與專業大V進行直接交流來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知識。
當然,這是其中之一的選擇,多元化的知識付費路徑在知乎上還有其他的方式。
總結來看,多元付費的最終導向是知乎主動提取高質量的知識,縮短用戶觸達的路徑,為其提供高效的知識獲取渠道,其本質是在商業化的過程強化知乎的平臺競爭力。
而知乎的平臺優勢來源于專業化,在專業化的基礎上商業化,再由商業化突顯專業化,這對于知乎而言是一個雙向互補的過程。
簡而言之,用戶被知乎的專業化所吸引,進入平臺,進行知識付費,為平臺帶來收益;而用戶通過付費獲取相對應的專業知識,繼續強化用戶對于知乎的專業化認知,是一個理想化的良性循環。
二、再看上線直播這件事
從這個角度再看知乎上線直播這件事,實際上與過去的商業路徑并無太大的區別,邏輯上有相通點。
在上線直播之前,知乎推出了一款實時問答互動產品,知乎LIVE。在這個功能中,答主可以創建一個LIVE,由用戶付費進入,雙方通過語音來交流與分享。
拋開進入門檻與表現形式來看,直播也與其相似,都是在一個特定的網絡空間內小范圍的進行知識分享與互動。
平臺在雙方之間提供一個聚焦的渠道,保證用戶精準觸達專業人士。這是邏輯上的相通點,即內容的再聚焦,也是知乎下沉后開展商業探索的關鍵。
同時,對比知乎LIVE來看,知乎直播是一個取長補短的優化產品。
首先,就知乎的知識分享而言,在表現形式上是一個進階的過程,從文字化到語音化,再到可視化,分別對應社區問答、知乎LIVE與知乎直播三個產品。
直播是知乎的第三站,在某種程度來看結合了前兩者的優點。
為什么這么說呢?
先看一下前面兩者的內容輸出與輸入兩端的操作:
- 社區問答的兩端幾乎不存在任何門檻與限制,免費瀏覽觀看就不必說,回答問題只要不違規,即便是沒有什么營養價值的內容,皆可自由輸出。
- 知乎LIVE恰好相反,在兩端皆有限制。就目前的運營情況而言,答主需要個人身份認證與繳納保證金才有資格開通個人LIVE,且受到平臺嚴格監管;而用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金錢成本才能進入LIVE進行交流互動,存在一定的門檻。
對比之下,兩者的格局非常明顯:前者是高度自由化的流量運營,后者是高度專業化的商業運營。
如今推出的直播就恰好是取兩者的平均值,開放用戶端,不設門檻,積極擁抱流量;采用邀請制,設立直播權限,保證內容專業性聚焦,在商業化上保持克制。
至少,就目前知乎直播的情況來看,大抵如此。
所以,知乎直播備受爭議之后,其在平臺商業化與內容專業化兩者間的平衡調度反而更值得欽佩。
商業化與專業化的博弈之間,知乎直播會不會就此“墮落”?
然而,在直播的道路上仍有不可避免的模式痛點,需要知乎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對。在螳螂財經看來,對應盈利方式可以也有兩點存疑:
其一,直播常規的打賞經濟是否支撐知乎的商業化?
純粹的打賞經濟也稱為“主播經濟”,簡而言之,就是主播是用戶付費的驅動關鍵。同時,這種經濟模式也多被詬病為偽命題,核心在于用戶付費并沒有得到相對應的服務或產品體驗,不符合價值等價交換的常理。
盡管,根據知乎直播的推想,主播可能會有專業光環加持或專業內容產出,但用戶的付費打賞依舊是難以推測的。在沒有任何強制付費的框架下,這個經濟模式存在很大的盈利風險,考驗的還是平臺用戶的消費水平與消費觀念。
當然,這一點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若知乎直播若能達到與其他娛樂直播(如游戲、歌舞直播等等)相近的盈利水平,或將有望改變互聯網的知識付費生態。
其二,如若不能,知乎直播是否會真正的走向“墮落”的道路?
直播聯系三方利益,一個經濟模式是否撐得起來還需要看其中的經濟效益是否能在平臺、主播與用戶三者之間形成良性的驅動?特別是主播,經濟效益需要保證主播長期且高效的開展直播,這是關鍵的齒輪。
在經濟效益不足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直播的正常運營,那么必要的向主播妥協,讓直播的形式走向多元化、大眾化,可能會是知乎直播未來的一個結果導向。
而這個結果導向,本質上可以算是直播性質的改變,或出現幾種可能:
- 比如,放開直播權限,直播走向娛樂化、游戲化,由知識分享直播轉變為娛樂游戲直播,這是犧牲內容聚焦來維持商業流量;
- 再比如,基于商業需求引入電商直播,在直播過程產生誘導性的購物行為與咨詢,出現賣場性質的直播間。
就現在的市場表現而言,還未出現哪家直播平臺通過直播來邁入一個良性的盈利階段,直播火熱的背后仍有自身商業模式不成熟的痛點。
結語
如此來看,在知乎直播還沒真正運營起來的時候,這還只是一只“薛定諤的貓”,未來如何有待知乎運營與調整。
當然,知乎在想要做好專業化與商業化的問答社區這件事情上,是溢于言表的,可謂用心良苦。
作者:陳選濱;公眾號: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泛財經新媒體,《財富生活》等多家雜志特約撰稿人,重點關注:新金融、新零售、上市公司等財經金融等領域。
本文由 @螳螂財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