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媒體人該何去何從?
微信公眾平臺上線后,巨頭們都推出了開放平臺,新媒體人在這一趨勢下應時而生,新媒體行業甚是紅火。而現在,八年過去了,內容領域競爭激烈,新媒體人的光環早已不在,他們究竟該何如何從?
2012年8月23日,一個可以用來群發消息的開放平臺正式上線,后來官方將它定義為「微信公眾平臺」。
隨后,頭條號、百家號、企鵝號、大魚號、鳳凰號、一點號、搜狐自媒體……相繼推出了各自的開放平臺。一大批借此平臺從事編輯、創作、運營、推廣、營銷的從業者被定義為新媒體從業者。
也是在同一年,680萬的大學生從全國各地的高校畢業。其中很大一部分進入了新媒體行業。
2020年,這群畢業的大學生群體迎來了而立之年,而微信公眾號也突破了2000萬。
8年的時間,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新媒體形態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人從書生少年變成了中年大叔,有的從垂直小號變成了百萬大號矩陣,有的則直接放棄了圖文寫作轉向了做短視頻。
在流量紅利消退、讀者閱讀口味多變以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下,新媒體從業者們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焦慮。這種焦慮既來自于大環境也來自于個人。
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新媒體行業作一些個人的分析和思考:
- 新媒體運營者的困境和出路;
- 注意力套利時代的終結;
- 內容升級的轉型考驗;
- 網紅直播的影響。
首先,簡單分析一下為什么從業者越來越焦慮。這種焦慮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業層面,另一個是職業發展層面。
一、專業之困:新媒體運營者的三重困境
?如果你是一個剛剛入行的從業者,大可不必有任何苦惱,因為對你而言,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可以學習的。只要掌握基本的文案寫作、編輯、排版技巧,認認真真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不會有太多的困惑。
而對于一個中高級的運營者而言(非管理者)就復雜的多。除了日常那些必要的PR稿(包括產品更新、領導演講、公司獲獎、媒體報道、企業文化等)產出外,還面臨著這三個困境。
1. 選題之困
新媒體運營的選題分為三種:一是常規選題;二是熱點選擇題;三是系列選題。
所謂基礎產出就屬于常規選題,常規選題基本上不用怎么動腦,按照每月每周的排期表執行即可,熱點選題對于品牌而言,是新增流量的重要來源,如果跟的好,品牌會增色不少。但大多時候追熱點是可遇不可求的,尤其是對于一些品牌方和2B企業來講。而真正能能掌控的、持續產生價值的也就屬系列選題了。
所謂的系列選題,就是在你所在的行業或領域內,就某一問題持續深挖下去的價值選題。
有人或許會說,我就是個做公眾號的,要什么選題,什么火就寫什么。實在沒內容可寫,就寫一寫公司的產品和案例,總會有人關注。當然,我不反對這樣做,但這樣做的結果是,長期下去,你會發現,所有的推文不過是加長版的微商朋友圈廣告,不僅對品牌毫無益處,而且還會消耗關注者對該企業品牌的印象。
所有內容運營好的的新媒體,無外乎都很重視選題,選題決定內容,內容決定品質?!窯Q報道」之所以一篇文章圈粉幾十萬,除了編輯記者的功底外,也得益于它的選題能力。原GQ報道副總監何韜在一次分享中提到,GQ特稿選題的六個特性:
- 問題足夠重要,要建立與時代的關系;
- 要展示復雜性,要在坐標系里表達,而不是孤立的一人一事;
- 選題要有想像力,不要模式化;
- 結論最好意外,有顛覆性;
- 要有好的故事,不要堆材料說觀點;
- 要有正確的價值觀。
回頭看看自己在做選題時,是否在做選題的時候又一個準則。如果沒有,至少在輸出的時候也要考慮這幾個方面:我的內容發給誰看;給他們帶來了什么價值;解決了什么問題。
2. 技能之困
隨著新媒體產業的日漸成熟,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雇主們對從業者的要求越來越高是無可避免的。活少、錢多、被重視的狀態無法像幾年前那樣了,行業開始要求運營者具備更多的綜合能力。
比如要了解公司的產品、對用戶畫像和喜好有清晰認識,精通各種活動、話題的運營。既要擅長融合產品多形式內容生產,又要精通各種介質的融合分發。
從排版編輯到圖片處理、從腳本撰寫到圖表制作、從音頻剪輯到視頻拍攝等,越是復合型的人才,越容易受到市場青睞。
3. 運營之困
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好內容如果不出圈,只能說老板有「情懷」,愿意為理想買單,而實際上,這樣的老板少之極少。大多數是奔著流量變現或內容出圈來對員工實行考核。
除非公眾號關注的用戶的基數足夠大,否則,在今天要想做到內容出圈,只有這三種方式:
- 發動一切資源,老板帶頭,公司全員轉發;
- 和KOL或KOC達成合作,紅包帶轉;
- 內容及其硬核,自帶流量。
2020,很多中小企業的運營者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局面:整個部門1~2個運營,全渠道覆蓋,0預算。在這樣的情境下,想想該怎么做。
二、職業之困:行業天花板伸手可觸
想象一下,如果你已經在新媒體的領域做了七八年,還是個小職員,且薪水只有咪蒙的助理的五分之一,和你做著相同事情的是一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此刻你會作何感想,焦慮感和危機感不請自來——因為你隨時可能面臨著被降薪或淘汰額局面。
從新媒體小編到到運營經理再到運營總監,從編輯到到主編再到總編,新媒體的晉級之路可謂伸手可觸??靹t一兩年就可以把這個行業摸透,慢則三五年就可以成為中高層。因為這是一個高速流轉的行業。對于一家企業而言,它可大可小,可以很重要,可以非常邊緣。
很多品牌負責都會這樣認為:
- 微博不好做了,就做微信
- 微信不好做好,就做頭條
- 頭條不好做了,就做知乎
- 知乎不好做了,就做抖音
- 抖音不好做了,……
總有一個能做好,如果做不好,要么換人,要么全渠道分發。只要內容能覆蓋到所有免費平臺。全年下來,所有的渠道都做了一遍。
對于一些真正熱愛內容或一心想做好內容的運營者而言,這樣的折騰是最消耗熱情的,每個平臺有每個平臺的屬性和特點。適合公眾號內容的不一定適合頭條。
總而言之,做運營做內容的人在意的是在工作中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果他們的工作成果并不是來自于市場(比如轉評贊數量、搜索引擎的收錄等)或同行專業人士的認可,那么很難把工作做好。
如果你已經是一個新媒體從業者,卻還不具備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又焦慮于自己的未來,現在開始,就要在流量的獲取、營銷轉化通路的搭建、規模化的商業化變現等方面去進行深入學習和深耕,無論是提升銷售額還是創造新的收入增長機會,一定要試著讓自己的工作能為業務帶來直接的價值,唯有如此,你的存在才是有價值的。
三、注意力收縮:「吸睛」內容終將被粉絲拋棄
?當我們醉心于新媒體技術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時,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人類所擁有的任何一項技術,都不能改變一天只有24小時,以及人類心智吸收信息的能力始終相對恒定的殘酷現實。
信息的豐富導致注意力的貧乏。
內容太多,時間不夠用了,針對各種內容推送,只能掃一眼、刷一下。在地鐵里、在衛生間、在吃飯時、在休息的片刻…… 如果你看什么都習慣于掃一眼、滑一下,那么,時間久了,再「吸睛」的內容,也激發不了大腦中多巴胺的神經刺激。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2000萬新媒體小編,每天都在微博、微信、抖音上做“品牌維護”,刷存在感、制造大量垃圾內容,侵占用戶注意力。
從供求端而言,一個熱點出來,就會有成千上萬的寫作者從各種角度去分析、去解讀,看似都有道理,也沒有人在意對錯,只要邏輯能自洽,論據充分。
而從需求端而言,在選擇信息的過程中,人的動機、需要、情緒、情感等因素都會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當傳播內容能夠滿足他們的動機和需要,并能夠帶來愉悅的心理和生理體驗時,他們的注意力就會指向和集中到這些內容上來。但當傳播內容和數量遠遠超過了他們的實際需要,并且讓他們無從選擇時,人們就會不知所措。
最終,每個信息的接收者將會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來決定他們所關注的事物。
當10萬+開始失效,粉絲漲的像眉毛一樣慢,讀者也開始審美疲勞了,「或許用注意力來套利的漫長黑暗時代已經過去,我們的意識被低價收購,又被高價售出,也終究走到了盡頭。」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華裔教授吳修銘吳修銘在《注意力商人》中寫道。
當「吸睛」的內容、煽情的爆文都不能帶來用戶增長,新媒體的下一個增長點在哪里?
四、轉戰短視頻:內容升級的轉型考驗
春節前期,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將人們的活動空間限定在了家里,消費者不能出門,商家不能營業。為了打贏這場「防疫戰」,無數企業商家開啟了直播,
以直播、短視頻為代表的線上營銷成為品牌商家們的首選。
如果說新媒體1.0是圖文的時代,那么2.0時代則是音頻和短視頻的時代。
想要通過廉價的方式來獲取新增用戶,除了短視頻幾乎沒有其它的方式可選。短視頻已經成為互聯網領域少數用戶數量和用戶使用時長雙倍增長的領域。
不久前,微信也推出了視頻號。且將這一入口放在了顯要位置,可見官方對未來短視頻發展的重視程度。
不論是從用戶的規模,還是從用戶的上網時間和上網習慣來看,帶有“社交屬性”的短視頻平臺占據了消費頂端,并成為消費者的生活常態。
?來自清華經管學院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對于復工后多久能恢復到正常水平,近四成(37.26%)的企業表示需要一個月或更久時間,27.36%的企業需要兩周,15.57%的企業需要三周,只有不到二成(19.81%)的企業表示可以在一周完成。
?結合以上的調研數據和企業自身的生存狀況來看,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短視頻營銷將是中小企業“活下去”的自我驅動力。內容形態的迭代,直接決定了從業者和商業形態的迭代,從草根到專業,從個人到團體機構,做品牌做內容不再是單打獨斗就能成功。
雖然流量紅利仍處于上升期,但再也不是野蠻式增長。從流量為王到內容為王,短視頻精細化運營成為必然趨勢。
五、網紅是流量的榨汁機:直播成為電商企業的標配
短視頻和網紅直播是2019年互聯網圈談論頻次最高的詞。
QuestMobile數據顯示:近一年中,短視頻、綜合資訊成為帶動移動互聯網用戶“月總使用時長”增量的引擎,兩者帶來了近一半的增量。其中,短視頻帶動了36.6%的增長,綜合資訊帶動了12.5%的增長??梢灶A期,未來一兩年,這一塊的流量戰場仍是明星、網紅的經營重點。
短視頻是商家們的秀場、也是普通人的秀場,但歸根結底是網紅們的秀場。沒有特長、沒有個性、沒有人設幾乎不太可能在短視頻領域崛起。
任何人只要貼上「網紅」的標簽,就能迅速引來流量,網紅客服、網紅導購、網紅主播、網紅教師、網紅醫生、知識網紅……
根據艾瑞與微博聯合發布的《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洞察報告》顯示,粉絲規模超過100萬的TOP網紅多達數十萬人。
然而,人人都爭做「網紅」的時代,并不是一個值得炫耀的時代。過去的價值觀教育我們個人的成功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需要延遲滿足的毅力,需要控制自己沖動的能力。
如今年輕一代環視周圍的社會,直播、真人秀節目、明星卻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賺取了大筆現金。甚至越來越多的學生錄制各種自拍視頻,他們雖然身處極為簡陋的環境,卻時刻幻想著能把數百萬的觀眾點擊量換成人民幣。
「網紅」是一把雙刃劍,所帶的流量來得快,去的也快。在新增流量越來越難獲取的當下,想要獲得持續的品牌升值,唯有寄希望于直播。
在當下的語境中直播營銷就是一場事件營銷。這種貼近用戶或商家的交流方式,更讓人感覺到親切,更易獲得信任。
商業的本質是信任,用戶的粘性、忠誠度皆來自于此。把粉絲、消費者、客戶當朋友,了解每一個個體。在越來越透明的商業社會里,由直播(社交)電商催生出的信任經濟將改變中國的電商形態。
六、結語
?世界在變,技術在變,媒介在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在在失序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坐標和定位。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寫道:
?“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對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樣:你要利用他們,而不是躲避它們。你要成為火,渴望得到風的吹拂?!?/p>
#專欄作家#
褚偉,微信公眾號 @褚偉(chuwei2016),南訊網主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移動電商、微信營銷觀察者,做過產經記者,后投身移動互聯網。熱愛研究,關注新媒體,微信電商等領域。希望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多交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