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字,說透互聯網運營的核心邏輯

0 評論 7146 瀏覽 35 收藏 10 分鐘

互聯網運營的核心邏輯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用戶習慣。

?

開篇我們探究一個起因:為什么要用幾個字去說清楚一種工作性質?

因為同一種性質的工作,方法多樣,路徑多樣,但圍繞的中心思想是不變的。而且,有且只有一個核心的中心思想,在其指導下,你的方法和路徑才是最直接的。

其意義就在于:少走彎路。

通常剛入行,接觸的是形式化的工作,用的是固定的模版方法,習慣了很容易固化,在面對新的項目時,忘記了思考找工作的核心邏輯主線。

用形式去解決問題,往往回收不了效果。

很多職場人從事一個性質的崗位多年,自己還是完全不知道其特定崗位的“工作精髓”。也就是疑惑在,為什么有的人能通過工作積累很快收獲結果,自己卻只能像顆螺絲釘,能完成一件事,卻還是搞不清“卯合”了什么。

先揭謎題:互聯網運營崗的核心四字要義 –?用戶習慣

精簡下,我們從三個方面做解釋:

01?市場/運營/傳播/銷售/資本,橫向對比理解

首先,先羅列各個性質工作所圍繞的核心:

  • 市場 – 供需關系
  • 運營 – 用戶習慣
  • 傳播 – 影響力
  • 銷售 – 中間利潤
  • 資本 – 累積速率

我們以市場為例展開:早些年在馬云baba還沒人盡皆知的時候,市場部主要是“管轄”渠道的,在渠道類做文章,主要是線下。

有哪些手段呢?招商拓展當地的銷售渠道,或者如果這項工作分配給業務人員去執行,市場部要提供市場拓展計劃;扶持建設渠道形象,店內活動策劃/開業活動策劃;當然還有各種廣告宣傳,戶外廣告設計投放,當地媒介合作推廣等。

工作不是圍繞線下渠道開展的嗎?怎么說是供需關系呢?

多數情況下,市場要橫向地看。樓市汽車是發展最完善的市場,其次還有家居市場,服裝商業綜合市場,電腦城電子3C市場,手機通訊市場,乃至更早的商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菜市場。

這每一個市場的存在,都代表這一種供需關系的存在。而一個類別的市場里又有眾多的商品,汽車有不同的品牌,還有二手,維修美容等不同的細分。菜市場里還有蘿卜青菜,雞鴨魚肉等不同的食材。

橫向上,都存在于一個供需生態里:你買了二手車就不會選新車,你這頓買了小雞燉蘑菇,就不會選擇胡蘿卜炒肉。加之以品牌的概念就更明顯了,你選擇了A牌的電腦,B牌就在這個市場圈少買一臺。

電腦城,菜市場都是市場的聚合態,你如何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線下的時代當然是建設“門面”了。

更好更多更體面的門面和開業店內活動,帶來更多接觸客戶的機會。更好更多更體面的門面和開業店內活動,相當于做大供給,在需求大的市場里,大的供給就相當于更多的銷售機會。

如今線上市場整體占主導地位,供需關系隨著市場競爭的飽和而發生了性質變化:消費者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視野下選擇商品。

任憑你做大供給,也抗衡不了互聯網的力量。因為網絡的世界里沒有市場間隔,不存在區域割裂。而且消費者“分眾”了,市場不在商品端聚合,而在消費端割裂。

特定人人群彼此割裂,組合成新的區塊市場。

這時的市場行為,更多的是聚焦細分的人群市場。雖然聚焦,但互聯網人群的基數大,哪怕割裂后的人群聚合市場依舊是龐大的。而且信息傳播快,人群容易受到大聲量強勢的信息干擾,反其道的饑餓營銷反而適用于調節線上市場的供需關系。

新品首發,限量銷售,特別定制款等營銷方式,借著信息的高價值性,以一種供需的逆向錯覺,反倒造成了“需求大的假象”,實現了信息的擴散,從而引起了更多人群的關注。

線上線下的營銷方式存在差異,總的來說,都是基于“供需關系”的模型之上。

花了大篇幅講“市場”和“供需關系”,其中的市場運作方式多種多樣,與運營工作細分到用戶運營,內容運營,社群運營,產品運營類似,運營形式之下,也同樣有著有且僅有的核心要義。

02 用戶習慣如何影響運營結果

從來沒有培養用戶習慣一說,就如同人性卑劣,但卻是人最舒服的方式。

產品要懂人性,與人交互,遵從人的邏輯習慣和下意識動作。

不僅是交互,產品定義也是為了解決人的需求,而上升到互聯網需求的邏輯,這個需求就是“更懶”,或者專業性的表述:實現人體的延伸。

手機就是移動多媒體,互聯網產品就是媒介產品。

在一臺手機里,APP不存在接觸的差異性(你下載的APP),也就是人自主選擇性使用APP,哪怕運營們可以設置消息推送,可不迎合用戶習慣的推送都被放到里屏蔽列表。

所以網上流傳不同職業和收入的人,每天不同時段使用APP的種類是不一樣的。但都完全基于用戶自身的角色屬性下的習慣性,可按天為周期有一定的規律。

人周期性的規律即習慣。再劃之于不同的用戶群,不同的用戶群體,有不同的用戶習慣。

運營崗所面對的,依舊是彼此割裂的,以習慣聚合的,群體基數大的人群。這是對象。

運營要實現的結果:獲得更多的流量,流量轉化廣告收益。獲得更多的流量,就要提高用戶的使用頻次,保持有效日活用戶的增長。

而使用頻次和日活都是產品功能滿足特定用戶的用戶習慣,獲得單位天內更多流量就只能找到更多相同需求習慣的新用戶,而這些用戶具有類似甚至相同的習慣,你還是要基于用戶習慣發出,找到他們吸引他們到你的APP上。

產品要實現的結果:獲得累積收益,更多的轉化方式。除了流量轉化廣告收益,特定的用戶群體還有消費需求,售賣“產品”能快速變現。

在滿足特定需求語境里,運營者很難拓寬消費需求,除非你就是京東天貓(線上B2C平臺又有點像一個有限區域里的大市場特性了,我們不過多展開)。

你依然只能根據特定人群已有的消費習慣,關聯性營銷。同樣基于用戶習慣。

運營的結果之下,運營者逃不掉用戶習慣。

舉個實例:微信不叫微信,叫互聯網用戶的社交懶。

03?給一個用戶習慣的“實體”模型

“小賣部 – 香煙”模型:

對于零售而言,售賣一包香煙或者出售一整條并不賺錢,但便利店都會賣的原因是:吸煙是一種習慣,買煙也是。

售賣香煙就是維持穩定的“日活”流量,買煙的人會有關聯性的生活用品消費,那些有的是更賺錢的。

如果你不售賣基于用戶習慣的香煙,用戶高頻買煙的流量去到別的店,你認為你還有機會嗎?

運營的本質即是基于用戶習慣,打造一款“香煙”。

再舉個實例:便利店就是微信,煙就是朋友圈。

最后,全文篇幅累贅,實質就四個字:運營成就產品,用戶習慣成就運營。

愿每個群體有各自好的習慣,有好的產品陪伴。

 

本文由 @無一適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