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軟花262億美元收購的LinkedIn的傳奇推廣史:從5到4.3億個用戶

0 評論 5645 瀏覽 42 收藏 11 分鐘

從昨晚開始到今天,想必大家都被微軟262億美元收購LinkedIn的消息刷屏,一個接近溢價50%的offer,把世界上第一大職業社交網絡、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SaaS(軟件即服務)的廠商融入到微軟的迅速崛起的商業云戰略中。業界評論指出,微軟這么做也是看重LinkedIn 4.3億用戶背后的社交關系。

要知道,這家創立13年的公司,當年僅有5個會員,它們是如何發展到今天擁有4.3億用戶的呢?

image002

LinkedIn上搜索比爾·蓋茨的結果

種子用戶:硅谷精英

2003年5月5日,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艾倫·布魯(Allen Blue)、康斯坦丁·古力克(Konstantin Guericke)、李錫恩(Eric Ly)和若昂-盧克·維倫特(Jean-Luc Vaillant)創立了LinkedIn。

正如很多初創網站或者應用,種子用戶首先都是來自于創始團隊的親朋好友一樣,5個LinkedIn的創始人也順理成章成為了最早的用戶,當時5個人都被分派了任務,每人必須找到100個用戶。(工程師減半)

image003

LinkedIn的頭5位用戶

但這些種子用戶的來頭可不小。5個創始人本來就是在硅谷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兵,他們初始的邀請對象也是之前工作和硅谷周邊的地方積累的同事或朋友,特別是那些混得比較成功的人。漸漸地LinkedIn先成為了一個硅谷精英的人脈圈子,吸引那些想在上邊聯系潛在投資人和認識大牛的人注冊網站。

前 LinkedIn 雇員 Keith Rabois 說,Hoffman 選擇邀請成功好友和相關人士,“認識到創建夢寐以求的品牌的關鍵是促使主流人群的使用?!?/p>

隨著越來越多的技術團隊加入 LinkedIn 讓其影響變得更大,網站變成聯系和獲取資源的平臺。這也讓同已建立的關系圈保持聯系變得更簡單。在LinkedIn出現前,Facebook和Twitter都還沒普及,而在硅谷頻繁更換工作就意味著失去聯系,因為這樣一來電子郵件地址和電話號碼都需要更換。

對于任何社交網絡而言,在早期必須達到臨界規模(Critical Mass)才能讓社交網絡的網絡效應發揮作用,形成一流的用戶體驗,來提高活躍度和形成病毒式增長。通過挖掘當地的商業精英,LinkedIn帶動了一大票硅谷從業者跟風注冊。這批種子用戶又逐漸成為了LinkedIn病毒式增長重要的下一環節。

E-mail:病毒傳播的載體

病毒式傳播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活躍用戶。他們的價值對于社交網絡而言,在激活不活躍用戶和引入新用戶這兩方面作用巨大。而只有這個社交網絡上人越多,用戶在搜索時才覺得這個平臺越有價值,因此LinkedIn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怎樣才能得到一百萬用戶?

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絡普及之前,最常見的互聯網傳播方式是E-mail,因此E-mail就成為LinkedIn進行病毒式傳播的載體,讓新老用戶都可以輸入自己好友的E-mail,讓LinkedIn群發郵件通知他們。

基于這一點,LinkedIn 公司開始涉足聯系人導入的概念,這在今天很常見,但在2004年時卻是天方夜譚。聯系人導入是指輸入用戶郵箱地址和密碼,讓網站通過你的交際圈進行篩選。這在當時是十分新穎,而且大多數人用他們的郵件客戶端進行聯系。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LinkedIn公司開發了 Outlook 插件,這個插件可以被安裝,并為用戶挖掘 Outlook 聯系人。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個過程很繁瑣,但相比人工輸入仍然有了很大提高。結果7%的用戶會上傳他們的地址簿,而且發送的邀請數量提高了不止30%。

image005

LinkedIn會以你的好友作為“誘餌”來吸引你把郵箱密碼告訴它

雖然病毒傳播的效果在逐漸提高,但當時大部分用戶的好友竟然只有1個,而且需要3.2邀請封郵件才能打動一個人注冊成為LinkedIn用戶。很顯然這種社交網絡目前對于多數用戶而言,還不如自己的Outlook有用。

這也是社交網絡最難構建的原因:“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要使用它的原因是因為上邊有我想認識的人,但我又懶得把工作經歷寫上去。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想,那么誰會主動填檔案呢?不填檔案又怎樣被其他認識你的人發現呢?突破口就在“公司”和“職位”。

雙重病毒傳播循環“Reconnect Flow”

病毒傳播從新用戶注冊時就開始了。當用戶新注冊帳號時被問及當前公司和職位,在填寫后(超過90%的用戶回答了這個問題),網頁上會馬上呈現出LinkedIn當前與用戶同一公司的同事清單,新用戶只需要勾選這些人,LinkedIn就會代新用戶向這些目前的同事發出站內邀請信。這個流程被內部稱為“Reconnect Flow”。

image007

新用戶注冊后,LinkedIn會提示你可以馬上加哪些人作為好友

Reconnect Flow的精妙之處有兩點。

  • 首先它不僅使新用戶迅速建立人脈網絡,并且一點點地讓新用戶填寫起自己的檔案,而整個過程是充滿樂趣和價值,跟招聘網站上填寫一大堆自己的簡歷相比,要輕松和好玩多了。
  • 另外,隨著越來越多用戶的加入并建立聯系,在收到了新用戶的加好友邀請E-mail時,不活躍的老用戶又被帶回LinkedIn通過這個申請。

這種雙重病毒傳播循環的策略可以用八個字來總結:以老帶新,以新促老。

這些嘗試使 LinkedIn 得到大規模的傳播。網頁瀏覽增加41%,搜索增加33%,超過38%的用戶建立檔案。盡管邀請功能在新用戶流中被放在了后面,但是邀請量仍然增加了16%。

LinkedIn的用戶數量從2004年的10萬飆升到2005年的160萬。

終極大招:對搜索引擎開放

2006年,LinkedIn推出了最為厲害的一招:公開檔案(public profile)。這等于是用戶可以選擇性把自己的職業信息(聯系方式當然是不可見的)公開在互聯網世界中,形成一個“簡歷式的名片”,任由所有人搜索。與地址簿上傳相似,這在現在是很常見,但LinkedIn在公開用戶檔案之前,隨機抽訪結果顯示,人們極不愿意公開檔案。

image009

谷歌上搜索到LinkedIn用戶公開檔案

公開檔案為LinkedIn公司帶來海量的新用戶,收獲頗豐。

首先是LinkedIn相當于突然增加了超過400萬個頁面,這絕對屬于一個巨大的網站。于是LinkedIn在谷歌的排名迅速上升,SEO效果顯著。

當搜索你自己、你的潛在客戶、你的同事的名字時,他們的LinkedIn公開檔案總有機會出現在谷歌的首頁。而那些不用LinkedIn的人在發現他們想認識的人竟然有這樣一個專屬頁面,并且還可以私信,誰會拒絕加入LinkedIn呢?

LinkedIn發家史小結

LinkedIn的成長史極具指導性,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社交網絡的發展軌跡:通過本地化的獲取種子用戶以達到臨界規模,然后通過老用戶來邀請新用戶,讓新用戶促進老用戶活躍,在這個社交網絡具備品牌效應后,再把這個社交網絡向搜索引擎開放,讓主流大眾追隨早期用戶的腳步加入這個社交網絡。

 

作 者:Benny@AISSUER(微信號:AISSUER),中國首個應用發行品牌

本文由 @AISSUER(微信號AISSUE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