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幾回正在推廣中的新浪微博客,即便冒點風險也要嘮叨兩句:新浪越成功,就離互聯網越遠。因為新浪成功的方式,完全是反互聯網的。這是一個披著互聯網外皮的極端傳統的公司。
博客的革命性在哪里?就是把發表觀點、影響輿論的工具和權利從少數精英和媒體手里解放出來,讓大眾、草根也有這個權利,從而打破精英層對信息和思想的壟斷。正因為此,博客才被貼上“2.0”的標簽。
在中國,博客的應用分兩派。一派是QQ空間,把博客作為功能之一融入到社區之中,營造讓草根發言、并且影響身邊人的氛圍。另一派是新浪博客,把博客單純的抽象成另一個內容來源,請精英出來接受粉絲追捧,不斷加固精英的影響力。去看看就知道了。作為QQ用戶表達觀點的主陣地,QQ空間的首頁就是一個讓用戶登錄的入口,你進去了,就生活在你的圈子里,自成一統。新浪博客的首頁,就是整屏幕的精英發言。排行榜上,從韓寒、徐靜蕾到李承鵬、洪晃,全是精英,他們博文下面的留言,全是粉絲的追捧和呻吟。當然,這個屏幕上也夾雜有草根,但僅僅是點綴。
新浪當年推廣博客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去圈進一大票娛樂和社會精英來開博,完成一個“利用影響力圈名博,利用名博加固影響力”的循環。極端的方式會發展到:新浪專門派人去“手把手”的教會某某開博?!笆职咽帧笔裁匆馑?哥倆好,會“手把手”;哥倆不好,只得硬來也得“手把手”。
新浪博客當然不是沒魅力,起碼,讓精英們直接發言,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扭曲和壟斷。不過反過來卻加固了精英的直接壟斷。并且新浪本就是一個媒體,把其它媒體繞開自己通吃,媒體+精英的壟斷模式依然如故,而且更強。博客這個原本屬于2.0陣營的東西,硬生生被新浪做成了1.0。
互聯網的兩個特點:草根化、開放。這二者相互依存。開放,就是要把草根引入,讓所有意見都被聽到;草根化,就必然要求開放,沒有開放,就只有精英在玩。QQ空間讓草根發言,建立起其在圈子里自發交流的氛圍和機制,所謂“多對多、自傳播”,所以QQ空間是“互聯網”的。新浪博客恰恰相反,它依賴精英、并加固精英的力量,形成“一對多、大廣播”的封閉的傳播方式。所以是“反互聯網”的。
但記?。鹤饔昧κ窍嗷サ摹_@里有一個有趣的觀點:誰對不起互聯網,那么互聯網就會對不起誰。
于是我們看到,新浪在博客上成了,卻在新浪空間、新浪朋友、網絡游戲上接連敗了。這些2.0產品的本質是草根化、是開放,這跟新浪骨子里的封閉和精英化、血脈里的“反互聯網”基因格格不入。你能“手把手”讓一群社會名流開博,但能“手把手”讓草根們在新浪上交朋友嗎?能“手把手”讓玩家們來玩你的游戲嗎?當然不能,因為思路不對,基因不匹配。
所以新浪一直只在門戶這條業務上保持優勢,不能在其它創新領域有建樹。之前有撰文說,目前互聯網所有業務線中,僅有門戶和品牌廣告是傳統業務,不具備互聯網的革命性。于是,人換了一撥一撥,錢賠了一把一把,新浪的新業務依然無起色。
但現在,新浪還是在郁悶多年后等到一根“稻草”,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微博客”。這又是一個可以套用之前“博客”兵法的業務。于是,老招術再上演。黃健翔、李宇春、李開復等等名流又披掛上馬,他們在新浪微博對外公開前就已經發表了幾十、上百條微博,成為新浪招攬粉絲前來膜拜的招牌。再一次,這些名流的發言中又透露出新浪用上了“手把手”的老招術。
有了上一回博客的經驗,名流們這一次配合得更天衣無縫。他們不再是無意識,而是有意識的配合,以鞏固這個精英集團對眼球和輿論的壟斷。他們往往不經意的“在我的微博中提到你,在你的博客中提到我”,相互導入眼球和注意力,結成一個同盟和網絡。團結力量大。
不得不驚訝新浪的執行力和影響力,一個牢固的精英體系如影隨形。也不得不嘆息新浪在老路上的固執,嘆息在互聯網上有這么一股強大的“反互聯網”力量。
再做個對比。2007年QQ就推出了微博客:滔滔。這又是一個與新浪微博截然相反的做法:首頁上沒有名人,一個都沒有;全是草根網民的發言。頁面樸素,發言真誠,無做作,無喧囂。這才是草根的微博,開放的微博。
不妨看看在美國發生的Facebook和Myspace的競爭。同為社交網絡,Myspace就是搞來一堆藝人,然后鼓勵呼啦啦一群粉絲去跟蹤和膜拜,這也是“一對多、大廣播”。首頁上都是知名樂隊的玩酷造型,其活力來自名人的光環。但Facebook不搞這個,就是請大學生來,呼朋引伴,在這里私聊,“多對多、自傳播”。首頁上只有注冊入口,沒人頭、沒酷照。其活力來源是普通用戶之間的自發傳播。結果是,早期狂飆一時的Myspace已逐漸失去生命力,被后來居上的Facebook蓋過。Myspace與Facebook之間,恰似新浪和QQ之間。
新浪越成功,就離互聯網越遠。離互聯網越遠,就越不能獲得互聯網式的成功?;ヂ摼W注定是要碾碎傳統的。老有人問我為什么不看好新浪,這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