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微信的進化方向——信息匹配
本文作者從微信的內容機制出發,對微信的進行方向、信息匹配、以及未來組織變化展開了討論。
今天看到虎嗅發表的一篇文章:《對微信的“短內容”做個預測》。
我十分不認同作者的觀點,核心的理由是因為作者只是在圍繞短內容做曝光做展示,在產品特性上做加法,而這嚴重背離了我們用戶的需求和微信的反思,因為我們不是需要更多的內容或者更多的形式,需要的是更適合我們的內容。
因此我對微信的進行方向判斷是:信息匹配。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更高效地匹配適合我的信息(對于用戶),二是更高效地匹配喜歡我的用戶(對于內容創作者,即是每一個長尾個體)。這是符合張小龍在早期微信的設想的。
最早公眾平臺的設計,表面上是為了解決垃圾短信的問題,通過讀者主動訂閱內容,而非強制推送被動接收。但這其實是為了解決信息匹配的問題,通過讀者的主動訂閱,給予創作者反饋,比如閱讀量與轉發數,讓創作者可以根據這些信息進行內容創作,進而吸引更多喜歡的用戶訂閱,形成正反饋循環。
這確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產生了大批優質的內容創作者哪怕不賺錢也拼了命地掏家底、送干貨,于是才形成了今天公眾號的強大流量。即便在訂閱號被折疊的今日,也仍舊是所有內容產生者(包括商家)的最核心流量樞紐。
但同時這也為創作者造成了不小的競爭壓力,特別是新晉創作者。他們很難獲取關注和傳播,原因有二:
一是可傳播的信息太多了。
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ABCDEF……無數創作者的文章,每一篇都覺得很有道理,都想轉發到朋友圈和看一看,但其實大部分的用戶是沒有分辨優劣內容的能力的。
你覺得很有價值的內容分享給我,我就可能覺得是一堆垃圾。而這并不能因為你我是好友關系就減弱這個想法。
二是如今傳播的信息太多了。
我們每天都在群、朋友圈、看一看、搜一搜、頭條、抖音、微博、新聞客戶端、朋友的口中看到聽到太多的信息。但是我們真的沒有那么多時間看,想想看你訂閱的公眾號,你打開看過幾條,就算新出現了一個非常適合你的內容創作者,內容要想傳遞到你手里,也需要歷經非常多的磨難。
現在的問題看起來是流量因為馬太效應,被頭部大號劫持,話語權被他們壟斷,長尾不起來,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信息匹配效率太低:質量太低,成本太高。
所以短內容看起來是在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方式——激發長尾,但其實這只是解決信息匹配問題的第0.1步。
信息匹配問題的解決思路可以分成三個步驟:
- 信息的高質量生成
- 信息的有效組織
- 信息接收者的需求識別
文章的長度顯然不能等同于信息的高質量,質量是對接收者而言的。接收者需要的是短內容,那么長內容就不是高質量的,是一種負擔。接收者需要的是視頻,那么文字就不是高質量的,是一種蒼白。
所以信息的形式與信息的內容構成了信息質量評判的兩個維度,質量的高低又是相對于當時的主流內容質量的。
而微信單一形態的文字+圖片的長文章,微博140的文字都是一種適合當時的簡單內容提供的形態,對那個時候來說就是高質量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落后。
所以,多樣化短內容(音視文圖)在形式上確實更加符合當下用戶的需求,是目前用戶的主流信息接收形式,特別短視頻是現在最受歡迎的形式。而短視頻受歡迎又是因為多維信息集中在一個短暫時間傳遞,信息量大,觀點極為突出,效率很高。
其次,因為內容大幅縮短,使得生產成本降低,更多長尾者參與,這也是在提升質量。因為我們只能說能寫長文的創作者“專業”,但是并不一定是我所需,所以并不等于“高質量”。
也許我就是只喜歡看段子,但是在哪里看呢?我曾經試著在微信里搜索有關笑話的公眾號,那質量之低,令我意外。
從這一點看,微信要大力發展短內容是對的,也是晚了的,是遠遠不夠的。
一個優秀的產品一定不是不斷地加加加,這一點也是微信這兩年做得很差的地方,比如說朋友圈視頻動圖提醒,在我的介紹里創建視頻動態。
單純靠加法解決不了信息匹配的問題,加只會讓信息更不匹配。所以需要更加有效的信息組織方式。以公眾號為載體組織信息是一種方式,以用戶為在載體組織信息是一種方式(朋友圈),以信息本身來組織信息也是一種方式(看一看)。
至于哪一種更好,這取決于信息與人。朋友圈的信息流是很好的短文字與少圖片的信息組織方式,抖音的視頻流是很好的短視頻的信息組織方式,現在訂閱號的瀑布流也是比之前的公眾號更好的信息組織方式。
而在微信這個極端復雜的生態里,如何以最佳的方式組織各種類型的短內容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就像我前幾天在朋友圈里發的日課所寫,“你最擅長的可能是你最大的局限“,微信現在的優勢也是它現在最大的劣勢。
最后,還需要準確的將信息給到需要的人,這需要對接收者進行準確的識別。過去這一點是非人工干預,微信依靠的是人和人的自然推薦,但是這是在小龍自己所說的“鄧巴數”:(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為150人)的前提下的。
你天天和幾個哥們一起玩,你們有說不完的話。重回學生時代,老板們也能勾肩搭背講不完說不盡。說不完就說明我所講的是你想聽的。所以自然推薦是有效的,甚至是最高效的,因為信息高度符合我的需要。
但是,現實是,我們的微信好友里有幾千個,還要放開上限!這里什么人都有,刪都沒法刪。一直被我詬病的好友分組“標簽”,反人性的難用。工作與家庭早已無法分割,熟人和新人早已無法分清,我們可能根本不是一類人!甚至只是“偽好友”,那么我們彼此自然推薦的信息怎么可能都是你我所有喜歡的呢?
雖然抖音通過機器對你的洞察讓你覺得可怕,它只給你喜歡的,讓你上癮、讓你中毒、讓你狹隘,但是不可否認,它給你的確實大部分是你喜歡的。
所以,我常說微信公眾號就像我的大學老師,每一個都扮演了某一方面的老師,讓我不再無知。抖音就像我的狐朋狗友,天天跟我開玩笑,讓我開開心心。
雖然產品不能中庸,但是過度向哪一方面都不好。所以我們看到抖音里也越來越多知識內容出現,微信也正在做著改變。
我認為最強大的是用戶,他們逼迫即便是再成功的人和產品仍然要不斷進化,而每次的改變也都是一小步,也都會在未來被視為落后,但是一直都有在進化,這就夠了。
讓大家關注的更多的是后面的思考和未來的變化,但是他開篇就說了兩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微信已經從早期的“怎么做”,到現在的“做什么”。早期是考驗產品能力,現在更考驗的是組織能力。
這也是在過去兩年,我們看到的微信:變化很少,變化很亂。就像我們人一樣,在人生的重大轉折點,總會彷徨。微信這樣的組織也一樣,但是一旦度過就會迎來一個全新的人生,我希望微信也能度過,變的更好。
作者:艾老思:艾永亮產品創新理論提出人;發掘一個真正的需求;研發一個牛逼的產品;增長一個變態的營收
本文由 @艾老思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正版圖庫 圖蟲創意 授權
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上,那個人講了 ,微信短內容是微信要解決的問題
老師你好,我覺得,企業微信的作用是不是將“偽好友”從我們的私人微信里剝離出去呢? 我覺得應該不會開放好友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