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需知道的電商產品促銷通識

2 評論 4452 瀏覽 62 收藏 8 分鐘

電商行業的促銷形式大概分為幾種:滿減,滿贈,換購,折扣,但設計多樣化活動時是否可以滿足正常的業務邏輯?是否會提出一些不可實現的需求?是否提出的需求不滿足用戶場景?希望讀完本文大家可以有一點感悟。

在互聯網圈里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好產品要懂運營,好運營也要懂產品。

幾乎超過90%以上的產品和運營大牛們都提到過這句話,那要怎么懂,我列舉了三點。

一、是否運營方需要的所有優惠券的邏輯技術都能實現?

答案是否。

我們先看看一般優惠券的流程是什么樣的,如下圖:

創建優惠券:我們需要確定優惠券的類型,使用范圍,時間或其他個性規則,當然如果區分了這些其涉及到也業務也就各不相同;

具體的發放規則:是系統自動給用戶發放?用戶主動領???是配合活動一起發放,或者經歷一些后臺邏輯后觸發優惠券。

使用規則:區分哪些用戶?是否優惠券針對用戶等級使用,這就要根據自家公司的業務情況進行區分,以便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所以綜上所述,因為根據企業不一樣,涉及到的后臺邏輯也不相同,可能某一個活動邏輯并不能滿足后臺邏輯,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其實就是需要和技術或者產品及時溝通,需要的優惠券的邏輯是否可以實現或者需要多久,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以下我舉了一些常見和不太常見的優惠券類型。

常見優惠券類型有:滿減券,折扣券,新人券等。

不常見優惠券類型有:

  • 訂單滿贈(如果訂單滿足一定金額可送用戶優惠券) ;
  • 包郵券(當商品金額不滿足包郵金額時,使用該券可以免郵費);
  • 等級券(券可以區分用戶等級使用)。

最近雙十一的活動相信大家都看到了,有某寶的蓋樓,有某貓的十一戰隊,為什么設置這么復雜的規則?大家可以想一想優惠券的本質是什么?我個人認為是通過價格歧視,對產品和服務進行區分,從而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

二、促銷活動的基本處理邏輯

運營設計活動時一般是不希望一個商品關聯兩種活動的,如果一個商品既參與了特價銷售、又參與了平臺跨萬店滿減、還參與了店鋪內的優惠券減額等等促銷活動,那這個商品會不會存在不要錢白送的情況?我們肯定是不希望出現這種情況的,那面對特殊情況應該怎么處理呢?本人列舉了幾個情況:

第一種情況:一個商品能夠同時參與兩個不同的第一類促銷類型

常見的第一類促銷活動有:拼團/階梯拼團、團購、秒殺、限時折扣、降價拍等,也就是說該商品在購物車時,可以同時滿足兩種直減的方式,這種情況肯定是不允許發生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產品設計之初就需要考慮并告知開發者,但真的發生后,就只能取最大的優惠方式,不可以疊加。

第二種情況:一個商品或訂單能夠同時參與兩個不同的第二類促銷類型

常見的第二類促銷活動有:指定商品的(品牌、類目、店鋪等不同維度)滿減、滿贈、折扣,N元任選、加價購。

第二類促銷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轉化率,那如果同時滿足了兩種促銷類型,會不會影響這個目的,影響該頁面的轉化,或者說同時滿足兩個后,優先級該如何排序,用戶會不會被多種可選擇的促銷形式搞蒙。

綜上考慮,在產品設計時就應做出限制(同一商品不得參與多個第二種類型促銷活動)是最明智的選擇。那么有沒有例外?

答案是:有的,比如京東,如下圖:

但這樣會有兩個弊端:

  1. 數據處理量大,對購物車的數據時效性要求較高,用戶在購物車有任意操作都會在后臺進行大量的計算。
  2. 用戶體檢欠佳,這樣設計是讓用戶在思考我用哪一個優惠更合適,無疑在這過程中可能會流失掉用戶,或者說用戶沒有注意到這個修改選項。

第三種情況:一個商品或訂單能夠同時參與第一類和第二類促銷類型

比如:一罐原價200的奶粉,既參與了 特價180 銷售,又參與了指定奶粉類型的 滿100減10 的活動,還使用了全場通用的 滿150減10 的優惠券,最后支付金額為160。

所以出現這條原則:同類型通過實體進行互斥、不同類型可以相互疊加。

三、什么時候需要發版,什么時候不需要發版呢?

這個也是平時運營比較頭疼的問題,這個活動在這幾天能不能上線?這個banner比較急是否需要發布版本?

在和我們技術溝通后,我總結了以下不需要發布版本的幾點:

  1. 后臺可以在原有業務邏輯下配置的數據不用發版(比如新活動,新商品,新設計師,新游戲,但如果加一個新規則優惠券則需要發版)
  2. 前端邏輯改變需要發版,包括交互和業務邏輯(比如之前在APP里點這個按鈕跳設計師,但現在要跳專題則需要發版,如果是活動頁跳轉,較之前比新的跳轉需要發版)
  3. 頁面改動需要發版(比如,按鈕大小,圖像更改)

四、寫在最后

最后我們來說說,為什么運營需要知道產品知識,產品需要懂點運營知識。

  1. 產品是生孩子,運營是養孩子,大家都是圍繞孩子轉,如果能對對方的工作有所了解,能夠節省溝通成本,提高效率和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
  2. 如果運營可以理解產品的工作方法和流程,或者能去理解產品的思維方式,可能會大大降低和產品的溝通成本。直接影響就是提無腦需求的比例減少,需求的維度也更加嚴謹。

 

作者:萬物復蘇;公眾號:產品經理的日常反思

本文由 @萬物復蘇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添加啦,謝謝作者

    回復
  2. WX:wsds4864 歡迎討論~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