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2年40個社群,我發現了社群死法與活躍原因

Wym
4 評論 7043 瀏覽 39 收藏 12 分鐘

做社群的人最怕的就是“群死了”,他們在建群之處可能會投入或多或少的資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群總無可避免地陷入無盡的沉默。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社群死亡”這種現象呢?又有什么辦法避免呢?

從大學時期,我就意識到主動建群其實是一種主動構造資源的方式。加上工作上建群需要以及自發的建群需求,大大小小的群總計四十來個。

這里想要羅列出涉及的領域是因為每個群都是一個小江湖,不同的情況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為了保證文章嚴謹性,文章的結論和推理都是從這些領域的群里總結得出。

建的群涉及的領域有如下:粉絲類群(球迷歌迷)、學生類群(留學生、社團等)、交易類群(電商券、推廣券等)、區域類群(小區、省份等)。

本文主要分析社交的本質原因和總結群活躍的共性以及常見的群死法。當然,每個共性后面都會附帶我所采用過的措施以及效果。

基于對群友的尊重,本文將不涉及對群內容的數據分析(但會在評論處提供分析思路)和截圖成果展示。

一、為什么要社交?

在遠古時期,形成的一個又一個的部落即是社交的雛形。

隨著時代的進步,到今日部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虛擬世界上一個又一個的“群聊”“小組”“圈子”。

這些詞都在描述一個事情,就是一群人為了一個或多個共同利益(興趣也可以是利益)聚集在一塊交流搞事情。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社交利于生存,我們大腦的獎賞機制的原始獎賞友情也在闡述著同一個觀點。

那么社交到底為我們帶來了什么呢?

我認為社交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在圍繞著自我(ego)和互利。

  • 自我是一個人類,對于其自身個體存在、人格特質、社會形象,所產生的一種認知、意識與意象。
  • 而互利則是信息交換,提高生存概率。

微信之父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說: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

當然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可以自己想象。我是這樣想象的:
可能在遠古的時候,如果人都是一個一個的個體的話,他是沒有社交的,當人類成為一種群居的動物的時候,原始的社交就產生了。

人在一個社區里面最大的訴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人必須跟別人說話。

說什么好呢?

其實就吹牛B來體現自己對社區是有價值的。為了讓別人重視自己說的,必須要一點夸張的色彩。”

正如張小龍所言,“不要被排斥”“有價值”恰恰體現了“互利”和“自我”。

這個話題很深奧,但可以總結為:在社交行為中,第一類為自我:感受自我的存在,展示自我的價值,追求地位、愛和尊重(強化自我);第二類為互利:利于生存。

二、社群的幾種發展方式

  • 群人數逐漸增加(200-300人左右),活躍度上升(發展期)
  • 群人數進一步增加(500人),群活躍不升反降(飽和期)
  • 群人數維持不變,活躍度穩定(穩定期)
  • 4群人數不變,無活躍群死亡(干涸期)5.群人數斷崖式下跌,群死亡(衰亡期)

三、常見的群死法

在談群是怎么活著之前,先拿死法開刀有個更深刻的印象。因為死的群總是比活的群多,更能引起諸位的共鳴。

1. 人群目標利益不一致

這種死法比較有趣,常常有隱性和顯性兩種特征。

隱性的例子為,在某次拉新活動中,活動宣稱“動動手指賺大錢”,早期拉新紅利還在大家還樂于參加活動,但后期返現力度減小,這群“羊毛黨”的目標是“簡單賺”,而群價值的輸出為“簡單難賺”。最終結果是活動沒人參加,無人發言,退群人數增多,群死亡。

現在反思當時的群流失,若能即時以新的價值輸出鎖住人群而不是一味的用簡單的金錢綁定,興許效果會更好。

顯性的例子為球迷群,兩種持不同意見的球迷爭執,最后退群分家。

2. 管理不力,廣告充斥

這點好理解,就不做說明了。

3. 沒有價值輸出

這里的價值定義較廣,可以是新的學習點,利益,甚至是最簡單的社交愉悅。

典型的例子是留學生群,起初大家還熱衷于認老鄉,交新朋友。群里也不時會分享一些留學簽證,住宿等心得。但開學后,由于不同人專業,住宿位置差別大,沒有什么交集。慢慢發言的人少了,偶爾還來一兩個廣告,徹底奠定了群死亡。

這種現象就是典型的價值干涸,大家的共同話題沒了,各自忙自己的生活了,也沒什么關系綁定,群自然就活不起來了。

想想你們自己七大姑八大姨的家族群,盡管也是沒什么價值輸出,盡是養生小貼士,但你們的關系可在血脈里流淌著,想退群不說話,也要給大爺一個面子掂量掂量。

4. 可替代性高,沒有獨特點

這點好理解,就不做說明了。

四、為什么有些群還活著?

活著的群有以下特性:目標明確價值觀統一、持續價值輸出、能在群里感受到自我、有社群門檻以及有社群規則。

1. 目標明確價值觀統一

一個寶媽群的例子解釋這個要素:在死群中我提到了那個利益最終不統一的拉新群,而同時另一邊有同事專門以知識為賣點去拉人。

最終的結果是這個以知識為賣點的寶媽群,每日平均有80多條信息,成單率也特別高。我們的管理手段是每日發送專業的育兒知識,同時運營小號主動發起那些常見的育兒困惑。

在形成習慣后,這個群的價值就變成了育兒答疑,信息分享。但最讓人暖心的是,媽媽們育兒途中的煩惱也能夠有人傾聽。

這個活群和直接和金錢綁定的群相比,目標利益不在一個檔次上——

育兒困惑,知識可以說在有生之年是無限的,學不完的。

但金錢呢?很容易就散發殆盡。所以在建群的最開始,定好較為“高尚”且明確的目標,興許能幫助社群走的更遠。

即便最終大家都是要恰飯,知識也是也可以轉成金錢的呀。

2. 持續價值輸出

球迷群、歌迷群、寶媽群這類群很容易就做到持續價值輸出。

因為球迷群中,大家關注的是主隊信息動態,比賽動態還有各類相關新聞。

想想體育界養活了多少媒體人,新的信息會不斷的產出,這也意味著總能找到大大小小的熱點激起群聊討論。

就拿NBA為例,基本貫穿整個賽季的交易,每一個流言每一個交易達成都能掀起群內的討論。那么對于那些沒有明顯的新信息產出的群呢?

拿留學生群為例,我們需要認真定位大家聚集在群里的目的是什么?每個階段目的是怎么變化的?

抓住這些就能找到熱點。

比如留學生群,在入學前,熱點是認校友、簽證、住宿等。入學后,大大小小的學校煩惱讓群友回到真實世界對待生活,群不活躍了怎么辦?

這個時候認真定位后能發現,這時候群的價值輸出應該變為煩惱交流,群友群策群力。具體措施為:要打開群友對群的認識,“原來我的煩惱在這里有人在乎有人幫忙”。

著就需要管理員自身發言先成為第一例,隨后再確保每個人的煩惱都能被聽見。

我在管理過程中,群規有一條就是:有任何煩惱或求助請直接私聊群主,群主代你群發圈大家。

3. 能在群里感受到自我

除了保證每個人的聲音都被傾聽和尊重外(主動發聲),還應該提供更多的發聲機會。

比如在留學生群中,有的人是材料工程領域的,有的人是金融領域的。不是所有的話題每個人都能說上一兩句,因此作為管理者,提供多樣的話題,熱點給每個人發言的機會也是幫助大家感受自我的重要方法。有趣的是,單身和找對象的話題,似乎每個人都很感興趣。要么就是想秀的,要么就是想展示自己價值找對象的。

4. 有社群門檻和社群規則

門檻很重要,因為這是保證了人群的畫像一致,你很難將籃球迷和足球迷撮合一塊然后還希望大家能夠好好聊天。

這里的門檻不一定是什么交多少錢才能進群,說到底門檻是大家利益價值觀一致的保障。同時社群規則其實也是對畫像一致性的維護。

五、總結

在這些小江湖里我看到了不同的生活和很多有趣的現象。

比如成功的寶媽群中在一次對話中大家表示不想退群是因為群里有趙姨(一個回答很專業的普通用戶)。

這個現象就說明了,當你社群里有一個平時生活里難遇的高價值資源,即便這個群不再有人說話,你也不愿意退群。因為將群留著的代價很小,但損失一個潛在高價值資源的代價卻很高。但不管怎么運營一個社群,最重要的還是每個個體坦誠相待。

 

本文由 @Wymund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知識需求

    來自上海 回復
  2. 我發現很多社交的結果都是創造了一個新的社交團體,無論是娛樂需求還是只是需求。

    來自上海 回復
  3. 關于群內容的分析方法:1.詞云分析(抓頻繁詞看看能不能找到群普遍聊天的調性)2.NLP做關鍵詞提取 3.NLP做摘要 4.群成員發言統計

    來自英國 回復
    1. 嚴謹的說一句我這個分析是想看看群內的畫像和大家興趣取向的,不是萬能通用分析噢

      來自英國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