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廚房商業化探索(中):電商帶貨潮
從美食KOL帶貨,到品牌入駐電商化,到知名廚神直播授課,我們都可以看到,下廚房不再是那個以UGC(用戶生產內容)分享美食為單一資本的內容平臺了,它的殺手锏越來越豐富,也初具成效。下廚房系列將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KOL篇、電商篇與直播篇,與大家共同探討。本文主要講電商篇。
打開下廚房APP,在菜單欄的第二項,我們可以找到「市集」欄目?!甘屑故窍聫N房里的食品電商平臺,匯集了各種美食以及烹制美食所需的器具。
「市集」里面有13個品類,只有「器具」類售賣下廚房的自營商品,其他12個品類均為第三方品牌合作。下廚房就像個美食類的淘寶,吸引眾多供應商在這里開設店鋪。
1. 下廚房的品類規劃
在自營品類的推出上,下廚房顯得十分克制——品類不多,單品數量也非常有限,并且采用了與第三方品類不同的運營模式。
自營品類:以具有統一市場標準、規格化的標品為主,比如鍋具、廚具、家居清潔用品、保鮮收納盒等等。它們不易損耗,對保存條件要求不高。自營意味著,選品、采購、物流、客服、售后都需要一手包辦,選擇標品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及難度。
自營商品相對容易把控發貨進度、商品價格,所以下廚房為購買自營商品的消費者提供24小時發貨、七天保價(即商品下單7個自然日內降價可補差額)等服務。
第三方品類:包含標品及蔬果、生鮮等非標品,它們易損耗,對保鮮要求較高。下廚房主要負責平臺搭建與線上用戶體驗工作,從中收取傭金;倉儲、物流、包裝等部分則交由供應商自己承擔。
對于第三方品牌商品,下廚房沒有提供24小時發貨的承諾。由于第三方商家來自于全國各地,下廚房難以統一把控其發貨時間,也就流失了對商品到貨時間有時效性要求的客戶。
2. 下廚房里的爆款品類
小鈴鐺對所有品類進行銷量統計,按13個品類進行分層,每個品類抽取10件商品,共抽取130件商品來統計銷售量。
結果發現:米面糧油、方便食品、腌臘制品平均銷量最高。米面糧油平均銷量近2萬件,其中不乏爆款產品,比如五常稻花香大米銷售11萬件,網紅螺螄粉銷售8萬件,荔浦芋頭銷售近6萬件,帶有地方特色的食材,在下廚房都擁有不錯的銷量。
在平均月銷(近30天銷量)上,同樣是方便食品、米面糧油、腌臘制品占據前三位。方便食品和米面糧油月銷均為500多件,比如樸譽混合芋圓月銷823件,黃米年糕月銷485件。
(數據截止至3月16日)
而評分率(評分人數/總銷量)與銷量有所區別。評分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別為:廚房電器、烘焙、南北干貨,評分率均為20%以上。商品銷量與評分率有差別的原因在于,下廚房里的米面糧油、方便食品、腌臘制品等商品復購率較高(評論中有不少客戶表示多次購買),而廚房電器、烘焙、南北干貨等產品更多為初次嘗鮮體驗,用戶評分意愿更高。
3. 脫穎而出的長尾品類
打開淘寶APP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下廚房更能引爆小眾長尾品類。以下廚房里貴財家的五常稻花香大米為例,月銷805件,總銷量達到111,172(11萬)件,評論中有不少用戶是回頭客。
而在淘寶上,貴財家大米有5斤和10斤兩個包裝,平均月銷137件【(209+65)/2】;總銷量為207件【145+62】,僅為下廚房銷量的0.19%。
食品銷售最大的問題是信任。商家銷售的產品,尤其是偏長尾的產品,很難在商品詳情頁就讓人做出購買的決策。而下廚房是一個專業美食垂直類社區,有很多以美食為興趣甚至為職業的用戶,在美食方面樂于嘗試與分享,并且能夠以相對細致和專業的方式來描述這種體驗。因此下廚房里的各種小眾特產,都有機會成為爆品。
比如來自寶島臺灣的LE PONT 黃金鵝油,曾經是下廚房的爆款。鵝油非常小眾,但愛嘗鮮的廚友會詳盡地討論鵝油應該怎么吃,做什么好吃……還有廚友口出金句——吃一碗鵝油撈飯,三觀都豐滿了。讓不曾了解鵝油的用戶也看得垂涎三尺,長尾變成爆款也就理所當然了。
事實上,下廚房也是經過長年摸索,才發現長尾品類在淘寶上銷售的短板。
下廚房最開始嘗試導購模式,也就是將購買商品的用戶導流到京東、一號店等電商平臺。但后來團隊發現,與做飯相關的商品品類豐富度有限,而且那時候的生鮮電商也處于早期。因此下廚房導流過去的流量,對于電商平臺來說微乎其微,價值很小。2013年,下廚房誕生了自己的生鮮電商平臺「有點田」。有點田采用平臺模式,接入城市周邊的農場,向下廚房的用戶銷售生鮮菜品并自行配送。
然而,當時線上購買生鮮的用戶習慣尚未形成,因此「有點田」的用戶轉化率很低;其次,將生鮮采購行為線上化,并不是一個輕量級的平臺型產品就可以實現,它需要做供應鏈上的整合,諸如拼多多把生產鏈條上下游的廠家聚集在一起,實現物流成本最低化。所以,「有點田」還是以失敗告終。
直至2015年,下廚房正式上線「市集」。市集同樣是平臺模式,同時接入了品牌供應商和大量由小型商家提供的小眾長尾品類,與淘寶形成差異化競爭。
4. 優質商品的篩選邏輯
既然是不知名的長尾品類,那么下廚房如何進行選品和把關呢?下廚房有兩層選品審核機制,第一層是下廚房的專業買手與顧問團,第二層是面向大眾招募的「市集測評團」。
第三方品牌商家進入下廚房前,除了提供必要的資質證明與申請外,還會被要求寄送樣品。樣品通過下廚房專業買手與顧問團的篩選后,才會進入入駐下廚房市集的流程。
除此之外,下廚房還會面向大眾招募「市集測評團」,招募“會吃”“懂行”的廚友,為大家鑒別甄選優質商品。
下廚房每天10點上新,每款限量10-40件,超低價(折扣至少需要活動價的半價)發布商品,由市集測評團進行測評。
通過內部團隊+大眾評測,下廚房對第三方產品進行品質篩選。
報名「市集測評團」的商家,如果通過測評團的考核標準(不滯銷且評價高),就可以獲得下廚房推廣資源的傾斜。此外,對于優質的商品,下廚房還會利用微信公眾號,為其引流。翻閱下廚房微信公眾號的文章,頭條閱讀量在一周后基本穩定在2萬以上。
比如《特賣 | 二三月的雷筍正當鮮,錯過還得等一年》,介紹一款浙江臨安天目山雷筍,文章閱讀量2.1萬,總銷量5401;
比如《特賣 | 地道川味香腸,麻辣鮮香下飯王!》,推薦一款古蜀味道的麻辣香腸,文章閱讀量2.9萬,總銷量34579;
比如《特賣 | 掛面而已,究竟能有多好吃?》,介紹《舌尖2》中紅極一時的張爺爺手工空心掛面,文章閱讀量3.2萬,總銷量19303。
專業買手與顧問團審核,決定了商品的準入門檻;「市集測評團」將商品推向市場小規模驗證,篩選出優質商品;最后,下廚房通過給予推廣資源的傾斜,將小眾長尾產品打造為爆款。
寫在最后
淘寶引進小紅書內容,知乎為電商帶貨,內容平臺與電商平臺之間不斷融合。而下廚房作為專業的垂直內容社區,有著天然的種草優勢。下廚房有KOL背書,體驗商品,專業點評,烹飪的每一個步驟都很清晰,打破了用戶的“未知”障礙。它找到了與淘寶差異化生存的空隙,將內容與電商融合得恰到好處。
可見,下廚房的「市集」模式,在長年的摸索中逐步找到了方向,而更新興的「直播授課」呢?
作者:Vinky,微信公眾號:叁言梁語(ID:Whispering22)
本文由 @Vink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期待作者的直播篇,作者加油
感謝支持 ??
期待作者的直播篇,作者大大加油
我們一起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