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站和紀錄片,還有很多故事可講
由《我在故宮修文物》開始,紀錄片在B站的地位日益上升,逐漸成為和番劇旗鼓相當的一大內容分類。需求帶動消費,B站看到紀錄片背后的龐大市場,也因勢利導,做出不少改變,講述更多的紀錄片的故事。
12月11日,B站又上線了一部新的紀錄片。
告別了餐桌前香氣四溢的人間煙火,B站這次把鏡頭對準了墨香氣十足的書房里,對準了書籍、以及隱身于書籍背后的那些圖書編輯、舊書商、譯者等人身上所發生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做《但是還有書籍》,由胡歌配音,目前在B站上剛剛更新了兩集,但已經有350.1W的播放量,5000多條彈幕霸屏,豆瓣評分更是飆升到9.5分。雖然最初有很多用戶都是沖著胡歌的配音而來,但最后都被這部紀錄片打動,成為粉絲。
時間回到2018年6月下旬,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第一季在B站開播,立即在站內掀起了火熱的觀看狂潮。一年多過去,第一季的總播放量已達6942.4W,彈幕總數達121.8W。而于今年7月份開播的《人生一串》第二季表現則更加強勢,完結不到幾個月的時間總播放量已達8569W。
《人生一串》并不是一次曇花一現式的出圈,事實上,紀錄片已經成為B站“二次元”之外的又一個重要標簽。
在12月19日舉辦的新紀錄片發布會上,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表示,截至12月中,2019年B站活躍的紀錄片觀眾人數已經突破6500萬。對比今年5月,在11月,B站紀錄片的日均流量和日均覆蓋人數都保持了同比三位數的增長。
那么《人生一串》為何能成功出圈?B站紀錄片究竟發展到了一個怎樣的階段?紀錄片受到年輕用戶的青睞背后又在視頻行業中釋放出了怎樣的信號?
一、《人生一串》的成功出圈
今年盛夏,《人生一串》第二季在萬眾期待中登場。預告片一出,廣大網友們便以滿屏“來了來了”的彈幕表達出自己對這個“燒烤江湖”的熱烈期待,其憑借第一季累積出的超強人氣可見一斑。
略過高超的拍攝技巧、摘掉華麗無比的文字,被評為“中國第一部燒烤紀錄片”的《人生一串》為何能夠借著B站成功出圈?
首先,是無比真實的呈現。
《人生一串》聚焦的是中國的燒烤文化,在視頻中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未經處理的原生與野味,所有的畫面都沒有那么多講究:食客腳底扔的垃圾沒有特意隱去,燒烤散發的濃煙嗆得小哥直打噴嚏,小孩子興奮地啃著食物,滿嘴是油。沒有濾鏡的加持與處理,有的只是鋪面而來的人間煙火,刺激著用戶的味蕾和食欲。
當然,在真實的食物呈現以外,還有食物背后所承載的“人”與“故事”,家庭、友誼、夢想、青春、現實,平凡人生的酸甜苦辣統統隱沒在煙熏火燎的燒烤攤前,連同著美味一起被觀眾咽下。
其次,是其引人入勝的鬼才文案。在不少人眼中,《人生一串》無異于行走的文案教科書。它讓從不吃燒烤的人也能對著屏幕擼串,身臨其境地去體會這種唇齒間的快感。
雞翅讓花生醬久等,為的是相逢一刻的纏綿,每一次輕輕舔舐都是油脂之間的再次碰撞激發出雙倍的甜香;
當經歷了兩次辣度飛躍的雞腳,進入口中,辣到靈魂出竅也許是最正常的反應,熊氏雞腳的濃香,將在愛與痛的邊緣浮現,入口即化的綿軟,痛感過后的回甘,都會讓你對這座城市上癮到愛恨交加;
頭頂有月,手中有串,在這個仿佛時間停止的老樓之間,人們又找回了陳年的味道;
……
這些或幽默討巧,或脈脈柔情,或畫面感十足的文案以老炮兒式的語調徐徐展現,不僅頑強地勾勒出了煙火氣十足的燒烤圖鑒,讓一個個凡俗小店有了歲月沉淀下的不俗氣韻,也適時地戳中了用戶的心。
助力《人生一串》順利出圈的,還有B站獨有的彈幕文化。
對于B站用戶來說,彈幕是一種儀式感極強的存在??磸椖痪拖褚蝗喝藝谝黄疬吙匆曨l邊討論槽點和笑點,不僅滿足了觀眾歸屬感的原始需求,也增添了他們在觀看過程中的趣味性。而《人生一串2》中不時蹦出的旁白調侃也像極了用戶看這段視頻時發送的彈幕,在紀錄片中上演了一場官方吐槽最為致命的互動。在此之外,導演還會將彈幕中的反饋運用到新一季的制作中,使得其成為反哺創作者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B站的紀錄片生態
《人生一串》的成功出圈讓B站上的紀錄片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可事實上,讓B站真正對B站重視起來的則是3年前在B站走紅的《我在故宮修文物》。
雖然截至目前為止,《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的播放量只有589.5W,遠遠比不上后來的《人生一串》。但是,這讓他們意識到了原來年輕人也喜歡這種講述傳統文化的紀實內容。尤其是在該紀錄片播出后第二年,原本好多大學里無人問津的文物修復專業,報名人數變為原來的8—10倍,足見年輕用戶對紀錄片的喜愛程度。
2017年10月,紀錄片從科技區的子條目中分離出來,與電影、電視劇聚合成為“放映廳”,且在三個條目中位列第一。
2017年12月,B站在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首度宣布推出紀錄片“尋找計劃”,在資金扶持、平臺運營、商業開發三方面助力紀錄片發展。
2019年初,B站正式成立了B站紀錄片出品部,并且持續加對優質紀錄片的投入,包括和海內外眾多知名紀錄片廠牌達成合作,如與BBC聯合出品了《神奇的月球》等。同時,在選題和表現手法上,B站也在不斷尋求更符合用戶喜好、符合B站氣質的形式。
據統計,僅2019年,B站就主導出品了16部優質的頭部紀錄片,涵蓋了人文歷史、自然地理、科技、軍事、社會、美食、旅行、萌寵等多種類型。而在平臺的所有紀錄片中,有很多風格迥異、涉及不同領域的紀錄片接連獲得好評。
如六月份開播、已經完結的《歷史那些事》第二季,完全突破了以往觀眾對于紀錄片的想象。
該系列紀錄片采取的是“紀錄片+小劇場”的模式,在小劇場環節通過綜藝、影視、訪談等多種形式來呈現歷史故事。比如講述李清照那一期,開起了吐槽大會,在座都是柳三變、蘇東坡等“被九年教育義務轉載過”的大家;辛棄疾的小劇場畫風則致敬了邵氏電影和王家衛風格……雖然過程中伴隨著爭議,但作為一部實驗性紀錄片,《歷史那些事》受到了不少用戶的喜愛。
再如由《我在故宮修文物》主創團隊打造的《一百年很長嗎》,將鏡頭對準了十幾位來自祖國南北的民間匠人,用短短九集不到300分鐘的時間將他們具有鮮活生命力的人生掠影在鏡頭前展現??此瞥尸F的是中國民間的各種手藝,實則折射出了人生百態。雖然播放量并沒有那么高,卻收獲了一波小眾群體的真摯熱愛。
還有東方衛視和B站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以上海市16個轄區,400多個基層派出所的日常工作為展示重點。在12月20日剛播出第一集后,播放量就已經達到了280.8萬。其前作《巡邏現場實錄2018》去年播出后也被一眾B站用戶所追捧喜愛,播放量超1400萬次。
此外,還有B站和國家地理雜志聯合出品的生態紀錄片《未至之鏡》、探險型紀錄片《冒險雷探長》、寵物類紀錄片《可愛的小崽子們》、科幻類紀錄片《從太空看地球》等等,都在B站上積聚了不同程度的人氣。
▲冒險雷探長
根據相關新聞顯示,2020年,B站在紀錄片版塊整體的投入將會再次翻倍,一系列紀錄片新作將在不同的時間段登上舞臺??梢钥吹剑鳛槠渲械囊粋€重要分區,形形色色的紀錄片們正在B站上煥發著熠熠生輝。
三、B站紀錄片出圈背后,是年輕一代的需求升級
B站董事長兼 CEO 陳睿在去年Q3的財報會議中曾明確表示:“從今年第三季度來看,付費會員主要是為我們的動畫片和紀錄片付費。對這兩方面,我們接下來會持續加強?!?/p>
換句話來說,紀錄片已經與番劇一起,成為逐漸成為 B站增長支柱之一。
而從早期的“聯合出品”,到《人生一串》《歷史那些事》的主投自制,再到七月份直接投資紀錄片制作與運營公司“云集將來”以及后續的若干動作,都能看出B站正在深入內容制作上游。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B站早已不再是當初的“二次元小破站”。
以興趣作為內容生產指針的UP主文化,是B站保持優質UGC氛圍的前提。而另一方面,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Z世代是B站最忠實的用戶,他們大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經濟上面沒有什么特別的擔憂,在信息交互的途徑大大拓展、“同好”成為筑起無數亞文化圈子紐帶的大環境下,逐漸成長起來的青少年用戶有了更多元化的喜好以及更加豐富的內容訴求。
而正如曾在央視遭到冷遇、卻在B站爆火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讓B站看到了紀錄片在平臺內、在年輕用戶當中的潛力一樣,B站發力紀錄片并不是由上而下的戰略布局,而更像是一種消費需求由下及上的蓬發和繁榮。
需求帶動消費,在年輕一代消費升級的境況下,平臺能做的就是意識到這種需求,并且利用平臺調性以“對味”的形式去滿足這種升級后的需求。
就像在《歷史那些事》中所做的大膽嘗試一樣,相比傳統意義的紀錄片,由B站出品的記錄片普遍內容更接地氣,網感更強烈,具備“由互聯網平臺驅動”“面向網生用戶制作”“注重觀眾的互動體驗與傳播性”等特色。而高質量的用戶彈幕評論互動也得以讓節目組能夠有針對性地做出及時調整,滿足、引導消費者的需求。
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年輕一代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今天紀錄片能通過B站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納喜愛,明天也將會有新的內容形式被挖掘點亮。
B站關于紀錄片的故事遠遠沒有講完,而對于平臺和創作者而言,還有很多可以打破的“次元壁”等待去發掘。
作者:卡思數據,公眾號(ID:caasdata6)
本文由 @卡思數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正版圖庫 圖蟲創意 授權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