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尋找真正的顛覆性創新

0 評論 4440 瀏覽 2 收藏 15 分鐘

編者按:本文由何峰供稿 (新浪微博 / 豆瓣 ID:@峰哥何峰)。感興趣的讀者可通過 fengwriting@gmail.com 與他互動。

跟前幾位發言的“圈內人”有所不同,我沒有在經營一家線上教育公司。我是作為一名線上教育“深度用戶”和偶爾的內容創造者來參與討論的。但既然這兩種人都是線上教育最需要的人,來自我們的聲音是必要的。

我對現有的線上教育頗為失望。當然從更正能量的角度來說,真正的創新還沒發生,尚留下極大的想象空間。我的失望,也并不針對中國的線上教育。我看到美國的眾多 MOOC 也沒有從過去的傳統教育模式下解脫出來。他們所做的,大多也是試圖在線上復制線下的課堂。

這讓我想起一個段子: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當時電臺廣播節目已經很成熟了,但電視剛剛開始普及。一些廣播電臺突然搖身一變成為電視臺了。他們想不出電視節目可能是什么樣子,于是仍然采用原班人馬,錄用原來的廣播節目播音員,不同只是在播音員前面支一架攝像機。那些從聽眾升級到觀眾的人們,收到的幾乎是和以前一樣的節目,不同只是他們可以看到一個表情不知所措的播音員。

當下的線上教育給人以同樣的感覺:教授還是那個教授,課本還是那個課本,作業還是那個作業,不同的只是教授前面支起了一架攝像機。

但這不是調侃在做線上教育的人們。我們都被禁錮在延傳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教育傳統中。就像 50 年代那些廣播電臺的人們,我們一時難以想象新的媒介(對他們來說是圖像,對我們來說是網絡)能夠帶來怎樣的可能。但這個段子也帶來希望:電視節目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衍生出電視劇,新聞,選秀節目這樣豐富的內容;有理由相信,線上教育的真正精彩還遠未到來。

這個未來有可能是什么樣子?它會怎么到來呢?

從“不消費”人群開始

最近連讀了幾篇 Clayton Christensen 對教育的評論。包括二月份他在硅谷 Startup Grind 大會上的大膽預言:“15 年后,半數美國大學將會破產”。

Clayton Christensen 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成名之作是 《Innovator’s Dilemma》(據說是喬布斯唯一贊賞的商業書籍)。該書描述了行業的顛覆的規律。其中核心一點是,創新公司成功之道, 不是正面挑戰在已有市場根深蒂固大公司,而是從被排斥在市場外的邊緣人群開始,也就是爭取“不消費”人群。

放到教育的語境下,在線教育作為一只創新的力量,不應該去跟大學、培訓機構直接競爭學員,而是要去開拓現在沒有消費教育的人群。原因很簡單:學校和培訓機構雖然有種種問題,但要想短期做出一款比他們更好的產品或者服務,正面擊倒他們,也絕非易事。

人們不消費教育的原因有很多:費用高昂,缺乏時間,人為設置的門檻(入學年齡、分數),找不到想學的課程。這些都可能成為在線教育的突破口。雖然以現有的手段和經驗,在線教育只能提供一個相當粗糙的產品,但是對于這些現在沒有消費的人群來說,畢竟聊勝于無(“better than nothing”也是 Christensen 常用的一句話)。

“聊勝于無”是非常強大的。當前對在線教育的批評往往聚焦在它的缺陷上,人們把 MOOC 與線下最好的大學相比,得出結論是 MOOC 不行。但他們忽略了 MOOC 所服務的是一個不同的群體,以及其不斷完善的潛質。

蘋果對游戲機市場的沖擊可為借鑒。iPhone 作為一款游戲機,與 PS3、Xbox 是無法在性能、畫質上相比的。但 iPhone 游戲的簡單、便于攜帶吸引了一批原本不玩游戲的人:女性,繁忙的上班族,老人。他們對高強度(hardcore)console 游戲望而卻步,但樂得在地鐵里掏出手機玩 5 分鐘。

這個人群以前可能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游戲的需求,就好像很多還沒有開始消費教育的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教育的需求。但當消費教育簡單到有如點開 iPhone 游戲那樣,他們可能一樣欲罷不能。天朝似乎有一個共識,就是國人對教育的需求不出學歷、考研 / 證、找工作,所以教育也要服務這些硬指標。但這就仿佛在說,玩游戲的人只會喜歡 PS3 提供的打打殺殺的刺激。

沿著這個思路來看,MOOC 的問題可能不是它與傳統課堂有差距,而是它其實太類似傳統課堂了。很多 MOOC 本就是基于線下課程開發出來的。甚至“開發”還是太給面子了,往往只不過是在課堂里支起一架攝像機。結果就是 MOOC 在形式上沒有什么創新:幾十分鐘甚至一個小時的授課,傳統式的作業和教科書。服務對象則只能是學生或者類似學生的一群人:有大量的時間,明確的學習目的和動機。

比起幾家貼上“在線教育”標簽的在線教育網站,更在顛覆教育行業可能是果殼網,甚至豆瓣上那些寫技術長文的人。此刻他們的嘗試可能完全在 VC 和媒體的視野之外。他們的小打小鬧,可能根本配不上傳統意義上的“教育”二字。他們大概也沒有自詡要顛覆教育行業。但是他們的確是在傳播知識,并且其中某些人擁有相當多的讀者和粉絲。

取代部分現有大學/機構的功能

依照 Christensen 的理論,當創新公司占領(或者說開發)了“不消費”人群后,下一步就是不斷進軍高端市場,最終顛覆整個行業。在教育領域,這高端市場很自然的被想成是既有的大學和培訓機構。

這不失為一種可能性。大學承擔了很多功能,其中有些是可以被在線教育取代的。硅谷投資人、創業導師 Paul Graham 曾預言:大學現有的功能,會逐一剝離出來,由各式各樣的公司、機構來承擔。Paul Graham 舉例他自己所辦的孵化器 Y Combinator 就是這類小公司中的一員。

完全可以想象,豆瓣或者果殼上“達人”,從寫文章開始,不斷進軍更高端市場,開辟課程。剛開始這類課程可能還局限在一些小眾的話題上,但是隨著網絡工具的完善,以及這些“老師”們授課技能不斷提高,逐漸開發出能與高校媲美,甚至超越,的內容。其實這樣的事情已經在發生。我在豆瓣上的友鄰頗有幾位在小有名氣,開辟線上課程,線下講座,著書立說。

超越大學也許不是那么難的事情。很多人都承認大學課程對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其實是非常糟糕的。大學似乎更重要的功能是對學生的認證。一個北大畢業的學生,人們普遍認為 TA 具有某些基本的能力,僅僅因為“北大”這個標簽。但就好像很多雇主體會過的,這類的認證頗為不靠譜。如果在線教育能夠承擔一部分的認證能力(至少在一些理工科的領域,比如編程),不僅僅讓在線教育更能夠被認可,其更深遠的影響是侵蝕了名校作為標簽和認證的效果。


教育即娛樂

取代大學某些功能不失為一種可能性,但是更令人興奮的發展是教育演變成為一種娛樂形式,或者引用網易公開課的說法“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教育即娛樂” 聽起來有點勉強的話,那有可能是因為我們自古就把學習看作是一門“苦差事”。但其實師家之祖孔子本人未必完全同意這個說法,他還是強調“知之”不如“樂之”,“樂之” 不如“好之”。

從他留下來的言談來看,孔子本身并不是一個特別能夠激發學生“樂之”或者“好之”的老師。但這樣的老師并不是不可能,并且這樣的老師會越來越重要。網上早在流傳如新東方名嘴,以及最近袁騰飛這樣, 生動風趣而走紅的老師。 勢必有人覺得他們所提供的不是最好的學習體驗。這樣的批評聽起來很像老一代人不能接受周杰倫。他們的批評可能不無道理,但是京劇和古典音樂的時代過去了(當然永遠會有一小部分人聽它),而周杰倫帶給了更多人音樂享受。

把教育看作是一種娛樂,是一個“解放思想”的觀點。教育由此面向更廣大的受眾,在更多場合下,為更不同的目的而存在??丛v飛視頻的人,絕大多數不是為了應對歷史高考。在線教育所要面對的競爭對手反倒不是傳統學校了,而是其他那些在網上吸引人們經歷的事情:聊天、游戲、看美劇。

教育和娛樂是否本身有鮮明的界限也未必。像流行的 TED 演講,既傳遞知識,又散布正能量,同時還有娛樂的功能。官方授權的 TEDx 在國內的遍地開花,也說明了大家對這類形式娛樂的需求。

美國心理學家 Harlow 在研究中發現,猴子即是在沒有任何物質獎勵的情況下,也會自發去探索新環境和物品。換句話說,猴子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的欲望。這似乎是靈長類動物的通性,而人類尤其如此。

如果把學習的定義放寬一點,熱衷學習人很多。民間很多軍事迷,對各種武器軍被如數家珍。甚至那些熱衷鉆研星座的人,也是在投入到一種學習中。為什么這些學校不開課的內容大家樂此不疲,但少有人自發學習數理化?這里我想再引用 Christensen 的一句話,“因為我們的教育方法太糟糕了。”

對于學校開課的這些“重要知識”,我們一直以來都太過注重學習功利的一面。豆瓣、果殼這樣線上知識行社區的出現,是一個粗糙的版本 1.0,但是仍然吸引了大量的參與者。而且,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這些在豆瓣上活躍傳播知識的人,已經在研發他們的 2.0 了。

結束語

上世紀 60 年代,傳播學創始人 McLuhan 拋出一個當時頗為震撼的口號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媒介才是信息)。他的意思是,真正帶來巨大影響的,不是內容(content),而是媒介(medium)本身。

McLuhan 這套理論誕生太早,超越了他的時代。直到互聯網的興起,深刻影響了我們如何獲取新聞,保持社交,談戀愛找工作。人們才體會到 McLuhan 的遠見。

互聯網這個媒介對教育也必將帶來沖擊。也是時候了。亞里士多德和孔子時代的教學方法,沿用至今,千百年沒有重大改觀。而在這期間,印刷術發明,工業革命,教育從貴族特權變為大眾權利,但是教育方法渾然不變。

1300 年前,中國對世界教育做出了一大創新,那就是發明了公務員考試制度,被各國沿用至今。當時中國的這套制度在世界上是領先的。到了今天中國的教育比之發達國家是落后了。但正因為中國教育的落后,反而有創新的空間。馬云曾說,美國零售行業太發達健全了,所以 eBay 只能是其零售業的一個補充。而中國正因為零售業的落后,使淘寶能夠有機會成為主流。

1300 年過去了,也許到了中國再次為世界教育做出一個創新的時候了。

FROM 36kr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