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運營人,不是去靠歲月磨練的
無論是運營也好其他領域也好,在這個時代,真正厲害的人,從來都不是靠歲月去磨練的。
有一天,和一個同在運營圈的朋友在星巴克喝咖啡。
朋友向我吐槽:“自己30多歲了,感覺馬上步入了中年危機。尤其郁悶的是,今年在公司的內部晉升也失敗了。后來發現被提名的是一個剛工作兩年的95后小朋友?!?/p>
說這話的時候似乎一杯咖啡也無法掩飾住他的疲憊,據說已經好幾夜失眠了。
我問:“那個被提拔的90后是因為工作能力好呢?還是因別和領導的關系?”
“能力確實比較強,現在的90后也蠻拼的,不像我們印象的那樣只知道??帷迸笥呀忉尩?。
恩,我只能對朋友的遭遇感到同情,不進則退?;ヂ摼W在充分賦能每個個人的同時,也同樣在加速放大每個人的能力。
這早已不是一個看資歷的時代了,別人的工作經驗雖然短,但是自我迭代的速度可能比你快十倍。就像《愛麗斯夢游仙境》描述的一樣,在這里每個人都在快速的奔跑,如果你停留在原地就是倒退。
就運營這個領域來講,也同樣如此。核心是你對運營理解的層次已經決定了你能走多遠。針對我朋友的困惑,我借助了多元思維模型,畫了下運營域的能力層次模型,希望能夠幫助他精準的定位現在所處的階段和未來應該發展的方向。
增長思維:
- 運營套路:好友裂變,新手紅包,消息推送,拼團、砍價、游戲化;
- 運營方法論:AARRR模型;
- 思維模式:金字塔原理,需求三角(李叫獸),福格模型(B=MAT),遺忘曲線,上癮模型(hooked),Lift模型 ,A/B測試;
- 底層原理:物理學還原論(拆解成最小業務單元)、生物學(適者生存)、認知心理學(從眾效應、稀缺性、損失厭惡)。
1.?運營套路
大部分剛上手的運營新人,一開始都希望能迅速學習一些能夠上手的運營套路,因此在很長時間也都停留在這個層級,進行譬如“點”狀的思考。比如提到拼多多,大家都以為它主要是靠裂變拉新來獲得增長的。因此也希望立刻在自己的產品中引入裂變的方式來驅動業務的增長。
又或者看到淘寶、支付寶這兩年在下沉三四線城市,仿佛這波紅利不抓住也會馬上消失,于是乎也積極探索在三四線城市的增長潛力。
這樣做帶來的直接結果,從外部來看可能會因為誘導下載被微信給封殺,對于企業內部,更致命的是,如果沒有搞清楚你的產品所處的增長階段,即使引來了大量的用戶,但是都留不住的。流量在產品沒有確認是否能給用戶帶來核心價值的時候,就好比是一種毒藥,加速了你的業務的死亡。
為什么很多人還是愿意停留在這個階段呢?
我猜想,大概是因為易上手,且不需要你過多的思考(不要忘記,人性都是懶惰的,能不用腦就不用腦)。因為隨著市場上渠道的紅利,或者某種技術周期的紅利,總有這種好的運營增長案例涌現出來。
如果你能輕易的復制到你的產品上去,為什么不去使用呢?
于是乎,看別人在做激勵,撒錢給用戶。自己也做同樣的事情。別人在產品里面引入游戲化來拉升留存,種果樹。自己也照葫蘆畫瓢,養個動物啥的。
這樣做之所以不可行,主要是因為在沒有理解運營的本質和一些方法論的邊界的時候,病急亂投醫反而容易走火入魔,誤入歧途。
2.?運營方法論
隨著運營這個領域在國內的發展,加上國外增長黑客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所接受,人們也開始逐漸總結和提煉運營的方法論,在“線”的層級進行思考。比如AARRR增長模型,或者RARRR增長模型。于是我們對運營的理解開始慢慢的進化到了下一個層級。
就是對這個運營框架的思考,有了這個全局的認識,能夠更好的在方法論層面指導我們如何去利用各種套路。
比如,如《增長黑客》的作者肖恩所講,產品增長的前提是達到PMF(產品市場匹配),也就是產品本身從長期來看要能夠給用戶帶來核心價值,否則再快的增長也是沒有意義的。
理解了這個增長的邊界后,我們就根據用戶生命周期把運營的職責大概劃分為拉新、激活、留存、變現和裂變傳播五個階段,統稱為AARRR模型。
這套模型即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實際如何進行運營我們的產品,同時也是指導我們如何搭建增長團隊的依據。
可是,理解到這一層就算對運營精通了嗎?
在我看來,還遠遠沒有,這頂多說你只是一名合格的運營人員。
3.?思維模式
即使有了運營方法論,有時候你還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比如:有次我和朋友探討要如何做好留存這個事情。事實上,留存只是結果。
就好比你要減肥,不能只說每天就跑步就可以了。要分析自身,哪些因素導致你的肥胖然后對癥下藥。運營也是如此,如果要提升留存,就要找到它的因變量。
這里拋開產品應該首先帶來長期價值不講,影響長期留存的主要因素包括用戶的激活,早期留存和召回。
拿早期留存來說,如何提升用戶的早期留存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會首先想到留存的問題本質上是如何讓你的產品被用戶記住且有動力使用的問題。
如何被用戶記住呢?有沒有什么理論是研究用戶的記憶是如何“留存”呢?
這里,我想到了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其實心理學家早已對用戶記憶的問題有了研究,我們只要把研究成果應用在運營實踐上就可以了。具體就是兩個關鍵詞:重復和連接。
重復就是要在用戶的早期在不同的場景下,盡可能頻繁的去提醒用戶。我們可以通過短信觸達,app通知和用戶剛開始接觸用戶要求用戶設置提醒的方式來實現(這里你可能會想到為什么很多產品一開始會要求用戶每日簽到領獎勵了吧)。其次,就是建立你的產品和用戶生活場景的連接。
同樣,在如何觸發用戶對產品產生行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借鑒福格模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了解下。
這里,總結一下,我希望強調的核心是,當我們能夠在認知上更往下沉一層的時候,能夠通過一些理論、思維模型去思考的時候,我們能夠得到更加有效,可靠且可落地的線索。這個時候,我們是站在一個“面”的層面去思考問題,思考的寬度自然會比上一個層次更廣闊
4. 底層原理
如果再往下挖,挖到最底層的話,那就是來自基礎學科的基礎理論了。這也是查理芒格所推崇的,通過這種有各個學科的基礎所構成的多元思維模型,來進行跨學科的攻擊,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比如,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經常提到的物理學的第一性原理。本質上就是還原論,如何把事物進行層層拆解到最小顆粒度,然后再通過重構從而帶來質的改變,對運營也是一樣的。
運營的一個核心技能就是會拆解。如果你希望達成你的MAU或者DAU的指標,核心就是能夠把這個公式逐層拆解。
比如MAU等于這個月的新增,上個月的留存和召回減去上個月的流失。把一個關鍵指標拆解成若干二級指標,然后再把二級指標進行層層細分,進而你就知道如何通過在業務上某個點的操作,理解它如何對業務的全局產生影響了。
最后,再來總結下
既要低頭走路,也要抬頭看天。
阿里巴巴有句話叫“借假修真”。我們追求的不僅是結果,更要重視自身對知識的沉淀和思考。能夠提煉成自己的思維模型,并從底層原理上思考為什么這樣會有效。
越在思維的底層,你的價值也就越大,你比別人在認知上的迭代速度也就越快。一個人的成長不是看他學習或積累了多少知識,而是看他是否能夠通過掌握思維模型和底層原理來有效的解決問題。
其實,無論是運營也好其他領域也好,在這個時代,真正厲害的人,從來都不是靠歲月去磨練的。
作者:樊孟周,微信號:ThinkingReed2011
本文由 @樊孟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作者文中提到的思維模式:如何更加深層去談論“留存”這個問題,很不錯,給了我一些啟發 ?? ,贊贊贊,希望在未來職場上我也能積累這種思考模式
哈哈,謝謝!多多思考,一起交流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