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感悟:用戶調研數(shù)據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首先說一下,下邊的話是在忙里偷閑的時候一點感悟,身在創(chuàng)業(yè)型公司,把自己遇到的一些問題分享出來,共同提高吧。
內容不算高大上,但是相信好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隨手就寫下來了,不對的地方,還請各路大神多多包涵指正,因為這些是自己遇到的,有些點還有待用心去驗證。
用戶調研的幾種方法:
當然了,在用戶調研開始之前,我們要做好用戶定位:我們的用戶分為哪些年齡段的,收入水平都是怎么樣的,等,其實也就是用戶畫像。在做好了這些工作之后,我們往往才會開始采取以下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用戶調研。
- 問卷調查
- 焦點小組
- 相關人士訪問
- 現(xiàn)場觀察
- 二手資料
- 競品調研
能想到的,大概也就這么多了,如果還有其它方法,歡迎大家一塊聊聊。
列舉了這幾個調研方法,看起來都是有理有據,非常科學的方法,但是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所在:
問題:用戶反饋的信息有可能是假的數(shù)據
我們做用戶調研,挖掘用戶的本質需求的時候,我們當然是想讓用戶說出真實的想法,也可以說是沒有經過大腦思考的,最本質的客觀事實,沒有經過任何外界因素影響和干擾的,不摻雜任何主觀意識的反饋信息。
但是,我們獲得的用戶反饋數(shù)據往往是不真實的,為什么會導致這個結果呢,這需要從收集反饋信息的過程中查找根源,讓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站在用戶的立場去考慮,我為什么要花費我的時間,給你們填寫調查問卷,或者是跟你們聊一些這方面的需求;往往用戶是不愿意這樣做的,那么我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發(fā)放一些小禮品,或者抽獎之類的好處。
中國有句老話: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用戶在這種得到好處的情況下,反饋的信息往往會是偏向好的一方面。比如:在我們的登錄頁面,這個登錄按鈕是否第一時間就引起了您的注意?這樣的問題,在用戶拿過好處后,還需要思考一下再決定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反饋相對利好的消息。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反饋的信息已經失真了。這其中也隱含著另外兩個問題,接下來再說另外幾個原因。
原因一:群體影響導致假數(shù)據
對于中國人來說,直白一點也可以說是面子問題的因素。
回憶一下調研場景,一群好哥們或者好同事,遇到你們在調研問題,人家拿了好處,基本都是給了利好方面的意見,你好意思給其它另類的意見嗎?如果你給了,人家肯定說你這人怎么怎么地吧?進過一番思想斗爭,你也就范了,隨大流吧。
原因二:調研問題的設置,導致數(shù)據失真
在頭腦風暴后決定的問題也好,或者是經過數(shù)據分析后得出的問題也好,往往一些確定下來的問題,就是有問題的,典型的一個問題就是:問題本身帶有導向性,容易誤導用戶做出錯誤的選擇,這個選擇往往是經過自己大腦思考后得出的結論。
原因三:認知水平參差不齊
對于調研中的問題,或則選項的描述,很多時候是沒有嚴格的界定的;不同的用戶對此問題的認知也不太一樣,那么調研就有可能出現(xiàn)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的情況出現(xiàn)。
比如:讓公司的30個男人評價一個女人是否漂亮。
- 張三評價說還行;其實他內心感覺這個女人的胸比較大,是自己喜歡的類型;
- 李四會評價說不好看,因為他內心感覺這個女人的腿型不夠好看,不是iphone6的腿;
- 但是王五可能會說太漂亮了,她的腰是A4腰,那小蠻腰,很性感;
其實我們調研的目的,就是綜合所有因素考慮這個女人是否漂亮,但是調研對象都太看重某一個方面,而把其它方面的因素剔除了。
原因四:把預設調研場景強加到調研對象身上了
調研時,需要預設一個場景或條件,再收集信息。然后從各個角度再調研,去交叉驗證這個預設場景是否正確。這是比較傳統(tǒng)的方法,理論上是合理的。
但實際上很少人去做「交叉驗證」這個環(huán)節(jié),只做了「預設場景」,相當于把調研設計者的主觀意志強加到用戶身上。
舉例:調研問題這樣寫:你出門打出的話,首先想到的是哪個打車軟件:
- 滴滴
- 神州
- Uber
這個例子,就是把位置因素強加到了調研對象身上,說到底還是用戶畫像沒有做好,假如這樣讓調研對象去選擇的話,有可能人家出門都是私家車,都不打車,這個時候可能人家就是憑感覺寫一個選項,可想而知,這樣的結果,肯定是存在很大的不準確性的。
說了這么多,總結一下:
用戶調研的最終目的是挖掘到用戶的最真實的需求。
為了獲取到這個需求,在調研之前,我們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不然的話,我們后續(xù)工作的作用可能就會等于0,那么做什么工作呢?大概以下幾個:
- 用戶分類:把用戶按照不同的維度進行分類,理想情況是分類越細越好。
- 用戶分析:充分的了解我們的每一類用戶,最好是搞一個十分詳細的用戶畫像出來,還是越細越好。
- 問題設定:要仔細推敲每一個調研問題的正確性,是否有隱性的引導意思,是否符合此類用戶類型。針對不同類別的用戶,同一類別不同調研場景下的用戶,都要設定好問題。
想到了這么多,就寫這么多吧,歡迎指正溝通。
本文由 @江羊羊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挺好
“用戶反饋的信息有可能是假的數(shù)據”感覺應該修正成為“用戶反饋的信息可能不夠真實”
那怎么讓這些信息盡量地接近真實呢?總結起來大概是三點:
1. 正確的引導,肯定地告訴用戶什么都可以說
2. 中立的問題,這一點已經在總結里提到了,而且問題最好以曾經發(fā)生過的實際的情況去替代“你覺得”“你認為”“你會不會”,從現(xiàn)實情況或場景出發(fā)去尋找問題比各種主觀的評價靠譜得多。
3. 選對目標用戶,可以從認知水平、產品使用經驗等維度去劃分,同一批人會比較有可比性。然后那個預設調研場景的例子舉得我好方,既然是針對打車軟件做研究,那么必然要找有打車需求的用戶啊親。。。
最后,用戶說的話肯定不能照單全收,得有自己的判斷,要不然為什么需要PM,直接問用戶需要什么技術做就行了唄。。。
(????)??嗨,都舉得是不好的例子,有沒有好的例子可以分享呢? ??
是我的錯覺嗎,怎么感覺此文和前百度,現(xiàn)貓眼電影產品運營專家 韓敘的文《如何挖掘用戶需求,這是運營人員必須邁出的第一步》大同小異,只是韓敘寫的更詳細深刻。
調研為何會出現(xiàn)問題,作者確實是說出來關鍵點,主要是調研對象不會那么客觀,直白的把心里最真實的想法說出來!但究其原因,是我們這些調研者在設置問題,環(huán)節(jié)上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分析一下,到底是哪里出現(xiàn)的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歸根是調研的設計和形式的問題吧,并不是用戶調研數(shù)據欺騙我們,而是調研本身就存在了問題,導致數(shù)據會有不同程度的偏差。當然,調研數(shù)據是不太可能百分百準確,最后還是需要經過鑒別。
恩,有道理,其實調研數(shù)據是結果,調研的方法和過程是獲取結果的途徑,我現(xiàn)在除了對這種可能存在欺騙的數(shù)據,進行后期驗證,也可以稱為試錯之外,想不出更好的途徑去得到更加真實的數(shù)據。
你的想法太主觀。
為什么這么說呢?請您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