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社交和付費社群:談談社群價值和社群運營
在這個 “免費 + 增值 + 廣告” 大行其道的時代,對于一個用戶如此廣泛的社交網絡類產品采取收費策略,我覺得肯定會有很多噴子開始在開噴了。在很多人眼里看來,簡直就是在耍流氓式的忽悠收費,或者說不可能實現。
然而QQ群開始付費了。為什么QQ群會做付費了呢?各有各的說法。我這里就不多說了。
首先,我這里先說一個理論。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名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譯包括以下幾種: 六度分割理論或小世界理論等。 理論指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見圖所示。
三度以內的叫“強關系”,三度之外的叫“弱關系”,弱關系之間傳遞的只能是信息本身,強關系之間傳遞的是影響力。不管理論如何深奧,”六度分割”和互聯網的親密結合,已經開始顯露出商業價值。人們在近幾年越來越關注社會網絡的研究,很多網絡軟件也開始支持人們建立更加互信和緊密的社會關聯,這些軟件被統稱為”社會性軟件。社會、網絡、地域、商業、Blog、sns,這些詞匯你也許都聽麻木了。然而,一旦那些預見先機的人找到聚合它們的商業價值,被改變的絕不僅僅是網絡世界。
我們一生可能會認識千百人,他們有的對我極其重要,有的對我無足輕重,我們聯系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萬別的。
在我們的生活里面,一個身份越高的人,越有名的人他就會有越多的好友,于是他也就越不想隨便拓展自己的關系圈子,因為他們往往不勝其擾。如果一瞬間,阻尼消失了,你可以隨便打電話給李彥宏、馬云、馬化騰了,你不是想跟馮小剛聊電影么?你現在可以打電話了。但是,我們只能說這成了一場災難,很多名人訴苦,說很多人打電話到他們的家里,說了句”你是XXX么?我很喜歡你!”然后就掛了電話。很多人不堪其擾停了機,甚至換了號。
這場災難對我們這些局外人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旦這些名人和大眾的關系扁平化后(六度變成一度),他們對大眾的價值也開始流失,大眾們只能打電話過去,問一聲,然后炫耀自己給明星打過電話,僅此而已。這個巨大的扁平化工程并沒有擴展追星族們的朋友圈子,他們仍舊離那些明星很遠……
信息傳播
說了這么多沒用的,那我說點關于社交人脈的下的信息傳播吧。
社交應用的發展,其實并不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已經走到了盡頭,而是剛剛開始。上一個階段里,是六度人脈;再之前是只有信息連接,卻很少產生雙向聯系;那下一步呢?在我眼里就是三度影響力開始發力的時代了。
信息傳播,那什么樣的信息才是高質量的信息?我認為,三點。
高質量的信息,應該是被吸收了,被消化了,被應用了,然后又衍生出新的高質量信息,那才是有用的知識 。知識不是靜態的,它必須是動態的,它必須是有生命力的。
再說一點對于“共享經濟”的思考,房(AirBNB)、車(Uber)的共享,只是起點,更大的在后面 —— 知識的共享。關于共享經濟的社群運營,我之前寫過一篇.
隨著信息的越來越透明,舞臺越來越傳播,有思想有技術的人開始活躍于微博和微信,而社群的概念也慢慢滲透,從免費到收費,從幾個人到一群人,從湊熱鬧到整合資源,這些都是在進步,做設計的弄了設計群,做營銷的弄個營銷群,做程序的弄個程序群等等。
付費社群
我覺得付費這種模式是一個好現象,商業化在很多領域都是必然趨勢,正面看待、擁抱變化,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方面,付費是篩選會員的方式??梢蕴暨x有決心、有魄力的會員,組團取暖,共同發展。
另一方面,會員的付費,能幫助社群的老大獲得價值回報。進而保證社群老大升級服務,更專業、更專心地為會員帶來持續的高價值,實現良性循環。
現在確實把,已經出了很多收費群了,多則幾千上萬,少則幾百幾十,免費的群基本上活躍度就一兩天,而后就是廣告名片滿天飛,接著就是大家都受不了,退群的退群,屏蔽的屏蔽,最后剩下死群一個。
可是收費群的價值就不一樣了,因為大家都是交了錢進來的,所以呢也會珍惜在群里面的機會,因為群里面的每個人都是交錢進來的,都是愿意為價值付費的,所以這些人本身就是一種價值,所以我現在基本上吧免費的群都刪了,出來一些公司,朋友群,其他的都是一些收費群,而且在收費群里面我獲得的價值和資源遠遠大于我交的入群費,所以以前大家都說互聯網使用一個免費的時代,可是我現在要說移動互聯網是一個付費的時代。
旅客創始人判官曾在虎嗅網發表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話:
不可否認,人和人之間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消費觀念是千差萬別的,社交本質上也是一種信息和價值的交換。在人和人建立關系的過程中,雙方在供需關系上如果存在勢能差異,弱勢方勢必需要提供更多的價值去補償優勢方,說通俗一點,起碼請對方吃個飯喝喝茶吧。
社交產品服務于價值變現,意義在于服務愿為社交付出的人群,并有更多的機會獲取收益。并且,社交產品的用戶素質,是影響用戶體驗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說:陌生人社交的痛點,在于用戶的素質、安全和隱私。而一般而言,付費人群的整體素質是好于免費用戶的。提升用戶體驗,創造了價值,并且由于用戶消費水平和付費意愿的提升,產品也可直接或間接獲益變現。
社群價值
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社交的方式,帶來新的生意機會。大眾時代消失了,小眾和社群崛起,渠道、團隊、產品紛紛碎片化,流量越來越難找。面對碎片化的環境,新媒體、社群、意見領袖將形成新的流量入口。
社群經濟不要貪大,做精做深,重點在于互助和價值共享。當價值不斷注入、管理不斷規范,社群就能夠不斷持續下去,并形成骨干和深度成員,互相抱團。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社交的方式,從而帶來新的生意機會。移動互聯網讓每個人的社交從數量和頻率上都呈爆炸式增長。
之前社交圈很狹窄,你的一生平均不會超過和150人產生親密交往,但是現在朋友圈,可以超過5000人,如果你不止一個微信的話,還可以上萬,甚至上百萬,他們跟你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產生社交關系,社交頻次大幅上升。移動互聯網是一場徹底性的顛覆,所有的風口都和它有關,因為它改變了信息傳遞和分享的模式。
社群這兩年做得不是特別好,連“羅輯思維”也不再收會員了。我估計是收不下去了,因為人數太多、太松散。這兩年我覺得是草根社群的時代,過兩年可能進入大咖社群的時代。
社群的價值在哪里?在于我們把碎片收拾起來,把人圈住,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做一款互聯網產品,很難跟BAT競爭,但如果我把3、400人放在教室里面,做一些產品和服務的推廣,你會發現BAT就沒辦法跟我們競爭。這就是價值,把碎片化收拾起來了,它可能不會很大,但是足以養活你了。
要做社群,首先要有號召力。這里面提兩種:一種是新媒體,包括傳統媒體、段子手、行業大號;一種是意見領袖,比如馬云、馬化騰是商業領袖,是大V。大部分有影響力的人才能做社群,沒有影響力的人比較難做。
現在垂直用戶越來越清晰了,什么叫垂直用戶?比如醫生、科學家、律師,每個領域都有一個圈子。圈子會出現一些意見領袖,你對事情出現疑問的時候,你可能會看他們的觀點和意見。
水群?
聊聊我為什么不準我的群友們閑聊水群。
一般來說,人腦很難同時處理多條信息的,這就是為什么 4 個以上的人參與“討論”就會感覺非?!皝y”的根本原因 。當然有的人喜歡爬樓或者跳躍式閱讀,其實這種可以理解為在被動消化吸收他人的知識和信息。兩三個人在群里聊,其實效率是很高的,而且會很有收貨。前提是這些人必須水平相當或者較有默契。
當參與人數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實輸出價值基本等于0—— 這與用戶的知識積累程度其實全無關系。因為人數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腦力就開始不夠用了…或者有的人直接放棄這些信息。其實大家可以想象,一個500的人,同時有100人在發言,這種現象就已經很恐怖,一晚上聊下來,至少上萬信息。
在一個幾十人、幾百人的群里閑聊,除了浪費時間還是浪費時間 。
所以我認為,盡可能的能夠用一段話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一篇文章。
一個人把自己的想法與思考用文字表述清楚,若是有人不認同,那他就應該把自己的想法與思考用文字表述清楚,或反駁、或補充,總而言之,足夠清楚 。而不是你一句我一句,然后一個晚上,幾百條這樣的信息,我認為價值不高。
我在SNS社交研究院這個群,就經常能看到很不錯的觀點和討論。而且都是一段一段的。例如,群主張俊,帥醒科技CEO,辯手,產品經理。盤絲洞產品經理,Jeff哥,以及從廣告行業轉到社交產品的鄭燕波大哥。
社群運營
在運營社群的過程中,我的體悟是,社群運營的去中心化,可以從自然界的去中心化概念中得到啟發。每個個體都是品牌,每個個體都有七情六欲,都要找到存在感。
所以,社群的去中心化,是不搞一言堂,不是幾個明星成員在發聲,而是每個人都獲得發聲的權利,彼此互動,“交叉感染”。每個人都覺得這是自己的精神家園,每個人都樂于為自己貼上標簽“我是什么什么社群的”,而且逢人就有忍不住炫耀自己是某某社群的一員。這樣的社群是比較成功的,比較有意思的。
社群的誕生,可能是某一個人,或者是某一群人,因為某種“同好”,有意或者無意,發起了一個小眾團體的存在。后來,在有意或者無意的推動中,這個小眾的團隊的成員可能越來越多,甚至遍布全國或者全球。
任何優秀的社群,無論它的“前世”是什么,如果要在“今生”獲得蓬勃的發展,是需要設計、優化的。經過不斷的優化,沉淀出來的,就是社群的使命、文化、行為規范等等。
具備互聯網基因的社群文化,對“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分寸拿捏,是藝術,也是技術。說是“藝術”,因為運營社群的,畢竟是人,而人是復雜的,人的能力也是有差別的。沒有那些非常愿意付出的、對社群死忠的人,社群可能缺乏凝聚力,一盤散沙,最后不了了之,煙消云散。如果不做到“去中心化”,都是某幾個人在指手畫腳,那么社群也會死掉,伙伴們會離你而去,這叫做“衰竭而死”。
所以,社群是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矛盾中、悖論中,向前發展的。
我建議,做自媒體,做運營的朋友們,都應該建立自己的一個付費群,不是說了為了賺錢,而是去體驗這個過程和運營的魅力,從中學到的一些東西,總結出屬于自己的一些方法論。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深刻的了解到在微信上成交的邏輯和體會。
憑什么
好了,一下子就BB了這么多?談一談憑什么我要拉你進群?
回答這個問題,我還是先分享一篇馮大輝的一篇文章《對我有什么好處》:
經常遇上一些八桿子打不著或是素不相識的人,找到我聯系方式之后發消息給我,說約個時間要找我聊聊,想聽聽我談談對某個行業的看法。
今天就有一位前同事這么來找我。遇上這種情況我能做什么?當然是直接拒絕。前同事怎么是八竿子打不著呢?我們僅有的關聯是都曾經在某個公司工作過,并沒有交集。為什么要拒絕?我會問一下自己(或是對方):這事情對我有什么好處??這又不是付費咨詢,最多是吃個飯或是喝杯咖啡,然后要搭上幾個小時時間,且不說約來約去的還需要消耗碎片時間。
有些人說,就找你聊一小時也不行?你怎么就這么大架子呢?找你還不是看得起你。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只有一個小時的面談,除非是偶遇,否則的話,約喝一小時的咖啡,雙方前前后后都要消耗大量的時間。
有人會說,你怎么就這么唯利是圖呢?要什么好處?這里說的「好處」,是你的時間投下去產出的價值,必須要做衡量。每個人都想低投入,高效產出。你的時間本該給家里人,給公司,給你自己做你喜歡做的事情,為什么要花在陌生人身上?滿足別人的要求倒也并不難,但這樣做對自己沒有任何價值,這個時間花費得沒有效率。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請求,尤其是對方可能是朋友介紹過來的,也可能某個前同事,甚至是慕名而來,但這些關系對你其實都不重要。他們找你的時候是否考慮過給你帶來什么價值??絕大多數人都是有棗沒棗打一桿子而已。
換個角度看,如果是你自己約別人,如果不能有利對方,浪費別人時間干嘛呢?利己了,利人了嗎??人應該是自私的,但人不能總是太自私。人不能總是太自私,但人應該是利己的。
沒錯,就是這個道理?拉你進群,對我有什么好處?你是誰?憑什么?你能給群里帶來什么價值?當然了,如果你能夠進群里給大家分享有價值的干貨和信息,那我非常愿意拉你進群。一個人進群給群帶來的價值遠遠小于群給他帶來的價值。這一點,的確如此。而且,一個群的人數越多,越難管理,你不付費,我為什么要增加這個難度,就是這個道理。
垃圾水群廣告群這種我就不說了。咱倆聊聊一個優質的精品群,我拉你進去了,假如這個群有400人,也就是意味著我給你創造了連接著400位群友的機會,以及群里蘊含著巨大的人脈資源合作信息以及各自機會,提供了無限的可能。這一點,我暫且不說空了。以我自己為例,我就是加入了幾個還不錯的微信群,并且在里面經常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群友互動,而這一路走來,我都順風順水,對我今后的發展,鋪好了很好的路。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玩轉社群的。尤其是那些至今混在一個群里,我認為是這類用戶是可以去T的,沒有發聲的用戶,當然我們可以考慮其他原因或者一些群的定位,比如很忙比如搭不上話等等原因。
談談我為什么不想拉有的人進群,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懂網絡社交禮儀。這類人我現在已經沒有力氣去和他說話了。
作者:向嘉博 ? 野路子產品新人 微信453906904 ?歡迎交流
本文由 @向嘉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不講干貨,全都在說概念,不知道有什么意義。。。而且有明顯的邏輯沖突啊,一方面說超過四個人的群毫無意義,另一方面又在鼓吹社群多么多么有前景,你倒是來點實在的啊,講個案例也好,可信度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