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順勢而為,找到產品的突破口

2 評論 3776 瀏覽 15 收藏 14 分鐘

本文以知乎、B站近期的商業化變現探索為例,探討產品思維中的“順勢而為”。

前段時間,內容領域兩大獨角獸產品的迭代引起了筆者的注意:

  • 知乎于9月底內測了“好物推薦”,并于雙11前期上線了“小藍星推薦” 。該功能將特定品類中的明星商品進行匯總,按照評分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序,形成推薦榜,為消費者購物提供決策參考;
  • B站于10月30日開啟了付費課程頻道‘課堂’的內測,首批上線了多門獨家課程。在內測期間,付費課程合作采取內部邀請制。

仔細對比一下知乎和B站的迭代,他們之間有什么相似點?

熟悉這兩個產品的人不難發現,這兩個產品都是在進行商業化探索,迭代的內容都是他們已有功能的加強。值得關注的是,兩者都是他們的UGC內容中,被用戶高頻關注的領域:知乎的好物種草內容、B站的課程分享內容。兩個產品分別抓住了各自用戶的高頻行為,順勢而為地建立起一條新的商業變現道路。

下面筆者分別就這兩個例子,來談談他們是怎么做到所謂的“順勢而為”的。

先說說知乎

知乎定位于認真、專業和友善的優質問答社區,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從知乎熱榜的分類來看,主要分為了科學、數碼、體育、時尚、影視、校園、汽車、焦點。

好物推薦并不在熱榜分類中,但是在多個分類中都會有有它的身影。例如數碼分類,會有“xxx手機實際體驗如何,值的購買嗎”之類的好物評測話題;再如時尚領域,也會有“有哪些適合學生黨的性價比高的護膚品”這類的種草話題。

在知乎里,種草推薦類的內容受到用戶的廣泛關注:

好物推薦,一直以來都是知乎眾多內容中的其中一個子分類,但卻也是讓大量用戶感興趣并且實用性很強的分類。知乎這個專業學術氛圍濃厚的社區,也一直默默扮演著一個種草社區。

我們不知道在知乎內部是否一直在重點運營這類話題,但是不管是知乎官方主動運營的亦或是用戶自發發起的,這類話題已經造成了一定的“勢”。商業化變現的方案也由此而來。

再說說B站

B站是全國最大的二次元綜合社區,定位于以二次元作為核心的視頻彈幕網站。??? 然而,互聯網上流傳著一個?!狟站是用來學習的:

在B站上搜索“課程”,可以看到大量高點擊量的課程:

B站數據顯示,在2018年一年已有1827萬人在B站學習,相當于2018年高考人數的2倍;被B站用戶稱為 #study with me#的學習直播,已晉升為B站直播時長最長的品類,2018年直播學習時長達146萬小時,103萬次的學習類直播在B站開播。

B站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學習的氛圍,以至于很多用戶來B站學習?

從B站內部來分析

B站雖然定位于二次元視頻網站,但其內容已經漸漸豐富到了各行各業。B站超過1億月活的用戶,既有熱愛二次元追番、游戲的用戶,也有滲透到科技、數碼、美妝、學習等類別的愛好者。

就B站產生的內容而言,它已然成為了一個綜合類目的視頻網站。而教育課程類視頻的數量,也會隨著B站用戶和內容的增長,實現自然增長,繼而造就一大批學習型用戶的活躍。

B站的彈幕、評論,營造了良好的社交式學習氛圍。單純的視頻課程學習已經無法打動當下的用戶。而B站本身的調性充滿了輕松愉悅之感,讓用戶來B站學習時可以放下“必須嚴肅認真學習”這種心理包袱,減輕了對學習的抵觸心理。

另外,B站的彈幕與評論功能,又能讓用戶在遇到問題時隨時提問,并且回答問題的人不僅僅是UP主,其他用戶看到后也可以以彈幕的形式予以解答。一來二去,視頻彈幕上沉淀出了大量的問題與解答,為后來者的學習提供了便利。

從B站外部來分析

從2016年剛剛燃起苗頭到如今,知識付費已經漸漸深入人心。而知識付費的發展,反過來也會影響互聯網用戶,讓用戶從心里更加接納互聯網學習這種行為。

第一財經周刊發布的《2018年中國Z世代理想生活報告》顯示,74%的受訪95后會選用閑暇時間“學習和課外自我充電”,遠超95前的35.49%。

“在二次元視頻網站上學習”這種違和的事情本身很容易吸引眼球。因此在大量媒體、自媒體的發酵下,在B站上學習成為了一個流傳甚廣的梗。這種梗的存在又不知不覺成為一種類營銷的手段,讓更多人得知這件事,繼而擴大了B站上學習的人群。

由于以上的原因,造就了B站是一個不錯的學習平臺的“勢”。而正是由于B站的產品捕捉到了這種強大的勢,他們又開辟了付費課程的商業化道路。

B站付費課程:

產品的勢——細分且高頻的用戶行為

前幾年曾學習過梁寧老師的《產品思維30講》,其中的三級火箭理論對筆者的影響很大。三級火箭是互聯網產品降維打擊的一種理論,它將很多成功互聯網產品的商業模式分為了三級模型:

  • 第一級:搭建高頻頭部流量
  • 第二級:沉淀某類用戶的商業場景
  • 第三級:完成商業閉環

結合我們今天講的順勢而為的兩個例子來思考,這二者恰好印證了三級火箭模型。

高頻頭部流量就是孵化自現有產品中的高頻用戶行為,并且這種高頻行為有可能是產品的眾多目標用戶場景中的其中一個(知乎的種草推薦行為),甚至可能是脫離原有產品設計的場景(B站二次元網站上的學習行為),沉淀的商業場景隨之出現:小藍星推薦、課程欄目。再通過小藍星推薦獲得用戶購買商品產生的回扣,以及B站課程付費得到的收入,得以實現變現,完成商業閉環。

所以,我們要找的勢,就是我們產品中細分且高頻的用戶行為。

事實上,順勢而為既適用于創業、開發新產品,也適用于已有產品的迭代、再創新。

對于開發新產品而言,就是要找到目標市場上的勢,順應市場趨勢,找到風口并加以投入;而對于大多數產品經理而言,接觸的業務更多的是已有產品的迭代、再創新,即在現有業務的基礎上,找到用戶行為趨勢,思考創新的產品點子。

產品經理如何順勢而為?

成功的創新總是難的,而順勢而為有內在的方法論。具體可以按以下三個步驟思考:

1. 廣泛收集用戶需求,梳理用戶行為

產品里的用戶行為,從大的層面來說無外乎兩點:一種是產品經理預料內的用戶行為,也就是符合產品經理預期的、希望讓用戶使用的行為;另一種是產品經理預料之外的。

如果你曾做過大量用戶訪談,或許你也時常會有這種心聲:“想不到用戶還有這種操作!”

如果不做真實用戶調研,可能我們自己也不知道我們的用戶用我們的產品在干什么。這類預料之外的用戶行為如果足夠高頻,那么它也可能會成為我們接下來要重點思考和發力的點。

如何收集用戶行為?

想要找到用戶行為的前提,是我們對自己的用戶足夠了解。常規的方法是從用戶反饋、用戶訪談等方法中得到一手用戶的反饋。

除此之外,還要關注媒體、論壇貼吧里的用戶討論。一般來說,用戶與用戶之間討論的內容和用戶直接反饋給官方的內容相差很大,用戶間的討論會以調侃的方式流傳出各種各樣的“?!?,用戶間流傳的梗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用戶場景,讓用戶覺得有趣、搞笑,當然也有可能是對某功能的吐槽。

梗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常常蘊含著產品經理想不到的機會。

另外,從用戶行為的埋點統計,以及對UGC內容的分類統計的數據中,也能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2. 找出高頻用戶行為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從收集到的各類預料到的或未預料到的行為中找出高頻的行為。高頻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量。只有這種行為有足夠的量來支撐,它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勢”。

3. 評估每個高頻行為,思考其用途、產品方案

高頻行為代表了高頻需求,每一個高頻行為都值得我們的關注。有需求在,我們就可以加以利用,以實現我們的產品目標。

因此,我們需要仔細考慮每一個高頻行為背后的需求,并思考如何通過產品方案解決這些需求,同時滿足我們的產品目標?;A思路可以用下圖表述:

例如在我們的產品要考慮變現方案時,我們會挖掘出了很多高頻需求,但是你會發現有很多需求很難轉換為變現功能。遇到這類需求時,可以考慮將其強化并作為引流手段,將“流量”作為我們的目標,在有流量的基礎上,再考慮變現方案。

以我們熟知的微信朋友圈功能為例,用以上思路梳理一下發朋友圈的功能:

在微信熟人社交的基礎上,“show出自己”是用戶群體里的一個高頻需求,對于微信來說,產品目標是“有一個流量聚集地”,因而有了“朋友圈”這個產品方案。

第二步,現在微信要考慮變現了,此時“發朋友圈”已經是一個高頻用戶行為了,而產品的目標是變現。但是單純的以“發朋友圈需要收費”或者“發特殊類型的朋友圈需要收費”作為解決方案的話,雖然能實現變現,但是長遠來看不利于朋友圈的活躍,最終效果反而不好。

或者從觀看者的角度思考,以“看朋友圈或者解鎖更多朋友圈內容需要付費”作為方案,顯然也違背了朋友圈的設計初衷。

微信的做法是將變現后置,在朋友圈增加商業廣告,即實現了通過售賣廣告變現,又有朋友圈這個超級流量的支撐,效果顯而易見。

嘗試尋找一下,你的產品里,有沒有被忽視的趨勢?

 

作者:浩叔產品論;公眾號:浩叔產品論

本文由 @浩叔產品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到這篇文章我就在想,我之前做的較成功的兩款產品也幾乎是遵循這個思路??偨Y的不錯,共勉

    回復
    1. 共勉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