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園的一句告示,得出運營的三點感受:用戶需求、整體視角和活動策劃
剛進奧森大門我就被嚇到了,原來周末有這么多人跑步。也難怪,這個公園面積大環境好,有山有水有綠化,還有專設的跑道,是跑步愛好者的圣地。
還沒走多久,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很多跑步愛好者在一組扶欄上壓腿,做準備活動,但扶欄上卻提示著「請勿健身壓腿」。
如下圖。當時我沒好意思拍照,這幾張照片是搜到的,看來不是我一個人注意到這個問題了。
于是我發了一條朋友圈:
去奧森看見一幫人在寫著“禁止壓腿”的扶欄上壓腿。
本來我只是隨口吐槽,沒想到引來好多有趣的回復,從產品和運營的角度討論了起來。隨便摘幾條:
- 運營引導的不好
- 產品不好,應該裝上刺
- 標語不解決問題,需求和自行解決需求的條件是存在的
- 多好的提醒。。。
- 應該寫:注意,有電!
- 叛逆。。。
雖然這些都是朋友們的調侃,但「勸阻壓腿」這件事確實失敗了。分析原因時,我發現這事和運營有很多相通點,道理也類似,于是就試著用運營思維解讀一下。
一.用戶會自我探索解決需求的方式
對于這個案例,壓腿是表現出的行為,但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呢。
跑步之前大家都會做熱身,壓腿是其中一項,這就是客觀存在的需求,并且覆蓋大多數跑步愛好者。
這個需求,看一下在扶欄壓腿的人數就知道了,另外從微博上也收集到了相關反饋,如下圖。
需求既然存在,就要有釋放的方式;如果沒有,需求也會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就像山洪呼嘯而來,如果有一個河道讓其流入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如果沒有,山洪也會自己殺出一條血路,開辟并流入新的河道。
案例結論:
只要用戶需求存在,就一定要釋放。即使沒有現成渠道,用戶也會自我探索,創造渠道去解決需求,不會被細節因素阻礙。
由此想到:
在互聯網行業中,也會遇到用戶在使用產品時,通過自我探索而創造釋放需求的方式。這種情況一般都在預期之外,是無心插柳之作。
比如在設計產品時,并不是為了滿足某個需求,但在后續的運營過程中,這個需求意外突顯,并且在數據上形成一定規模。
這是因為用戶需求原本就是存在的、旺盛的,只是之前沒被挖掘到,或不在預期內,但用戶需求會自發的尋找渠道展現出來。
比如,豆瓣小組的產品形態,只是傳統的發帖回帖,卻出現了「吃喝玩樂在北京」這樣的「炮組」。理論上來說,用這樣的產品約很不方便。
首先,在帖子列表頁里只能看到標題、用戶昵稱和頭像,完全不知道帖子內容是什么,以及發帖人的情況,只能逐個進入帖子看詳情。在明確目的時,獲取有價值信息的成本很高。
其次,如果找到目標,也不能用回帖的方式公開聯系,只能用豆郵私聊。這樣就造成一個用戶需求,通過兩個產品模塊才能滿足,再次增加操作成本。
這是豆瓣典型用戶中的某個特點催化出的需求,是把豆瓣當工具的一種玩法,是以現有產品形態和氛圍為基礎才能產生的。假設為了「更好的解決需求」,而把豆瓣小組改版成陌陌,就打破了這個需求賴以生存的氛圍,需求就會消失,改版的效果也不會好。
比如,網易跟帖也是這樣的無心插柳的產品。最初因為網易新聞和策劃專題的調性,聚集了一批憤青五毛美分,吐槽的需求很強,在跟帖模塊釋放出來。
網易借勢做了跟帖產品的優化,如蓋樓。隨著氛圍逐漸形成,跟帖模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這個過程中,運營并未做強干預或引導,只是做了審核監控而已。
網易跟帖的規?;推放苹M程,都在預期之外,甚至蓋樓的玩法也并非產品設計的初衷。從本質上來說,是用戶需求的釋放。
二.以更高視角去整體的看問題
首先發現壓腿的現象,然后得出需求是真實存在,是用戶探索的解決辦法?,F在分析,為什么用戶選擇在扶欄壓腿,背后真實的原因是什么。
簡單的說,是位置的原因。扶欄在公園入口附近的跑道旁邊,離存包處也只有30米的距離。所以,一般大家在這里集合和熱身,當看到一組高度很合適又很結識的扶欄時,有人壓腿就很正常了。
說到這里,有沒有恍然大悟的感覺,認為這件事的發生就是理所當然。因為在了解背景信息之后,就看到了事情的全貌,有助于理解用戶行為,分析其中隱含的本質原因。
案例結論:
在分析問題時,錯誤的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貌,憑借片面信息就武斷的下定論。應該以更高的視角去整體的看問題,才更容易獲得靠譜的結論。
由此想到:
我們在談論某個產品時,經常在視野和信息量都很有限的情況下,侃侃而談,去給產品定性。其實,只關注到重要功能,甚至一些交互細節,并不了解產品背后的決策因素和迭代計劃。
比如,百度知道和知乎的對比。知乎前兩年剛崛起時,這個對比討論很受關注,甚至周源和黃繼新都發表過自己的看法。最近就少了很多,因為知乎已經很有影響力和品牌辨識度了,大家不再覺得這兩個產品有對比的必要。
因為對這兩個產品都比較了解,所以我覺得兩者的對比是很牽強的。在我看來,他們除了都是問答形式之外,沒有其他的共同點,從定位、受眾、以及所承擔的使命來說。就好像籃球和排球都是用手打,但我們很少去對比這兩個運動那個更好,因為沒有意義。
從互聯網從業者的視角來看,知乎是大佬都會用的高質內容社區,代表著一種逼格和調性,甚至是身份的象征。尤其對于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認為做產品就應該做成知乎這樣。我面試過的一些優秀大學的畢業生,都是張口知乎閉口豆瓣,這些都代表了這個人群對這個產品的印象。
與此同時,這樣的人群會認為百度知道這個產品相對簡陋和原始,認為受眾人群層次低。眼中的這個產品,不會有類似知乎的光環。
這里的問題,就是過度的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代表的就是全體,去為一個產品下結論。但其實自己掌握的信息不多,處于的視角也偏低。
上文中對知乎和百度知道的描述都是事實,確實是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區別,但這只是現象,就像「一幫人在壓腿」這樣的現象。
我總結了幾點本質區別,更偏重講述百度知道:
1.產品越大,難題越難
把各個端的流量加在一起,UV肯定超過2億,每天貢獻回答的用戶就幾十萬。正因為有這樣的量級,所以會遇到更多更難的問題。比如,市場上一直有針對百度知道做營銷的公司,方式是在問答中植入品牌,這個已經是多年來很成熟的產業鏈。應對辦法,就是做好反作弊策略。但防范總是被動的,而且利益驅使著作弊的方式層出不窮,如果有千分之一的誤傷率,影響的用戶量級也很大,所以這是個難點。
知乎在發展之初,肯定不需要過多關注反作弊的事,畢竟量級和價值都沒有達到那個規模。但最近一年,在知乎上做營銷和作弊的情況越來越多,應該也開始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去做這事。
量級越大的產品,遇到的問題可能更難解決,這個不是初創產品能想像到的。就好比月薪1萬和月薪10萬的兩個人,被困擾的問題是完全不同的。
2.產品使命決定成長軌跡
雖然百度知道和知乎最初都是問答形態,但兩者使命是完全不同的。知乎是為了打造一個高質的知識型社區,鼓勵各行各業的人把自己的「認知盈余」分享出來,是一個獨立的產品。
百度知道是從百度搜索延伸出來的產品,最初目的是更好的滿足用戶搜索體驗。當時發現搜索用戶的提問需求很旺盛,所以百度干脆自己做一個問答產品,這樣也能保證搜索和內容的匹配度,讓效果更可控,同時還能讓這部分流量留在百度內部,這是產品使命。
所以,兩個產品的使命不同,之后的成長軌跡也不同。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生第一個兒子是為了種地養家,那么大兒子長大后就是農民;生第二個兒子是為了光宗耀祖,那么小兒子長大后就是知識分子。
3.產品定位不同
根據產品使命,可以得出百度知道的用戶人群和百度搜索的契合度很高,更大眾化而非高精尖人群。內容定位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準確答案的問題,如感冒了怎么辦或糖醋排骨怎么做;提問者對于回答的需求是快速、準確和專業,別繞彎子別解讀別延伸,直接把答案寫出來即可。
知乎的問題,更像是一個話題,只是以提問的形式存在。問題的特點是開放的、討論型的,沒有明確的準確答案,也不求最終的解決。比如「旅行真的能使人改變嗎」、「如何看待XX現象」等。
以上三點看完,你是不是也覺得百度知道和知乎沒有可比性了。更整體的看問題,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抓到本質。
三.別指望用戶看文案
這么多人都在這里壓腿,真的是他們個人素質不高嗎?我覺得不是。
大家「執意」在這里壓腿健身,除了需求的原因,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根本沒看到這句文字提示。具體看下面一條微博:
再看一個案例,如下圖:
商場里擺放這樣的設施,提示「請勿攀爬」,簡直就是反人類的要求。首先,逛累的時候本來就有找座位的需求,而這個設施看起來就像是用來休息的座位,坐上去沒有一點負罪感。但是還好,成年人至少不會「攀爬」。
其次,上面的兩個卡通形象,對兒童的吸引力太大了,再加上這個臺子的高度正合適,如果兒童不「攀爬」都說不過去。
在這樣的情況下,下面「愛護公物,請勿攀爬」的文字提示,幾乎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案例結論:
用戶更關注需求的解決方案,在非閱讀環境下,文字提示很難起到作用。
由此想到:
運營在做活動中,一般都需要傳遞很多信息。比如主題、形式、起止時間、獎勵標準、獲獎通知方式、獎品等。這些信息頁面上一定要有,甚至藏在二級頁面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用戶肯定不會全部看到,甚至看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就不錯了。
對于一個活動頁面,用戶關注的思路和優先級是這樣的:
第一步,用戶最關注自己的收益,也就是活動的獎品是什么,參與之后有什么結果。
第二步,用戶看活動類型,也就是這個活動是干嘛的。得出結論類似于「外賣的滿減」、「轉發微博得獎」、「砸金蛋贏代金券」等,是一個整體的框架的認知。
第三步,大概看一下參與方式,但一般不會細讀活動介紹,而是依賴于頁面上展現的形態??吹睫D盤,就點擊Go;看到滿200減50,就點擊現在購買;看到搶紅包,就點擊紅包的icon,等等。
大多數用戶只會走完前三步,如果順利,就成功參與了;如果失敗,用戶就會放棄。所以,前三步涉及的這些元素,是一個活動成敗的關鍵,其他的細節就不那么重要了。
第四步,還是有少數人走到這一步,去認真研究活動流程、要求、時間、評獎發獎等信息。這種情況屬于活動運營的目標人群,比如明星的粉絲,就會克服很多操作上的成本,去參與活動,支持自己的愛豆。
以上可以看出,大多少用戶集中在前三步,涉及到與文案相關的,大概只有活動的slogan,或者很簡單的一句話介紹,其他90%的文字信息都不會有人詳讀。
這個結論的指導價值是,活動策劃的關鍵點在前三步的元素,如活動類型、用戶收益、參與流程,投入重點資源和精力搞好這個環節,其他的信息可以弱化處理,不用過多糾結。
#專欄作家#
韓敘,微信公眾號:運營狗工作日記,貓眼電影產品運營專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在從業的近10年里,專注互聯網運營領域,包括產品運營、用戶運營、社區運營和UGC運營。創業時經歷了0到1的艱辛,在百度時規劃了海量用戶的玩法。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專欄作家
韓敘,微信公眾號:運營狗工作日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貓眼電影產品運營專家,創業時經歷了0到1的艱辛,在百度時規劃了海量用戶的玩法。從業10年,專注互聯網運營領域,包括產品運營、用戶運營、社區運營和UGC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作為一個產品人,看到這篇文章也覺得挺受用的,贊?。?/p>
逛公園都能發現這么多問題。。牛
解決用戶需求是關鍵,這讓我想到我們產品目前的狀況,好像一直在更新功能,但是又不能保證解決了用戶問題。
哈哈,大神就是大神!公園是用來思考的
錯誤的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貌,憑借片面信息就武斷的下定論。應該以更高的視角去整體的看問題,才更容易獲得靠譜的結論。是不是認識不到運營的全貌,也會陷入自己狹小的視角里?
對鴨。很多同學都反饋自己是做了很久的執行層的工作,但是對自身思維層面的鍛煉卻沒有很大的提升。思維層面確實會有點難,所以至少要先對運營有一個整體的框架思維,才能在后續的時間中不斷去填充和完善。
但是俗話說的好,有問題就解決嘛!這邊留下我們Ada顧問老師的聯系方式,需要的話就來獲取【1對1免費咨詢】哦,微信/tel:18576628049~
運營引導的不好
產品不好,應該裝上刺
標語不解決問題,需求和自行解決需求的條件是存在的
多好的提醒。。。
應該寫:注意,有電!
叛逆。。。
厲害,真的是生活中處處是運營和運營人的思維
想系統學習運營知識,提升運營能力?
這些在【互聯網運營實戰訓練營】你都能實現,跟韓敘老師面對面系統學習運營知識,請教運營問題,詳情加顧問Ada老師咨詢,微信/tel:18576628049~
PS:除了咨詢問題還可以領取【騰訊、網易、豆瓣】等一手運營資料~
最近也在做活動模板,很受啟發
有吐槽的地方就有需求,哈哈哈,與其各種警告,不如做好引導
看到這個標題我想起來5年前我到西單圖書大廈,門前路邊停著一堆自行車,其中一個倒下的自行車下面壓著一個告示牌,上面寫著此處禁止停放自行車。問題就是當時自行車很普遍,大量騎著自行車的學生到圖書大廈看書,又沒有專門停自行車的地方,自然就停在門前路邊,解決不了停車問題,再怎么立告示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