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冬運營手記 | 當我搭建社群時,我在思考什么?
對于社群的搭建和運營是初創團隊在運營方面所面臨的第一道坎,如果能跨過這道坎,則社群將會很有力的支撐起其他包括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等各個模塊,從而將產品的整個運營工作徹底盤活。
01
X朋友的產品是一款習慣養成類APP,專門鼓勵大家在這個APP上建立自己“希望養成的習慣”,然后進行打卡練習,以期通過該APP培養和隨時監督自己。
其實對于這種小而美的“完善自身型產品”,包括習慣養成,記日記,讀書筆記,健身等各類APP,我一直都是很充滿懷疑的,因為他們始終無法很好的解決一個問題:
用戶“自我驅動”后,無法第一時間收獲正向獎勵和即時反饋,從而讓很多用戶堅持一陣后便很快放棄。
最近看的一本名叫《游戲化思維》的書,也是提到了這一點:
做家務,學習,讀書,減肥這些事情常??此谱屓送鴧s步,但如果可以很好的解決正向獎勵,即時反饋等問題,其實完全可以變相的把它們看作是一場游戲。
就好比如果你用了一個家務養成習慣APP,鋪好床之后迅速得到了50點經驗值,做好早餐之后又得到了100點經驗值,并在今天清理掉馬桶這個“終極大BOSS”,那你就能不斷的升級,并得到各種頭銜和裝備,那這樣的產品,一定是被用戶所鐘愛的。
因為用戶通過做家務,得到了充分正向獎勵和實時反饋,由此產生了極強的精神愉悅。
之前火爆朋友圈的微信步數也算是正向獎勵的一種,因為通過每日查看朋友圈的排名,前幾位的用戶得到了充分精神愉悅,
但只可惜微信步數并不能同理換算成減肥的體重或者是“戰勝拖延癥”的標志,所以它也只是火了一陣,現在,我很少再看到朋友圈有曬這個的了。
02
好,我們拉回來,重新再說朋友的習慣養成類APP這款產品。
由于沒有類似得分,經驗值等正向激勵,該產品的用戶增長緩慢,不過這不是最要緊的問題,朋友現在急需解決的是該產品雖然增長緩慢,但用戶量有,日活量也有,可是因為產品功能的不完善,用戶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對于產品也就缺乏很強的參與感。
這就造成了比如朋友舉行了諸如“連續曬早起得大獎”,“每月瘦身贏獎金”等等有趣的活動,鮮有人參加。再比如該產品上線了曬打卡功能后,用戶們雖然可以互相為對方點贊,但依然無法互相認識。
可以說,這個APP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的初創產品所具有的共性問題:
- 產品有用戶,有活躍,有人用,但產品內部冷冷清清,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
- 因為產品本身或者迭代較慢的原因,用戶和用戶處于信息的孤島。
- 不知道誰是核心用戶,不知道誰是活躍用戶,產品初期的用戶聚合力沒有形成。
關于產品初期的用戶聚合力,我要重點說一下:
由于現階段,“剛需類”的APP已經基本被開發的差不多了,所以現在出現的,基本都是一些垂直細分類產品。而這種垂直細分類產品的傳播大部分都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它是會從一個用戶死忠粉的小圈子起,開始慢慢的向外擴散,并逐漸覆蓋到越來越多的人群。就好比幾棵緊密的樹根,不斷發芽,最終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所以我強烈的認為,對于很多垂直細分類的產品,在初期能讓用戶們就有一定的聚合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根部茁壯,枝丫才可參天。而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只有社群。
03
初創團隊應該把建立社群的這項目標提到和產品開發同樣等級的重要程度。
就像我在之前寫過的《初創團隊用戶運營的幾點問題》這篇文章里所說:移動互聯網時代,只要你能擁有用戶,就一定會挖掘到需求,開發出產品;但要是反過來,一個小而美的產品,你再天天嚷著產品為王產品為王,可是連用戶都收攏不住,這產品給“鬼”用?所以社群的作用,就是在你產品不完善,很多功能無法補全,用戶聯系不夠緊密的時候,去幫你填補此方面的空缺,以及讓你的產品在初期就有著真正的“用戶聚合力”。
想想看,要是能打造個幾千人“死忠粉”的社群,那這其中的價值,要遠遠比停留在產品里的那幾千日活要強的多。
當然,想打造一個好社群,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04
首先,初創團隊一定要明白的是,你打造的是“社群”,不是打造的是“用戶群”。
套用“李叫獸”的話來說:
社群,應該是一群人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而努力的群體。并不是把一群用戶攏到了一個QQ群或者微信群里就是社群了。
一個做日記類APP的朋友告訴我他們也有社群,里面都是用他們日記類APP的用戶。
我說你這不是社群,你這就是用戶群,如果你的群是以“每天輪流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為主題,為目標,那這才是真正的社群。
朋友的習慣養成類APP如果要建社群則很好辦,畢竟該產品里用戶都有一個主要目標—“養成更好的習慣,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所以建立社群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確立它的主題,它的目標,只有這樣,這個社群才有用戶們內在聯系的源動力。
05
社群的人數是很關鍵但確是很多人忽略的問題。
很多初創團隊為了應付KPI的壓力,在建社群的時候,喜歡拉大群,動輒300人,500人,看的很過癮,但其實這樣的社群完全是低效且無用的。
用戶形成聚合力的關鍵在于什么?
在于每位用戶都受到了重視,因此而產生了極強的“歸屬感”。
當每個用戶都能在社群里感受到來自集體對于他的重視,他會自然而然的產生足夠的向心力,并愿意更加認同自己的社群屬性。
想想也很簡單,你在一個30人的班級受到老師的關愛多,還是在一個300人的班級受到老師的關愛多?
如果老師的關愛無法覆蓋到你,你自然也不會對班級產生任何的歸屬感。
所以,你覺得一位用戶在一個500人的微信群,他會感受到運營人員對于他的重視么?
不會。
你覺得一位用戶在一個200人的微信群,他會感受到運營人員對于他的重視么?
不會。
你覺得一位用戶在一個100人的微信群,他會感受到運營人員對于他的重視么?
我覺得依然夠嗆。
所以我強烈建議初創團隊在初期搭建社群時,以靈活精干,30人~50人的小群為主體,人少群多。同時由于各個群人數較少,也給后續增加新用戶進入社群留出了空間,形成了以老帶新的機制。
所以,我建議朋友做社群,也要以小群為主,因為用戶的需求不同,導致社群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有的用戶希望戰勝拖延癥,有的用戶希望減肥;有的用戶希望養成記日記習慣,所以靈活性的小群更適合朋友的產品。
06
我希望大家再次重新溫習一下李叫獸的話:
社群,是一群人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而努力的群體。
既然把用戶們聚到了一起,就不能讓用戶們每天只顧著閑聊,而是需要讓我們的這個社群有活動,有內容。
而這個內容,活動,也是要貼合社群成員們共同努力的的方向。
所以當社群搭建好后,用戶運營們,要定期舉行活動,要讓大家不僅有目標,而且還要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現階段,大部分社群的內容都以微課堂,分享為主,但其實,除了課程分享,我們的腦洞可以開的再大一些。
例如社群們的成員們可以一起做一些任務:
比如秋葉的PPT社群經常會組織一些眾籌PPT等活動,要求社群成員一起做PPT,一人做一到兩頁,提升PPT技能。
社群的內容還包括可以以小組形式比賽:
比如像朋友的這款習慣養成類APP,做社群,可以分成幾隊,互相堅持每天早晨打卡跑步,分享讀書筆記,互相競賽等等
甚至這些活動完全可以就用該APP進行監督,由此形成了社群對于產品的反哺。
所以,“為了實現目標而努力”是社群另一重要的驅動力,需要用戶運營們不斷地督促大家去實現目標,以此來刺激社群的活躍,從而推動著它不斷前行。
07
最后,無論如何,我建議初創團隊在搭建社群時,還是要投入一定的物質和金錢資源的。
因為如果只靠兩到三位用戶運營去運營眾多的小社群,我個人認為精力是完全不夠用的。
這時候就可以用一定的物質獎勵來激勵社群中比較有潛力,積極,愿意奉獻的用戶,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由他們來代為管理,那用戶運營的工作就可以大大減輕。
因為他只需搭建好相應的運營規則,之后即可將運營的重點,放在這些“社群管理員”上。
甚至還可以招募社群副管理員,備用管理員,使得自己整個社群的運營,不會因為一個人或者兩個人的走掉,而陷入一陣慌亂。
最好的用戶運營,一定是讓用戶來管理用戶。
08
當然,要想運營一個好的社群,還有很多值得說的。
例如“首群試錯,快速復制”。在搭建第一個社群時,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去完善,當搭建好之后,進行快速復制與擴散。
還比如,社群最開始要“低姿態引入”。前幾十名用戶,一定要每一個人都進行小小的深入溝通,再進行引入,如果覺得用戶氣場不對,寧可放棄。
還有很多很多…..
總之,我個人認為,對于社群的搭建和運營是初創團隊在運營方面所面臨的第一道坎,如果能跨過這道坎,則社群將會很有力的支撐起其他包括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等各個模塊,從而將產品的整個運營工作徹底盤活;
你的社群,搭建好了么?
#專欄介紹#
劉瑋冬,微信公眾號:劉瑋冬運營手記,個人微信:38203373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知名互聯網獨立觀察員,專注于互聯網運營領域的研究和總結,在APP推廣、活動運營、社區運營、內容運營、用戶運營、BD合作、社會化營銷等方面有其深刻的思考和獨到見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共同的目標,那也就是產品解決的需求了,用戶用你的產品,是通過人與物的使用關系解決,就像第一段說的,沒有很多內在驅動,社群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心理,形成內在驅動,2b的社群怎么做呢,大家都是來掙錢的,而且彼此還會有競爭關系,比如二手車商的收車平臺,大家一起研究心得,經驗分享,資源分享?然后是社群交互形式,發自己收不了的車上來,分享出去,誰收了,給個茶水錢